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资派zǒuzīpài“文革”时期称所谓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其实这些人中绝大多数是身居领导职务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蒋子龙《开拓者》:“我废除了陪斗制,批判谁就让他一个人在台上坐着,别的~都坐在台下听会。”|谌容《走投无路》:“‘~’的帽子,他有份,谁让他当过几天副厂长?” 走资派zǒuzīpài指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例如:“针对这种特点,革命委员会要始终把斗争矛头对准一小撮顽固不化的走资派、叛徒、特务以及没有改造好的地、富、反、坏、右分子。”(《解放日报》1968.7.1)“大家通过风口查风源,随着斗争的深入,才知道这一切盖源于党内最大的不肯改悔的走资派。”(《光明日报》1976.6.1) 走资派 走资派zǒuzīpài“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简称。“文化大革命”时期用语。 ❍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统统得靠边站。 ☚ 走穴 足按 ☛ 走资派 走资派“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简称。是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引申出来的错误概念。1957年10月,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错误地估计形势,提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之间的矛盾。1958年11月,毛泽东又提出思想上与政治上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仍然存在的错误论断。1965年1月,毛泽东主持起草了《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即《二十三条》。这个文件首次提出“党内走资派”的概念,指出社教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主持制定的《5·16通知》,指出全党必须“高举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大旗”,“批判混进党里、政府里和文化领域的各界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清洗这些人”。这样,把“走资派”的范围从党内扩大到政府内和文化领域各界内,并对他们进行残酷迫害,造成严重后果。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全面拨乱反正,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走资派”概念也被彻底否定了。 ☚ 两党制 间接选举 ☛ 走资派zou zi paiperson in power taking the capitalist r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