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体
文体名。为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不歌而诵的诗赋新形式,主要创造者为屈原。这一文体的主要特征为“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黄伯思《校定楚辞序》),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情调上富于抒情和浪漫气息;句式以六字句、七字句为主,参差错落,灵活自由,有散文化特点;语言上富于辞采,大量吸收南楚方言词语,又多用虚词,尤在普遍使用“兮”字上构成特征;篇幅较长,写法上加强了铺叙与叙事的成分,等等。延至汉代,文人学子纷纷仿照此种文体形式写作诗赋。及刘向校定群书,遂辑屈原楚辞作品与汉人的仿作为一集,定名为《楚辞》;随后王逸又为作《楚辞章句》,“楚辞体”遂大行于世。楚辞体又称为“骚体”,又,汉人常把屈原以下的楚辞体作品称之为“赋”、“辞”或“辞赋”。而《隋书·经籍志》则专列“楚辞”为一类,不与古赋同类;近代学者多承其统,进而将楚辞体视为一种继《诗经》四言诗体之后的新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