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楚辞集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楚辞集注 楚辞集注楚辞注本。八卷。南宋朱熹撰。前五卷以屈原所著的二十五篇作品为“离骚”,其篇章次序沿袭王逸的《楚辞章句》;卷六至八,把宋玉、景差、贾谊、庄忌、淮南小山等人的作品十六篇,称为“续离骚”,但篇目与王逸旧本有很大不同,其中增入贾谊《吊屈原赋》和《服赋》两篇,删去了《七谏》、《九怀》、《九叹》、《九思》四篇。是先把每篇作品分为若干章,每章四句至八句不等,然后按《诗集传》体例,先注字音,次释文义,并通释各章大义。解释中多用赋、比、兴等概念范畴。其注解,纠正汉儒不少谬误,善于发明屈原作品的大义和宗旨,简明扼要,摒弃了旧注繁琐的弊端。此书阐释中时有穿凿附会之病。如认为《山鬼》为寄托之词,暗写怀王、屈原之关系,即是一例。然许多见解十分精辟独到,发前人所未发。王逸认为《九歌》是屈原所作,本书则认为是民间祭祀鬼神之语,屈原“颇为更定其词,去其泰甚”而已。如本书认为《九章》是屈原被放逐以后“思君念国,随事感触,辄形于声。后人辑之,得其九章,合为一卷,非必出于一时之言”,均为不易之论。今本《楚辞集注》附有《楚辞辨证》二卷和《楚辞后语》六卷。《辨证》是对旧说的驳正和对一些问题的考证。《后语》是根据北宋晁补之的《续楚辞》、《变离骚》二书补订而成,共收录从荀子到吕大临等人的辞赋作品五十二篇,但只注释了前十七篇,后三十五篇无注。《楚辞集注》有宋宁宗嘉定六年(1213)刊本,该本附《楚辞辨证》;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朱鉴刻本,附《楚辞辨证》和《楚辞后语》。比较通行的有195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本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标点排印本。 ☚ 楚辞补注 楚辞集解 ☛ 《楚辞集注》《楚辞集注》
南宋朱熹撰。共8卷,附《楚辞辨证》2卷,《楚辞后语》6卷。朱熹以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二书详于训诂,而未得意旨,于是重新编定了该书。所选篇目较前有很大改动,分为《离骚》《续离骚》两部分。以屈原赋25篇为《离骚》,目次与王逸《楚辞章句》相同,定为5卷;宋玉以下诸赋仅存《九辩》,《招魂》、《大招》、《惜誓》、《哀时命》、《招隐士》各篇,并新增贾谊《吊屈原赋》、《鹏鸟赋》2篇,共16篇为《续离骚》,定为3卷。附录部分,《楚辞辨证》是对历代旧说的驳正和考证;《楚辞后语》收录自荀子至吕大临等人的辞赋共52篇,系根据北宋晃补之《续楚辞》、《变离骚》二书加以补定而成,卷首均有朱熹自序。体例仿《毛诗传》,将各篇分为若干章,每章标以“赋”、“比”、“兴”字样。注中所涉及的名物训诂和文字异同,多从《楚辞章句》和《楚辞补注》。而对篇义的解释,多按照“微言大义”的传统,陈述自己的见解,不免有曲解之处。又如收入扬雄的《反离骚》1篇,本极不合体例,但朱熹认为,“欲因《反骚》而著苏氏、洪氏之贬词”,因此也收录了。《楚辞》旧本原有东方朔《七谏》、王褒《九怀》、刘向《九叹》、王逸《九思》等篇,该书均予删除;晃补之《续楚辞》、《变离骚》二书各有20卷。该书《楚辞后语》仅余6卷,故有“去取特严”之称。而该书的编撰宗旨,据周密《齐东野语》记载绍熙内禅事说,赵汝愚被贬到永州安置,至衡州卒,朱熹为之注《离骚》以寄意。该书的学术价值不高,但因朱熹是南宋著名理学家,在后世中有很高的地位,所以该书对后世仍有较大的影响,对古代文化的继承和传播,有一定的贡献。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亦折衷其事,评价说:“是书大旨,在以灵均放逐,寓宗臣之贬,以宋玉《招魂》,抒故旧之悲耳。固不必于笺释音叶之间,规规争其得失矣。”版本有南宋端平二年(1235)朱鉴刊本,有195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本;各种清刻本和民国间印本;1962年江苏人民出版社据《古逸丛书》原版影印本;以及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新版排印本等。 楚辞集注楚辞研究著作。南宋朱熹(生平见《诗集传》条)撰。朱熹著述大多为阐释儒家经义之作,唯有此书是为纯粹的文学作品作注,因此颇为引人注目。 当时南宋苟安一隅,情况正与战国末期的楚国相仿佛。朱熹坚持抗战立场,故借注释楚辞寓其“忠君爱国之诚心”(《楚辞集注》序)。他本人的遭遇与屈原亦有相似之处。他倡导理学,教授生徒,为巩固王朝服务,只是由于不肯阿附权贵,便不断受到攻击,特别是受到韩侂胄的排挤诬陷,理学被列为“伪学”而遭禁阻,追随左右者被当做“伪党”,朝廷下诏命“伪党”“改视回听”,否则“必罚无赦”。他自己的境遇非常困难,加之对他有知遇之恩、曾任相职的赵汝愚则更为不幸,竟遭贬谪而死于途中,因此,朱熹有意作此集注以寄托感愤之情。“庆元乙卯,治党人方急,赵公谪死于道。先生忧时之意,屡形于色。一日示学者以所释《楚辞》一篇。”(《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八引杨楫跋)“赵汝愚永州安置,至衡州而卒。朱熹为之注《离骚》,以寄意焉”(周密《齐东野语》卷三《绍熙内禅》)。全书之主旨“在以灵均放逐,寓宗臣之贬;以宋玉招魂,以抒故旧之悲耳”(《四库全书总目》)。这些记载都说明朱熹晚年作注之深意。 朱熹对于王、洪之注多有不满之处,认为它们详于训诂,王注可议之处不少,而洪注未予匡正。“至其大义,则又皆未尝沈潜反复、嗟叹咏歌,以寻其文词指意之所出,而遽欲取喻立说,旁引曲证,以强附于其事之已然。”(《集注》序)有鉴于此,故朱注一方面吸取王、洪之长,同时抒发独到之见,以纠其误。 集注在编排体例上富于创造性。北宋晁补之曾选择文辞与楚辞相类者编为《续楚辞》二十卷,共收二十六人六十篇;又选其余祖述《离骚》者,编为《变离骚》二十卷,共三十八人九十六篇,朱熹则吸收了王逸和晁补之两家在编排体例上的特点,加以增删,附入注释、考证,成为集注一书。其中,将王注十卷中《七谏》以下四篇删去,把屈原作品二十五篇编为《离骚》五卷,把宋玉、景差、贾谊、庄忌、淮南小山的作品十六篇编为《续离骚》三卷,录荀子至吕大临等历代辞赋五十二篇,编为《楚辞后语》六卷。又有《楚辞辩证》上下两卷一百四十一条,对楚辞旧注的错误及有关问题进行了考辩,很有学术价值。这部集注实际上就是一部历代优秀抒情辞赋选,使读者较全面地了解辞赋发展的面貌。 朱注在选收辞赋作品时,有严格的标准。《四库全书总目》认为编者“去取特严”。事实确实如此,他删去《七谏》以下四篇,是因为这四篇“虽为骚体,然其词气平缓,意不深切,如无所疾痛而强为呻吟者,就其中谏、叹,犹或粗有可观,两王则卑已甚矣。故虽幸附书尾,而人莫之读,今亦不复以累篇秩也”(《楚辞辩证上》)。他另增收贾谊的《吊屈原赋》和《服赋》,是因为“二赋尤精”,可见其选材的精到。此外,对他自己不满意的作品也并不一概排斥,而是适当选入,聊备一格。扬雄对屈原的自沉汩罗颇多微词,认为“遇不遇,命也,何必沉身哉!乃作书,往往摭《离骚》文而反之,自岷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名曰《反离骚》”(《汉书·扬雄传》)。朱熹对其为人及《反离骚》十分反感,但他仍然将此文附在《楚辞后语》中,而在序言中表明自己的爱憎,谓其称美王莽,臣服新朝,“为屈原之罪人,而此文乃《离骚》之谗贼矣!” 在注文方面,集注也很有特点。每篇正文前都有序言,总括题旨,有的沿用旧说,有的则纠正旧说,别立新解。突出的例子,如解“九章”曰:“后人辑之,得其九章,合为一卷,非必出于一时之言也。”此说得到楚辞研究者公认,已成定论。具体注释时,朱注按用韵特点,以四句为一小节作注,先注字词,后串解大意。字词释义多用洪注,但力求简要,避免了洪注的烦琐。语言朴实简明。遇有难解不懂之处,辄加注明,具有实事求是之风。 朱熹是反对王注穿凿附会的解释的,在《辩证》中,他不止一次地给予批评。如王注以为《离骚》结尾所写的飘风、云霓等都有比喻象征意义,作者则以为这些“但言神灵为之拥护服役,以见其仗卫威仪之盛耳,初无善恶之分也。旧注曲为之说,以月为清白之臣,风为号令之象,鸾凤为明智之士,而雷师独以震惊百里之故使为诸侯,皆无义理”,从丰富想象的表现手法来理解作品的浪漫精神,切合文学作品的特征。不过他有时与王注一样,从忠君爱国的角度来看待《九歌》,认为这组抒情浓郁的祭歌“皆以事神不答而不能忘其敬爱,比事君不合而不能忘其忠赤,尤足以见恳切之意。” 集注对某些作品的段落,冠以“赋”、“比”、“兴”的字样,仿《诗经》传释之例,难免割裂形象整体。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也有主观武断的地方,如以“摄提”为星名,而不是“摄提格”年份之省写。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指出:“岂有自述其世系生辰,乃不言年,而止言月日者哉!”诚是。 较好的版本有南宋理宗端平乙未刊本,195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出版;有《四库全书》本。通行的有扫叶山房的石印本;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楚辞集注 楚辞集注本。八卷。北宋朱熹注。约成书于宋庆元元年(1195年)。(注者事迹参见“《周易本义》”条) 朱熹鉴于王逸《章句》与洪兴祖《补注》只详于训诂名物,未得作者意旨,而且多有牵强附会之处,于是作《集注》。对《章句》所收作品予以重新取舍,以屈原全部二十五篇为《离骚》五卷,宋玉以下作品十六篇为《续离骚》三卷,共八卷。他又订正旧注的谬误,别为《辩证》二卷附于书后,自为之序。增删晁补之《继楚辞》和《变离骚》二书。录荀卿至吕大临凡五十二篇为《后语》六卷,也自为之序。删了王逸《九思》、刘向《九叹》、王褒《九怀》、东方朔《七谏》四篇,增加贾谊《吊屈原赋》和《鹏鸟赋》二篇。 这本书基本上划四句为一章,改王逸各句加注的方法,逐章加注,先注字音,再释字义,后解释章内大义。每章各系以“兴也”、“比也”、“赋也”等字,指明创作方法。这个注本基本上改王逸、洪兴祖“或以迂滞而远以性情,或以迫切而害于义理”之病,往往做到简明通达,而且注释态度严谨,不详即写“不详”没有把握的宁缺也没有强解。但这个注本也有穿凿之处,如《九歌》各篇本为祀神之曲,并无君臣道义寄托,朱熹却说:“此事君不合而不能忘其忠赤,尤足以见其恳切之意”。他又斥洪兴祖不据儒家经典而注而引《山海经》释《离骚》为妖妄。 这个本子,不仅集了全部屈原之作,而且收录了后世受屈原影响的许多最好的作品,可以说是楚辞较完备的集子。 版本有宋嘉定三年(1213年)章贡郡斋刻本,宋端平刻本,元至元二年(1265年)建安傅子安刻本,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沈圻刻本,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袁褧刻本,明嘉靖十七年杨上林刻本,明嘉靖三十八年叶邦荣刻本,明万历朱崇沐刻本,清光绪十年(1884年)黎庶昌刻古逸丛书本,一九六二年江苏人民出版社版景元刻本,据黎庶昌原版整理影印,一九六三年中华书局,一九五三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根据北图藏宋端平二年(1235年)刻本出版,一九九○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据清《古逸丛书》本影印。 楚辞集注 楚辞集注楚辞研究专著。宋代朱熹著。16卷。其中《集注》8卷,《辩证》2卷,《后语》6卷。此书以王逸《章句》为底本,剔去无病呻吟的《七谏》以下4篇汉人拟骚之作,增益贾谊《吊屈》、《鵩赋》2篇。自卷一至卷五为屈赋25篇,统称“离骚”,卷六至卷八(即《九辩》以下16篇),统称为“续离骚”。此书注释依《诗集传》之例,以四句为一章,始注字义,后通释章旨。每章各系以“赋”、“比”、“兴”字样。其特点有四:一是于训诂之外阐发义理,大抵以儒家正统思想为准绳,于屈原毁誉参半,而着重其“忠君爱国”。二是注文简洁明快,无诘诎奇碎之病。三是托寓时政,籍注《楚辞》隐刺权贵,非纯学术之作。四是治学态度谨严,实事求是,于其所不知,宁付阙如。《辩证》2卷是对《楚辞》中若干疑难问题的详尽考证。盖合于《集注》中,“虑文字之太繁,览者或没溺而失其旨也,故记于后,以备参考”。(《自序》)其所考证多有创发,皆极精卓,如谓“灵修”为妇人悦夫之称,为后人《楚辞》女性中心说所依据。《后语》是在晁补之《续楚辞》基础上加以删增而成,收录荀子至吕大临辞赋52篇,每篇皆自为小序。唯此书处处以“三纲五典”强注之,不免迂阔难通,又以“叶音”法注音,亦多失其真。此书版本极多,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据宋端平刻本影印本。 ☚ 楚辞集评 楚辞集解 ☛ 《楚辞集注》训诂著作。16卷。南宋朱熹集注。包括 《楚辞集注》8卷, 《楚辞辨证》两卷, 《楚辞后语》6卷。 《楚辞集注》 依据王逸本, 删去 《七谏》、 《九怀》、 《九叹》 和 《九思》4篇, 增入贾谊的 《吊屈原赋》、《服赋》两篇。分屈原的25篇作品为 “离骚”类,宋玉等人16篇作品为 “续离骚”类。按 《诗集传》体例, 以赋、 比、 兴等古代诗歌创作的不同表现手法为出发点进行解析, 在王逸、 洪兴祖旧注的基础上重作新注。 简明扼要地诠释字句名物, 阐发屈原作品的思想内容。《楚辞辨证》是对 《楚辞》许多具体问题所作的考证,对旧注多所驳正。《楚辞后语》删定宋代晁补之所编 《续楚辞》、 《变离骚》两书, 选录历代在创作风格或技巧形式上受屈原影响的辞赋52篇,注释了前17篇,后35篇无注,是未完稿。南宋端平乙未(1235年) 朱熹之孙朱鉴整理合刊 《楚辞集注》、 《楚辞辨正》 和 《楚辞后语》, 从 《楚辞集注》 中删去复见于《楚辞后语》 的 《反离骚》, 从 《楚辞后语》 中删去已见于 《楚辞集注》的 《吊屈原赋》和 《服赋》。 朱鉴刻本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 《楚辞集注》 刻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影印出版, 书后有郑振铎跋文。 楚辞集注宋朱熹(1130—1200)撰,凡八卷,附《辨证》二卷,《后语》六卷。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南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宋代哲学家、教育家。幼聪颖勤奋,绍兴进士。始官泉州同安主簿,中经十数次宦海浮沉,后请主深山庙观以研讲学问。为官清正,体恤民情,忠言直谏,主张抗金。因开罪于权贵韩侘胄等,年近古稀时被监察御使诬十大罪状,革职,终年七十一岁。朱熹受业于程颐再传弟子延平李侗,后发展二程理学,成为宋代著名理学家。明清两代尊为儒学正宗。著述颇夥,诸如《易本义》、《诗集传》、《四书章句集注》等。本书根据王逸《章句》所定本,删去《七谏》、《九怀》、《九叹》、《九思》四篇,而增入贾谊《吊屈原》、《鵩鸟赋》两篇,并收入扬雄《反离骚》一篇,附录于后。而朱熹的《后语》六卷,乃根据宋晁补之《续<楚辞>》、《变<离骚>》二书增删而成,所收凡五十二篇。其中《辩证》二卷为作者自著,单独编辑。文中对王逸、洪兴祖之说多有辨析和批判,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朱注《楚辞》很强调发微屈原的忠魂义魄,主张有感而发。关于本书的这种特点,《直斋书录解题》曰:“以去前注之蔽陋,而明屈子微义于千载之下,忠魂义魄,顿有生气。”书中多宣扬“程朱理学”,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主张。在体例上,把《楚辞》诗句分别归之于“赋、比、兴”三类,然后强为之说,有损于《楚辞》作品思想意义及其艺术成就。本书现存最早,最完备的版本是南宋端平二年(1235)乙未朱鉴刊本,藏北京图书馆。195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出版。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又将此本参照他本重新校点出版。 楚辞集注 楚辞集注楚辞研究著作。南宋朱熹(生平见《诗集传》条)撰。朱熹著述大多为阐释儒家经义之作,唯有此书是为纯粹的文学作品作注,因此颇为引人注目。 ☚ 诗集传 诚斋集 ☛ 楚辞集注《楚辞》注本。南宋朱熹著。删去《七谏》等四篇,增入贾谊四篇,编为八卷,注释简要。时出己见,颇有见地,但也有理学偏见。是一部有影响的《楚辞》注本。 楚辞集注八卷。附《楚辞辩证》二卷,《楚辞后语》六卷。宋朱熹 (详见《周易平义》)撰。《楚辞集注》作于朱熹任潭州(今湖南长沙市)荆湖南路安抚使时 (1193年),或者有感于赵汝愚被罢相出朝之时(1195年)。《楚辞集注》 书前题署的时间为庆元五年(1199),可知成书于1199年。《楚辞集注》一至五卷以王逸 《楚辞章句》为依据,定屈原作品25篇,为 《离骚》类,并将 《离骚》以外各篇,冠以 “离骚”二字。其编次为: 卷一 《离骚经》,卷二 《九歌》,卷三 《天问》,卷四《九章》,卷五《远游》、《卜居》、《渔父》。卷六至卷八为 《续离骚》类,并于各篇之上冠以 “续离骚”三字。其编次为:卷六 《九辩》,卷七 《招魂》(上宋玉)、《大招》(景差),卷八 《惜誓》、《吊屈原》《鵩鸟赋》(上贾谊,《哀时命》(庄忌)、《招隐士》(淮南小山)。《续离骚》类的篇章取舍与《楚辞章句》不同,因朱熹认为“《七谏》、《九怀》、《九叹》、《九思》虽为骚体,然其词气平缓,意不深切,如无所疾痛而强为呻吟者”(《楚辞辩证》上目录),故悉删而不录。并增补贾谊《吊屈原赋》与《鵩鸟赋》,又将扬雄的《反离骚》附录于后。《集注》注释体例,多以四句为一章 (偶尔有六句、八句为章的),先释词之音义,再释章之大意。每篇题下有小序,属题解,对作者、题意、写作背景、作意等加以简明阐述。多取《楚辞章句》说法,又颇发挥己见。仿《毛诗》体例,于某些章下,以赋、比、兴手法加以诠释。《楚辞辩证》分上、下卷。上卷《离骚》、《九歌》,下卷《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列专条考证旧说得失。《楚辞后语》系据晁补之《续离骚》、《变离骚》补定而成。录自荀况至吕大临五十二篇作品。此为未完成稿,只有前十七篇有解题、注释,后三十五篇只有解题而无注释。录拟骚之作,意在说明《楚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朱熹注释《楚辞》,是有其政治目的的。南宋时期,宋金民族矛盾尖锐,在宋统治集团内部存在主战、主和两派,朱熹属主战派,他借注《楚辞》发挥这一观点。极力颂扬屈原忠君爱国之心与高尚品质,以寄托自己的爱国之情;同时斥责扬雄失节,臣侍王莽为“屈原之罪人,而此文 ( 《反离骚》) 乃 《离骚》 之谗贼矣”(《反离骚》解题)。此实为对投降派及混在主战派阵营中的投机者的间接批判。《集注》是在汲取王逸《楚辞章句》与洪兴祖《楚辞补注》的成果基础上撰写的,既肯定了《章句》与《补注》在训诂方面的成就,也指出其在释义上的不足。其学术价值在于:一、对王、洪的误解加以辩证。如关于《九章》,王逸说:“《九章》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放于江南之野,思君念国,忧心罔极,故复作《九章》。章者,著也、明也,言己所陈忠信之道甚著明也。”(《楚辞章句·九章》解题)。洪无异说。朱熹对王逸的某些望文生义之说,加以纠正:“《九章》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既放,思君念国,随事感触,辄形于声。后人辑之,得其九章,合为一卷,非必出于一时之言也”(《楚辞集注·九章》解题)。从《九章》各篇诗的内容看,朱的说法颇符合实际,并广为后人认同。二、另立新说。如《招魂》,朱熹认为不但可招死人之魂,也可招生人之魂。“后世招魂之礼,有不专为死人者,如杜子美《彭衙行》云: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盖当时关、陕间风俗。道路劳苦之余,则皆为此礼,以祓除而慰安之也。”(《楚辞辩证·招魂》)。此说不失为创见。三、探求作者言外之意,阐发微词奥义。如释《离骚》“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云:“言与世已不同矣,则但可屈心而抑志,虽或见尤于人,亦当一切隐忍而不与之校。虽所遭者或有耻辱,亦当以理解遣,若攘却之而不受于怀”。因此,《集注》为继《章句》、《补注》之后影响较大的一部《楚辞》注本,受到学者们的普遍重视,并且流传极为广泛。但此书亦有一定缺点。朱熹从其理学观点出发,认为此书可“增夫三纲五典之重”(序);对表现手法极为丰富的《楚辞》,仅用赋、比、兴加以概括,未免迂腐;亦有望文生义之病,如将《怀沙》解为怀抱沙石自沉的意思;有的注也欠准确,这些都是应当抛弃的。《楚辞集注》曾先刊行,今存者有宋嘉定六年(1213)章贡郡斋刊本含《楚辞辩证》,《反离骚》附后,北京图书馆藏。《楚辞后语》是朱熹死后,由其子朱在于嘉定十年(1217)刻印,此本今已失传。宋端平三年(1235)朱熹之孙朱鉴才将三书合刊,在《楚辞集注》中删去复见于《楚辞后语》中的《反离骚》,在《楚辞后语》 中删去了复见于 《楚辞集注》中的《吊屈原赋》、《𫜹赋》(即《𫜹鸟赋》)。此本附有邹应龙、朱在、朱鉴的三篇跋文,为今存最早、最完整的《楚辞》刊本,北京图书馆藏。1953年人民出版社曾影印出版。尚有宋、元、明、清、民国各期刻本30余种。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竖排校点本。 楚辞集注楚辞注本。宋代朱熹注解。通行本往往合朱氏《楚辞辨证》、《楚辞后语》为一书。其订正旧注,考辨语源,多所发明,然其特点在于阐释微言大义。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15评是书:“屈子微意于千载之下,忠魂义魄,顿有生气。……公为此注在庆元退归之时,序文所谓‘放臣弃子、怨妻去妇’,盖有感而托者也。”朱熹基于道学,序其注云:“窃尝论之:原之为人,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然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是说不免带有道学家的偏见。又其解说实有牵强者,以致招来批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48已有微辞:“然则是书大旨在以灵均放逐寓宗臣之贬,以宋玉《招魂》抒故旧之悲耳。固不必于笺释音叶之间,规规争其得失矣。”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