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楼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楼兰lóu lán

古西城国名。张九龄《送赵都护赴安西》:自然来月窟,何用刺楼兰。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楼兰lóu lán

汉代西域城国。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楼兰

楼兰lóulán

━━ 汉西域国名,曾屡犯汉。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傅介子计杀楼兰王,更其国名为鄯善。后以“楼兰”泛指西北地区或侵扰西北边境的敌人。北周·庾信《拟咏怀》诗:“都护楼兰返,将军疏勒归。”唐·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蒙轮   辞庙 ☛

楼兰

汉代“国”名。西域古国。《汉书·西域传》楼兰。西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迁都伊循城,改国名为鄯善。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始属西域都护府。参见【鄯善国】条注。

楼兰

泛指边地少数民族。唐杜甫《暮冬送苏四郎徯兵曹适桂州》诗: “卢绾须征日,楼兰要斩时。”
○ 斩楼兰

楼兰

地名,今罗布泊西北之古城。初属匈奴。西汉神爵二年(前60),始属西域都护。东汉初属莎车,并有小宛、戎卢、且末三国。东汉永平十六年(73),班超出使西域后,复属西域都护。汉魏之际,并小宛、戎卢、精绝等国。三国时属魏。隋朝大业五年(609),以其地置鄯善郡。唐朝贞观年间,康国首领来此定居,曰“典合城”。唐上元二年(675),改名为“石城镇”。

楼兰

中国古代西域民族名、政权名。亦称“鄯善”。游牧于今新疆若羌县一带,饲养驴、马、骆驼,能制造兵器。其首府在扜泥城,为内地通往西域的门户。前108年归依汉王朝,同时又秘密附属匈奴,并为其探听汉朝消息。前77年,因楼兰王弟尉屠耆向汉告状,汉派傅介子刺杀了其王安归,立尉屠耆为王,改国名为鄯善,设置都尉,派兵屯田。王莽执政时,又归附匈奴。东汉时,复依汉。三国时属魏。西晋时其王被封为归义侯。东晋时先属前凉后归前秦,南北朝时多次向北魏朝贡。448年,首领韩拔被北魏封为“西戎校尉,鄯善王”。609年,隋于当地设鄯善郡进行管理。

楼兰

见“鄯善”(1186页)。

楼兰

楼兰

古时名城 在今新疆若羌县境。楼兰为城邑小国,城名扜泥城。西汉武帝时击败凶奴,楼兰始附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年)霍光杀楼兰王尝归,立其弟为王,改楼兰国名鄯善。三国时鄯善属魏,西晋时封鄯善王为归义侯。后渐消声匿迹。20世纪初始发现楼兰古城遗址,遗址为三百米见方的城,占地约十万平方米,城墙用粘土和红柳枝相间筑成。南、北城墙保存较多,西墙次之。墙厚一米,残高二米,残存部分基宽五——八米。城址四面城墙近中部有缺口,大概为城门。城内街衢脉略分明,官署民舍,界线清楚。城中到处可见残存的房屋,墙多用红柳枝编成篱,再抹上黄泥,只官署大房墙用土坯砌成。地面到处堆置檩木。周围有不少古墓及佛塔遗址。

楼兰故地

☚ 高昌   尼雅 ☛

楼兰

《汉书》作鄯善。西域城国名,都扜泥城,今新疆尉犁东罗布泊西北、孔雀河北岸(一说即今若羌)。后迁至伊循城(今若羌东米兰),改称都善。为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今尚存古城遗址,英人斯坦因曾在此发现木简及写本。

楼兰

楼兰

汉朝初期的西域国名,首都名叫扜泥城(今楼兰古城遗址)。其国处于罗布泊四周,多砂碛,少田地,居民半农半牧。根据考古发掘,早期居民为短颅型、高颧骨、大眼窝、下巴前伸,显然是特殊类型的欧洲白种人。汉朝初期,其地又多羌人,故与匈奴关系密切。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汉朝派勇士傅介子刺杀亲近匈奴的楼兰王安归,改立亲近汉朝的尉屠耆为王,迁都于罗布泊西南(今新疆若羌县米兰古城),改其国名为“鄯善”。汉朝又应尉屠耆的请求,在鄯善国都以西不远的伊循城驻兵屯田,于是,内地的汉人又不断迁居这里。

☚ 行国   鄯善 ☛

楼兰

古西域国名。在今新疆若羌县东北。户1 570,口14 100,胜兵2 912人。王治扜泥城。国王以下有辅国侯、都尉、且渠等。国出玉。民随畜牧逐水草。汉武帝时与中原通。昭帝元凤四年更名鄯善。地处南道东端,是汉与西域交通的要冲。

楼兰

本西域城国。国都在扜泥城(今新疆尉犁县东罗布泊西北孔雀河北岸; 一说即今新疆若羌县。)西汉元凤四年(前77年)迁都伊循城(今若羌县东米兰),改名鄯善。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7 9: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