橡胶树白粉病rubber tree powdery mildew由粉孢菌侵害橡胶树嫩叶、嫩芽和花序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1918年在印尼爪哇首次发生。 分布和为害 分布遍及亚洲和非洲植胶国家,是世界橡胶树的重要叶病。1951年在中国海南岛发现此病,1959年在海南岛各橡胶园大面积流行,引起橡胶树越冬后抽发的嫩叶连续脱落,推迟了当年开割期、导致干胶产量比上年减少50%左右。以后30多年,在海南、广东、云南、广西和福建又多次大流行,其中海南省南部植胶区几乎每年发生流行。重病年干胶损失约为8%~15.5%。橡胶苗和橡胶树均可受害。发病初期嫩叶上出现辐射状、银白色菌丝,呈蛛网状。以后呈大小不等的浅黄色病斑,其上覆被一层白粉、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重病叶片满布白粉、皱缩、畸形、变黄、脱落。气温升高时未脱落的老病叶病斑上白粉逐渐消退,留下癣状斑块或黄褐色坏死斑块。嫩芽与花序染病,其上出现粉状菌斑,严重时嫩芽坏死、花蕾脱落留下光秃的花轴。 病因 病原物是橡胶粉孢(Oidium heveae),属半知菌、丝孢目,有性态未发现。病菌的菌丝体在寄主表面生长,无色、透明、有隔膜、直径5~8微米。其上长出单生、直立、棍棒状的分生孢子梗,顶端膨大形成分生孢子。分生孢子串生、单胞、无色、卵形或椭圆形,大小27~45×15~25(微米)。病菌属专性寄生菌,离体叶片上的分生孢子,在室温下一般存活5~7天,低温下可存活15天。孢子萌发最适温度16~32℃,侵染、产孢的最适温度15~25℃,高于28℃和低于12℃,其侵染、扩展、产孢力均显著减弱。孢子在相对湿度0%干燥条件下能发芽,高湿适于发芽,但在水滴中不发芽。寄主植物除橡胶树外还有红木(Bixa orellana)、飞扬草(Euphorbia hirta Urena mobata)、麻疯树(Tacsopha uncas)等。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病害整年发生,在春季橡胶树大量抽发嫩叶时流行。病菌在苗圃幼苗、风断树嫩梢、树上的老病叶和林下自生苗上越冬,成为春季发病的初侵染源。分生孢子藉风传播。降落在嫩叶、芽、花序表面的分生孢子,条件适宜时,几小时内发芽,由一端长出芽管、形成附着孢、伸出侵入丝穿透寄主植物角质层,在寄主细胞内形成梨形吸器,从寄主吸取营养供表生菌丝生长、产孢。潜育期5~8天。病菌通过株间传播的重复再侵染,病害不断蔓延、流行。当橡胶树叶片老熟和气温升高时,病菌在老叶、嫩梢或林下自生苗上越夏和越冬。 病害控制 农业防治着重在橡胶树越冬末期和抽芽初期增施氮肥,促进橡胶树早抽叶;或在白粉病重病大落叶后增施氮肥,促使病树恢复生长势。 化学防治分别在越冬期、中心病株期和流行期进行。越冬期对苗圃胶苗和大田胶树嫩梢喷施硫黄粉或0.3波美度石硫合剂,减少越冬菌量;在胶园内20%的胶树抽叶前对早发病的植株喷施硫磺粉,减少中心病株数量;流行期根据白粉病预测预报指导施药,每公顷喷施细度325筛目硫黄粉7.5~12千克,7~14天喷施一次,一般喷粉1~3次能有效控制白粉病流行;流行期用热雾机喷施1.5%粉锈宁油剂也有良好防效。 种植抗病的或抽叶物候期短的避病的无性系,如斯里兰卡选出的RRIC52和RRIC100号组的一些无性系具有抗病高产性状,可在白粉病常发区和易发区适当推广;RRIC600的物候期比实生树短7~15天,落叶较彻底、抽叶较整齐,历年的白粉病相对较轻,在寒害和风害轻的胶园可以试种。 橡胶树白粉病rubber tree powdery mildew橡胶树的一种真菌病害。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的橡胶树粉孢(Oidi-um heveae Steinm.)。侵害幼嫩叶、芽、嫩梢和花序,不侵害老叶。病部初现辐射状银白色菌丝,后形成白粉斑,严重时病叶布满白粉,皱缩、脱落。低温(15~25℃)有利发病。以适时喷药保护、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要防治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