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下) > 蔬實部 > 果 > 櫧子 櫧子 zhūzǐ 殼斗科植物苦櫧或青椆的乾燥種仁。圓錐形或長圓形,褐色。主治泄痢。始載於唐代典籍。宋·唐慎微《證類本草·果部·鈎栗》引陳藏器曰:“又有櫧子,小於橡子,味苦澀,止洩痢,破血,食之不饑,令健行。”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果二·櫧子》:“甜櫧子粒小,木文細白,俗名面櫧;苦櫧子粒大,木文粗赤,俗名血櫧;其色黑者名鐵櫧。” 槠子zhū zǐ《本草纲目》果部第30卷槠子(13)。药名。 【基原】壳斗科植物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 (Lindl.) Schottky 的种子。 【别名】株子(《饮膳正要》)。 【性味】 ❶《本草拾遗》:“ 味苦涩。” ❷《本草正要》:“酸,甘,微寒。” ❸《饮膳正要》:“味酸甘,平,无毒,性微寒。” 【功用主治】。 ❶《本草拾遗》:“食之不饥,令入健行,止泄痢,破恶血,止渴。” ❷《随息居饮食谱》:“患酒膈者,细嚼频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