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樟Zhāng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广东之吴川、浙江之嵊县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姓氏词典》 引 《姓谱》亦收载,未详其源。(按: 樟,树名。疑或以树为姓。) 樟zhāng木名。王逸《機賦》:“於是取衡山孤桐,南岳之洪樟。” 樟读音zh·ang(-),为ang韵目,属ang—iang—uang韵部。诸良切,平,阳韵。 上一条: 章 下一条: 彰 樟〔zhang〕ndut blol. ![]() ![]() 樟zhāng樟树,常绿乔木,有香气,可提制樟脑。木材致密,可以做家具或手工艺品,能防虫蛀。也说香樟。 樟樟树,常绿乔木,有香气。木材制家具可防虫蛀。枝、叶可提取樟脑和樟油,供工业或医药用:~脑︱~油。 樟zhāng树名,常绿乔木,全株有香气,可以防虫蛀。 古代名物 > 木果類 > 林木部 > 喬木 > 樟 樟 zhāng 亦作“章”。木名。以其木紋理多文章,故稱。樟科。常绿喬木。葉互生,卵形。花小,黄绿色。核果小球形,紫黑色。樹體芳香,可提取樟腦油。木材供製器具。爲绿化、行道良種樹。分佈於我國江南各地。晉·干寳《搜神記》卷十八:“吳先主時,陸敬叔爲建安太守,使人伐大樟樹,不數斧,忽有血出。”《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其北則有陰林巨樹,楩柟豫章。”張守節正義引《温活人》曰:“豫,今之枕木也;章,今之樟木也。”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一·樟》:“西南處處山谷有之。木高丈餘,小葉似楠而尖長。背有黄赤茸毛,四時不凋。夏開細花,結小子,木大者數抱,肌理細而錯縱有文。宜於雕刻,氣甚芳烈。” 樟*zhāngD5C1 樟camphor treeChinnamomum camphora,别名香樟、小叶樟。樟科樟属常绿乔木。中国珍贵树种之一。染色体数2n=2x=24。材质致密,为上等用材,是中国南方各城市绿化的优良树种,早在2000年前就已栽培利用。 樟樟科常绿乔木。又称香樟、樟树。高达40m,幼枝绿色,老树树皮黄褐、纵裂。叶互生,革质,有光泽,卵圆形,长3~7.5cm,宽1.5~4cm。离基三出脉。暗绿色,叶背灰绿色。圆锥花序腋生,花淡黄绿色,花小。核果球形,直径6~8mm。花期4~6月,果期9~10月。原产中国东南至西南各省、自治区山地。11月采鲜果水浸2~3d,去除果肉,得种率24%。种子湿沙沙藏,1~3月直播,或营养钵育苗,2年生苗定植。人工林定植5~6年后,每隔2~3年从地面以上20cm剪枝干,培养矮林,也可离地2m剪枝叶蒸油。樟油得率,根5%~6%,木材3.5%,枝叶3.7%。樟油分馏可提取樟脑、樟油。用于加工消毒剂、除臭剂及医药和化工用。 樟zhāng❶樟树,一种常绿乔木。木质坚固细致,有香气,做成箱柜,可防蠹虫。 樟zhāng《本草纲目》木部第34卷樟(102)。药名。为樟科植物樟(《本草拾遗》)Cinnamomum camphora (L.)Presl.,又名:樟公(《花木考》),香樟(《分类草药性》),香蕊、樟脑树、芳樟、乌樟。详见“樟木”条。 樟zhānɡ {植} (樟树) camphor tree 樟*zhāng(15画) *樟zhāng15画 木部 樟树,常绿乔木,叶子椭圆形或卵形,花白色略带绿色,果实小球形,暗紫色。根、茎、叶都有特殊的香气,可提制樟脑和樟脑油。木材致密。 樟zhāng古书作章。如:豫章女贞(见《史记》。都指高大的树。章就是樟树)。约六朝时造樟字。见《玉篇》。樟树是常绿乔木。木质坚固细致,有香气,作成箱柜,可防虫蛀。组词如:樟脑。即把樟树的根、茎、枝、叶蒸馏,制成的白色结晶体。可作防腐驱虫剂。又可用来制造炸药等。 樟★常◎常zhānɡ形声,从木,章声,一种常绿乔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