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棨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棨戟qǐ jǐ一种仪仗用具。木制戟形,涂漆或束缯衣。唐代三品以上官员可门列棨戟。卢肇《除歙州途中寄座主王侍郎》:朱户昨经新棨戟,风帆常觉恋箪瓢。白居易《九日宴集醉题郡楼》:郊无戎马郡无事,门有棨戟腰有章。 棨戟 棨戟有缯衣或油漆装饰过的木戟,官吏出行时前导的仪仗。《后汉书·舆服志》:“公以下至二千石,骑吏四人。千石以下至三百石,县长二人皆带剑,持棨戟为前列,揵弓韣九鞬。”唐代制度:官吏三品以上,得门列棨戟。
☚ 越棘 戏戟 ☛ 棨戟 棨戟棨戟前驱之器也,以木为之,后代刻伪无复典制,以赤油韬之,谓之油棨,亦曰棨戟。
甘露三年,单于朝天子于甘泉宫,赐棨戟。
☚ 雪戟 短戟 ☛ 棨戟qǐ jǐ官吏出行时用作前导的一种仪仗,木制油漆,状如戟:只因调任海疆,未敢造次奉求,哀怀欠仄,自叹无缘。今幸~遥临,快慰平生之愿。(九九·1277) 古代名物 > 朝制類 > 儀仗鹵簿部 > 兵仗 > 棨戟 棨戟 qǐjī 省稱“棨2”。唐宋稱“門戟”,古代儀仗。以木爲戟狀,囊以繒衣或韜以赤油,作爲官吏出行時的前導或列於廟社、官殿、州府及貴官私第之門,以爲威儀。漢已用之。《漢書·韓延壽傳》:“功曹引車,皆駕四馬,載棨戟。”王先謙補注引沈欽韓曰:“《古今注》:棨戟,殳之遺像,前驅之器,以木爲之,後世滋僞,無復典刑,以赤油韜之,亦謂之油戟。王公以下通用之以前驅。”《唐會要·輿服下》:“天寳六載四月八日勅改儀制令,廟社門、宫殿門,每門各二十戟,東宫每門各十八戟,一品門十六戟……國公及上護軍帶職事三品,若下都督,中下州門各十戟,並官給。”又:“元和六年十二月敕:立戟官階勳悉至三品,然後申請,仍編於格令。”《宋史·輿服志二》:“門戟,木爲之而無刃,門設架而列之,謂之棨戟。天子宫殿門左右各十二,應天數也。宗廟門亦如之。國學、文宣王廟、武成王廟亦賜焉,惟武成王廟左右各八。臣下則諸州公門設焉,私門則府第恩賜者許之。” 棨戟qǐ jǐ〖名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