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棹歌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棹歌行

 

[清]徐骏


 秋阳杲杲晒鱼网,豁达长风来莽苍。妻采菱芡归,小儿戏木壤。无事尽头睡,四面桔槔响。南浦捕鱼昨夜多,爷娘进酒听棹歌。去年大水田无禾,雨笠烟蓑遍五湖。老小相看颜色酡,辛苦田家奈若何?

 《棹歌行》属乐府《相和歌辞》中的《瑟调曲》,本篇是徐骏仿照乐府旧题所作的乐府诗。诗中描绘出一幅优美的江南水乡渔家乐的图画,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情趣。
 开头六句,诗人以渔夫的视角为观察点,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幅淡淡的水墨风俗画: “秋阳杲杲晒鱼网,豁达长风来莽苍。妻采菱芡归,小儿戏木壤。无事尽头睡,四面桔槔响。”其中“杲杲”,出自《诗经·卫风·伯兮》:“其雨其雨,杲杲出日”,用来形容太阳的明亮。“莽苍”,即苍莽,指茫茫原野。“芡”,即芡实,俗称鸡头米。“木壤”,是古代的一种投掷游戏,邯郸淳的《艺经》记载: “壤以木为之,前广后锐,长尺四,阔三寸,其形如履。将戏,先侧一壤于地,遥于三、四十步以手中壤敲之,中者为上。”“桔槔”,亦称吊杆,是一种原始的提水工具。这几句诗,写得极有层次。秋阳下,斜挂着一片鱼网,茫茫原野上吹来阵阵爽朗的风,这是远景;妻子从湖边采菱而归,顽皮的小儿在湖边玩着木壤游戏,这是中景;近景是昨日劳累的渔夫横卧酣睡,不远处传来阵阵桔槔打水的声音,这一切,交织成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立体鸣奏曲。
 “南浦捕鱼昨夜多,爷娘进酒听棹歌”,渔夫在睡梦中想起了昨日的事,所谓“南浦”,指南面的水边, 《楚辞·九歌·河伯》里说:“送美人兮南浦”,王逸注说:“愿河伯送已南至江之涯。”渔夫想到了昨日的收获,想起了为父母祝酒所唱的渔歌: “去年大水田无禾,雨笠烟蓑遍五湖,老小相看颜色酡,辛苦田家奈若何?”何谓“五湖”,说法不一,一般指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这里是泛指。“酡”,原意指喝醉酒脸红,如《楚辞·招魂》:“美人既醉,朱颜酡些”,这里指因衣食之奉足以温饱,人的气色很好。诗中,诗人用农家苦来和渔家乐做对照,更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这首诗的遣词造句,经过了严格的锻炼,既有近体歌行中规矩谨严的律句,如:“豁达长风来莽苍”“雨笠烟蓑遍五湖”,典雅有致;又有乐府民歌脱口而出、十分口语化的特点,如: “妻采菱芡归”、“无事尽头睡”、 “去年大水田无禾”,淡而现成。但是,整首诗浑然一体,丝毫没有零碎割裂的感觉,也没有文人仿作乐府诗的书卷气,很值得后人借鉴。

乐府诗《棹歌行》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棹歌行

 

[南朝·齐]吴迈远


 十三为汉使,孤剑出皋兰。西南穷天险,东北毕地关。岷山高以峻,燕水清且寒。一去千里孤,边马何时还?遥望烟嶂外,瘴气郁云端。始知身死处,平生为此残。

 《棹歌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相和歌辞》。《古今乐录》说:“王僧虔《技录》云:《棹歌行》歌明帝‘王者布大化’一篇,或云左延年作,今不歌。梁简文帝在东宫更制歌,少异此也。”《乐府解题》说:“晋乐奏魏明帝辞云‘王者布大化’,备言平吴之功。若陆机迟迟春欲暮’,梁简文帝‘妾住在湘川’但言乘舟鼓棹而已”。由此可见,吴迈远创作的《棹歌行》,无论在思想内容或艺术技巧方面,都有大胆地改革。
 全诗共十二句,生动形象的描绘了一位为中华各民族的大团结而奔走劳累,以致献出生命的和平使者。前六句,写这位和平使者的行踪。他十三岁就作为“汉使”,开始了奔走天南地北,调解中华各民族之间衅端,消除战争给中华各民族带来的威胁。其中连用“皋兰”(今甘肃省皋兰山,为汉代西北要塞)、“天险”(今四川省剑阁栈道)、“地关”(今河北省山海关)、“岷山” (横亘青、甘、川三省,主峰在今四川省松潘县北)、燕水(在河北省北部)等五个地名词, 以及“西南”、“东北”两个方位名词,极状其出使地域之广阔。又连用“为”、“出”、“穷”、“毕”四个动词和“高”、“峻”、“清”、“寒”四个形容词,极写其备尝寒热艰险、奔走劳累之辛苦。
 最后六句,写这位使者的感受。他孤身一人,仗剑出使,千里迢迢,骑着马儿在边境线上驰骋,年年月月,归期不知,天伦之乐、可望而不可企及。远远望去,收入视野的不是家乡,而是浓云密布的高山峻岭之外,郁集云端的团团毒害人体的瘴气。和平的使命难以实现,盼望归家过安定的日子,已经绝望。他开始悟到死神的降临,为和平奔走一生的下场,无异于战士们身首异处,尸丧狭谷无人收了。
 细咏此诗,使我们感触到身处战乱时代的诗人,是在借这位“汉使”的命运,描写自己时代民族间的战争造成的人间大悲剧。且随着诗人神思的驰骋,使诗中的背景忽变骤转,距离之大,间隔之远,当不亚于今日时髦华夏之邦的现代洋人曾经标榜的“意识流”,可叹的是自称炎黄子孙的新派学者,却数典忘祖,突然从出生在吴迈远一千五百多年之后的洋人那里发现了“新方法”,大骂自己的近祖和远祖,都是一些不懂文学艺术的奴才和蠢人。还是一句老话:自古以来,没有那个人能灭亡中国的。这自然包括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在内。 “打开窗子进来几个苍蝇”,是经不住蝇拍打击的,真正的奴才和蠢人不正是“邯郸学步”之类的人物吗?

乐府诗《棹歌行》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棹歌行

 

[梁]刘孝绰


 日暮楚江上,江深风复生。所思竟何在?相望徒盈盈。舟子行催棹,无所喝流声。

 《棹歌行》是梁朝诗人刘孝绰的乐府拟作,是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属相和歌辞。
 做为一首描写离别的诗,它没有对离别场面进行工笔细描,而是把离别之际诗人瞬间的心理感受做为表现的重点,因而诗虽短,却写得含蓄丰厚,细腻入微,沉而不伤,淡而有味。
 诗从写景入手。先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离别之地的别致景色:落日的余晖铺洒在茫茫的楚江之上,把江水浸染得绯红;柔风吹拂,泛起片片涟漪的江水,犹如一条绚丽的彩带缠绕大地。但是,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别离”,对于行将离别的人来说那有心思来欣赏这幅彩画呢?所以,这两句诗看似写景实乃写情,是用眼前的丽景表现诗人的依依之情。因此,这里景色给人的不是悠闲的享受,而是一种渺渺阔落之感。
 在这典型的环境中,离别之人又将如何呢?昔日的情欢谐笑,明朝的别后重逢,这诸多遐思,诸多憧憬又怎能不涌上心头?可是,“所思意何在?”那一切毕竟是失去的或遥远的,只有分别才是活生生的现实,只有珍惜才是对朋友最大的安慰和思念。所以,离别之时“相望徒盈盈”,看似静场描写,其实却有着无限地思念和友爱蕴积其中,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这种以静写动(即情感的流动)正是此诗的高明之处。
 如果说“相望徒盈盈”描写的是离别之人各自的潜在感情的话,那么, “舟子”两句则把那潜在的感情抛上了江涛的顶尖。船要起锚,人要分手。对于远去的游子,羁留的孤客来说,这是暂时地分别还是永远的诀别?又怎不令人心潮澎湃,浮想联翩?所以, “舟子”的催促声也就如无情的刀剑把诗人的友情斩为两段了。但是,离则离矣,孤帆远影暮色尽,可那友情那思恋又何尝消灭?它也将随着江水的涛声伴君长流!诗写至此,嘎然而止,不落俗套又耐人寻味,具有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总之,全诗写情净而不野,纯而不俗,细腻婉转,有起有伏。史传说刘孝绰“辞藻为后进所宗,世重其文,每作一篇,朝成暮遍,好事者咸讽诵传写,流闻绝域”《梁书》。本传)于此可见一斑。
棹歌行

棹歌行

南朝宋吴迈远的乐府诗: “十三为汉使,孤剑出皋兰。西南穷天险,东北毕地关。岷山高以峻,燕水清且寒。一去千里孤,边马何时还。遥望烟嶂外,障气郁云端。始知身死处,平生从此残。”皋兰,山名,在今兰州市区南。汉武帝时,霍去病击匈奴,曾战于皋兰山下。岷山,在今甘肃南部与四川北部交界处。诗中描写一位东征西战的战士,既表现了他不畏险阻的气概,也透露出他生还的愿望。

☚ 建除诗   有所思 ☛
棹歌行

棹歌行

南朝宋吴迈远的乐府诗: “十三为汉使,孤剑出皋兰。西南穷天险,东北毕地关。岷山高以峻,燕水清且寒。一去千里孤,边马何时还。遥望烟嶂外,障气郁云端。始知身死处,平生从此残。”皋兰,山名,在今兰州市区南。汉武帝时,霍去病击匈奴,曾战于皋兰山下。岷山,在今甘肃南部与四川北部交界处。诗中描写一位东征西战的战士,既表现了他不畏险阻的气概,也透露出他生还的愿望。

☚ 建除诗   有所思 ☛
0000602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7:4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