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榛Zhēn

罕见姓氏。《新编千家姓》 收载,未详其源。

榛zhēn

❶木名。灌木或小喬木。見“榛楛”。
❷叢生之木。《漢書》司馬相如《上林賦》:“隃絶梁,騰殊榛。”

榛zhēn

榛树。《邶风·简兮》三章: “山有榛,隰有苓。”毛《传》: “榛,木名。下湿曰隰。苓,大苦。”陆玑《草木疏》:“榛,栗属,其子小似杼子,表皮黑,味如栗。”《本草纲目》李时珍 [释名]: “榛,梓。” [集解]: “榛树低小如荆,丛生。冬末开花如栎花,成条下垂,长二三寸。二月生叶如初生樱桃叶,多皱文而有细齿及尖。其实作苞,三五相粘,一苞一实。实如栎实,下壮上锐,生青熟褐,其壳厚而坚,其仁白而圆,大如杏仁,亦有皮尖。”《鄘风·定之方中》一章: “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毛《传》:“椅,梓属。”郑《笺》:“爰,曰也。”《大雅·旱麓》一章:“瞻彼旱麓,榛楛济济。”毛《传》: “旱,山名也。麓,山足也。济济,众多也。”

☚ 騵   榖 ☛

读音zh·en(-),为en韵目,属en—in—un—ün韵部。侧诜切,平,臻韵。
❶落叶乔木,叶子互生,结球形坚果,果仁可食。
❷榛树的果实,叫榛子。

上一条: 下一条: ">
{}6750棉条。客话。广东梅县、惠州。◇ 蓝孕欧《广东歌谣选》:「亚哥读书望高中,脚踏车子望长~!」织布机上卷经纱的织轴。西南官话。云南昭通。姜亮夫《昭通方言疏证・释器用》:「昭人谓织机持经曰~,音如憎,山左有之,或曰绷~。」

榛zhēn

榛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果实球形,叫榛子,可以吃,也可以榨油。

❶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花黄褐色。果实叫榛子,可食用或榨油,木材可制器物。
❷形容草木茂密:~~︱~莽︱~狉(pi)。

榛zhēn

❶ 一种落叶乔木,叶子互生,呈圆形或倒卵形,果实为球形坚果,果仁可食,可榨油。
❷ 这种植物的果实,通称“榛子”。

榛zhēn

榛子:黛玉又拈了一个~穰说酒底。(六二·1462)

❶似栗而小。《周禮·天官·籩人》:“饋食之籩,其實棗、 栗、 桃、 乾䕩、 榛實。” 鄭玄注: “榛,似栗而小。”
❷木名。《禮記·曲禮下》: “婦人之摯,梖、榛、脯、脩、棗、栗。” 鄭玄注: “梖、榛,木名。梖,枳也,有實,今邳郯之東食之。榛實似栗而小。” 陸德明 《經典釋文》:“榛,側巾反,《字林》 云仕巾反,木叢也。古本又作𣐽, 音壯巾反, 云似梓, 實小如栗也。”

古代名物 > 木果類 > 林木部 > 灌木 > 榛
榛  zhēn

亦作“樼”、“𣘘”、“𣓀”。木名。以其多生于秦地,故字從“秦”。樺木科。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葉互生,卵形或倒卵形。雌雄同株,雄花黄褐色,雌花紫紅色。果似栗而小。種子可食用或榨油。木材供製器具。主產於我國北部和東北部。始載於先秦典籍。《詩·邶風·簡兮》:“山有榛,隰有苓。”孔穎達疏:“榛,木名。”《山海經·西山經》:“又北二十里,曰上申之山,上無草木……下多榛楛。”《文選·左思〈蜀都賦〉》:“紫梨津澗,樼栗罅發。“李善注:“榛,與樼同。”《通雅·植物》:“樼、𣘘,皆榛也。”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果二·榛子》:“〔釋名〕𣓀,古榛字。”《三才圖會·草木》:“榛生遼東山谷,樹高丈許,子如小栗。”

榛zhēn

〖名词〗
树丛(1)。《司马季主论卜》:荒榛断梗,昔日之琼蕤玉树也。——今天的荒树断草,就是从前的琼花玉树。

榛zhēn

❶ 树名。果实叫榛子。《诗经·邶风·简兮》:“山有~,隰有苓。”(隰xí:低湿的地方。苓:甘草。)
❷ 丛生的树,树丛。《诗经·小雅·青蝇》:“营营青蝇,止于~。”

*zhēn

E9BB
❶树名。榛树,也称“榛子”。落叶灌木或乔木。叶子卵形或倒卵形。结小球形坚果,果仁可以吃,也可榨油。
❷这种植物结的果实。也叫“榛子”。
❸丛生的树木:~莽。

丛生

丛生

苞(苞并) 丛(丛植) 楚 藂 欑植 横生(蔓草~) 攒生聚生 簇生 族生 族居
几种树木混在一起生长:混生
灌木丛生:积楚
草丛生:
野草丛生:
草木丛生:
密集丛生:宗生族攒
草木丛生的样子:榛(榛榛) 獉 苞蒙苹苹
草木丛集的样子:芜芜
密集丛生的样子:密茸茸
草木蔓衍丛生的样子:芊眠
(草木聚集在一起生长:丛生)

另见:生长1 茂盛

☚ 植物长   生长旺盛 ☛

丛木

丛木

朴 榛(榛楚) 楚木 宿楚
丛生的杂木:榛梗
矮小丛生的树木:灌(灌木)
常绿灌木:钩吻
多刺的灌木:荆(荆棘;荆条) 棘(棘子;棘荆;棘楚;棘科;棘柴;棘榛;楚棘) 榛(榛荆;榛棘;榛刺)
落叶灌木:雪柳
(丛生的树木:丛木)

☚ 各种状态的树木   大树 ☛

榛hazel nut

桦木科榛属,多年生落叶果树,灌木或小乔木。又名平榛。学名Corylus heterophyllaFisch.。
起源与分布 原产中国, 是榛类中经济价值较高的一种。陕西半坡村遗址发现榛壳, 据考察榛的利用已有5 000~6 000年历史。《诗经》中“阪有漆,有榛”和“树之榛栗”。可知距今3 000年前后,中国黄河和江淮流域地区,榛树已经很多。6世纪《齐民要术》中记述“榛子味甘……生辽东山谷,树高丈许, 子如小栗, 军行食之当粮”。《本草纲目》中, 详尽地记载了榛树的形态特征和药用价值。清代在辽宁开源县有御榛园。中国榛资源丰富,广泛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各地, 尤以东北和内蒙古为主要集中产区。20世纪60年代初,先后开展了野生榛林的调查和试验工作, 在野生资源集中地区建立了垦复园, 采取清林、间伐、平茬等措施,提高了产量和质量。
欧洲等地栽培的为欧洲榛(C. avellana L.),在公元前 8000~前5500 年的泥炭中发现有其花粉。原产欧洲, 20世纪60年代引入中国。欧榛果实一般比平榛大1~4倍, 品质优, 唯抗寒、抗旱力不及平榛。世界上榛产量最多的国家是土耳其, 占世界总产量一半以上, 其次是意大利、西班牙、伊朗、美国、希腊和苏联。
特征与特性 树高可达7米。榛根系在土壤中能发生地下根状茎, 交错伸展, 萌发新株丛。由于根状茎在地下表土层能发生根蘖, 故容易形成连片生长的榛灌木林。叶互生, 卵圆形至倒卵形。花单性, 雌雄同株; 雄花为葇荑花序, 雌花大多簇生; 雄花着生在新梢中上部的叶腋, 雌花一般着生在雄花序下部; 雌花为混合芽。结果枝顶生1~3个坚果,坚果近球形,果径1.5~2厘米, 有木质果皮, 外包钟状总苞(见图)。
在中国北方,3月下旬至4月下旬开花, 花先于叶开放; 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果实成熟。
榛最抗寒, 在中国最北分布到黑龙江省各地, 能耐-45℃的低温, 一般在年平均气温2~15℃的范围内均可生长。对光敏感,生长在阳坡的比阴坡的株丛结果多; 株丛过密, 下部光照不足,对结果不利。对土壤的适应性强,在含水量较好、pH值在6.5~8的土壤中均能生长。欧榛喜夏季冷凉、冬季较温暖的近海地区。

榛的花、果
1. 总苞; 2. 果实; 3. 雄花序


栽培技术要点 榛一般用实生和分株繁殖, 也可用嫁接繁殖。实生播种育苗要选经济价值较高的优良品系,采集充分成熟的种子进行60~90天的层积处理;或在春季播种前将种子盛草袋内, 置于流动溪水中浸泡1周; 或在大缸中浸泡,每日换水一次,然后在20~25℃的温室中或火坑上催芽后播种。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垄作播种的可点播, 行距60厘米,株距6~8厘米;畦作点播的行距20厘米,株距8~10厘米。播种前施基肥, 苗期注意灌水、追肥、除草。当苗高10厘米时, 每公顷施氮肥60千克、施后灌水。苗期注意防治白粉病。当年苗高达30~40厘米, 秋季叶枯即可出圃。分株繁殖是将根蘖苗移到苗圃培育一年, 或直接栽到新建的榛林或榛园中。
新建榛园, 山地可按等高带状栽植, 带宽1.5~2米, 带间距1~1.5米, 每平方米可栽10株左右, 以后每年疏剪萌蘖。为保证结实应配置授粉树,榛为风媒,配置比例1:18~25。树龄达6~7年生时, 需及时更新复壮。一般多采用平茬更新方法, 即每5年左右, 在冬季或早春化冻前, 将株丛的枝从基部割掉, 利用从母株长出强壮的萌生枝更新复壮,有利生长和结果;平茬后, 新发的萌枝第二年即可开花结果, 4~5年后结果能力又衰退, 需要再次平茬, 可获得丰产。一般平榛每公顷产量750千克。
榛果成熟后即自行脱苞落地, 因而采收要在自然脱苞之前连苞采收, 但不宜过早。过早, 种仁尚未完全充实, 晾干后形成瘪仁, 降低产量和品质。采下的带苞榛果堆置起来,上盖覆盖物2~4天, 稍经发酵,由于果苞含单宁,发酵使果壳变成艳丽而有光泽的棕色,提高榛的商品价值。经发酵的榛苞铺在堆果场上, 用木棒敲击或用碾压脱苞,坚果晒干后去杂, 即可存贮。
经济价值 榛营养丰富,果仁含脂肪51~66%,蛋白质17~26%, 碳水化合物4.9~9.8%, 同时还含有维生素C、E和钙、磷、铁、钾等多种矿物质, 可以生食、炒食。每100克果实可产生634千卡热量, 与核桃相近而高于栗。榛仁可加工制成各种糕点、糖果;油除食用外, 可以制作肥皂、化妆品等。据《开宝本草》载“榛仁性味甘、平、无毒, 有调中、开胃、明目的功用”。榛林地腐殖质丰富, 可生产榛蘑; 根系发达,可以固土, 防止土壤冲刷和滑坡, 有保持水土作用。

榛Siberian filbert

Corylus heterophylla,别名平榛。桦木科榛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染色体数2n=2x=28。高约7m。叶圆卵形至宽倒卵形,长4~13cm,先端近平截而有3突尖裂片,基部心形,边缘具不规则重齿。花单性同株,雄花序2~7成总状,腋生。雌花无梗,1~6簇生枝端,花期4~5月。坚果近球形,果期9月。产中国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等地。俄罗斯、朝鲜半岛、日本也有分布。喜光,耐寒,耐干旱瘠薄,也稍耐阴,萌芽力强。在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上生长良好。播种或分蘖繁殖。播种当年苗高40~50cm。叶面有紫色斑块,叶形奇特,可于园林中配植山石旁或疏林下观赏;也为北方山区绿化及水土保持的重要树种。同属植物常见栽培的还有:华榛(C. chinensis),落叶乔木,高达40m,花期4~5月。果期9~10月。产中国中南、西南高海拔地带,为中国特有树种,国家三级保护植物。树干通直,高大雄伟。宜植于池畔、溪边。

榛Siberian filbert

Corylus hetrophylla Fisch. ex Bess,又称平榛。桦木科,榛属。落叶灌木。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低山丘陵。榛虽是中国驯化栽培最早的果树之一,现多处于野生或半野生状态。高约2m。树皮灰褐色,有光泽。叶卵圆至倒卵形。雄花序总状,2~3个生于叶腋;雌花无柄,着生于雄花序下方的几个混合芽中。果实常1~4个藏于钟状总苞内,基部有腺刺毛,总苞有6~9个三角形裂片。坚果近球形,直径1.5~2cm,顶端短,渐尖,8~9月成熟。2n=28。播种繁殖。种仁富含脂肪和蛋白质,风味良好,可榨油及制糕点。

见“榛子”。

桦木科榛属多年生落叶灌木,少数为小乔木。树高可达7 m。叶互生,叶长5~10 cm,呈圆卵形至倒卵形。叶柄长1~2 cm。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圆锥状、下垂的葇荑花序,每苞片有4~8雄蕊。雌花序为芽鳞包被,仅轮状红色花柱外露。果簇生或单生,坚果球形或卵圆形,全部或大部为果苞所包被。种子1粒。早春先叶开花,秋季果熟。种仁含脂肪50%~60%,含蛋白质17%~19%。本属世界约20种,分布北美、欧洲和亚洲温带地区。中国产8种。分布全国各地。除毛榛作野生干果,产量较大外,其他种类有:平榛小乔木,灌木状成片生长。分布“三北”阳坡山地,耐-40°C低温。种皮厚。用作亲本与欧洲大果榛杂交,选出的大果、皮薄的干果品种,已在辽宁各地栽培推广;华榛又称山白果。大乔木,高20m,胸径2m。分布秦岭以南。优良用材和干果树种;滇榛又称猴核桃。小乔木,高7m,胸径10cm。分布云南、四川西部;刺榛,乔木,高16m,胸径30cm,树皮黄灰色,有裂纹。果苞钟状,坚果顶端密被毛。产云南、四川、西藏。

榛zhenCyllusheterophylla

桦木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1~5米。叶互生,卵圆形至宽倒卵形,长4~13厘米,边缘有不规则重锯齿。雌雄同株,雄花成柔荑花序,下垂,雌花单生或簇生于上年生侧枝。坚果近球形,外为叶状总苞所包。分布于东北、华北和陕西。苏联、蒙古也有。生于山地阴坡丛林间。阳性树,喜排水良好的土壤,但能耐干旱、瘠薄,甚至在石灰岩山地也能生长。耐寒冷及耐火能力强。果供食用,种仁含油约48%,榨油可供食用、油漆或作止咳药,树皮、枝、叶可提取鞣质和生物碱;嫩叶可作饲料;材质致密,可作细木工用材。

☚ 桦   栓皮栎 ☛

榛Zhen

桦木科。落叶灌木。叶互生,宽卵形或倒卵形,边缘有重锯齿,叶柄长1—2厘米。雄花序2—3,柔荑状下垂;雌花无梗,2—3簇生枝端。坚果1—3簇生,扁球形,外包叶状或钟形总苞。产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及华中、华东各地。野生于山坡或沟谷中。阳性树,能耐干旱瘠薄。木材致密,可作细木工用材。果可炒食。种子含油51.6%,榨出后可供食用;树皮、叶、总苞含单宁,可提制栲胶。嫩叶可作饲料。

☚ 胡桃   桦木 ☛

榛zhēn

❶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花黄褐色,果实叫榛子,果皮很坚硬,果仁可食,又可榨油。
❷泛指丛生的荆棘。如:榛莽。
❸草木丛杂(叠)。如:草木榛榛。

榛zhēn

《本草纲目》果部第30卷榛(19)。药名。参见“榛子”条。

先秦关中植物之一。桦木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性喜光、耐寒、耐旱。种子可食用或榨油。原产我国北部和东北部。《郑注礼记》有:“榛似栗而小,关中鄜坊正多。”《尔雅翼》有:“《礼记》郑注言关中甚多此果。关中,秦地也,榛之从秦,盖取此意。”《诗经》多处提到“榛”,“山有榛”。《西京杂记》所载上林苑果木中亦有“榛栗”。《汉书·扬雄传》、《淮南子·原道训》亦提到“榛”。

☚ 椑   甘橘 ☛

榛zhēn

 ❶ {植} (落叶乔木) hazel
❷ (这种植物的果实) filbert; hazelnut
◆榛果 filbert; 榛科 Corylaceae; 榛莽 [书] luxuriant vegetation; 榛狉 [书] The vegetation is luxuriant and the beasts run wild.; 榛属 Corylus; 榛榛 [书] overgrown with grass and bushes; 榛子 hazel; hazelnut

*zhēn

(14画)

【提示】木,中间是竖,不是竖钩; 位于字左时,末笔的捺改点。 和禾的末笔都是捺,为避重捺,禾的末笔捺改点。

榛zhēn

14画 木部 
(1) 落叶乔木,叶子圆形或倒卵形,雄花黄褐色,雌花鲜红色,果小而坚,近球形,可食用或榨油。
(2) 这种植物的果实,通称榛子。

榛()


元湛妃王令媛墓誌,東魏
榛枯濟濟,瓜瓞綿綿。

賀屯植墓誌,北周
葬於豳州三水縣榛川之東平原。
按: 右訛與“奉”同形。

張休光墓誌,唐
榛枯野火,葉死秋霜,唯餘盛烈,終天不亡。

霍氏墓誌,唐
椇榛脯脩,備虔恭於晨夕。

王璠墓誌,後唐
宫闈盡變於荆榛。
《説文》: “榛,木也。从木秦聲。一曰菆也。”
菆,即叢聚。戰國文字中“榛”借“蓁”字表示。《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容成氏》簡31: “高山陞(登),蓁林。”王璠墓誌“荆榛”泛指叢生灌木,用來形容荒蕪情景。

☚ 柀   棫 ☛

榛zhēn

小篆以来的形声字。从木,秦声。音变如秦臻蓁(通榛)溱(zhēn)例。是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花黄褐色。果实叫榛子,果皮很坚硬,果仁可以吃。引申泛指丛生的荆棘(jí)。如:榛莽。又作蓁。从草头,秦声。再引申指草木丛杂。多重叠用。如:草木榛榛。又作獉,用于獉狉(-pī),指草木丛杂,野兽出没。

榛★规◎常


zhēn形声,从木,秦声,本义为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引申为榛树的果实(通称榛子)、丛生的荆棘等。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0:3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