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茎枯病cotton stem blight由棉壳二孢为害棉株地上部分的一种真菌病害。 分布和为害 美国、朝鲜、日本曾有报道。中国于1951年在西北关中棉区有发生,1954年北方棉区山东、河北、河南、山西、辽宁等省普遍发生,之后该病曾在江苏、上海等地棉田流行。遇合适发病条件的年份,茎枯病是一种突发性病害,严重的可造成死苗。1955年在辽阳严重田块死苗率达80%以上;1957年陕西关中棉区因该病翻种棉田约7万公顷;1974年江苏东台病株率达98%;1976年甘肃省受害棉田达30%~80%,给棉花生产带来巨大损失。 叶片受害,开始产生红色斑点,后扩大呈近圆形病斑,病斑边缘红褐色,中间灰褐色,埋生黑色粒点状分生孢子器; 急性型症状是叶片似开水烫状,呈青枯,严重时叶片凋萎; 叶柄染病,病斑梭形,紫褐色,中部灰褐色,凹陷,埋生黑色分生孢子器,严重时叶柄脱落;茎秆在上中部的嫩茎上显症,病斑梭形,严重时病部组织撕裂,内皮纤维裸露,茎秆易折; 棉铃染病,在铃表呈现圆形病斑,黑色,病害深达内部,腐烂棉絮、棉籽。 病因 病原物为棉壳二孢霉(Ascochyta gossy-pii),属半知菌、球壳孢目。分生孢子器初期埋生植株表皮组织下,成熟后显于表皮上,球形、黄褐色,顶部有微突圆形孔口,壁薄易碎,孢子器大小75~189×82.8~210(微米),内生大量分生孢子。孢子卵圆形或长椭圆形,无色,单胞或双胞,双胞率仅有3%~15%,单胞的两端各有一小油点,分生孢子大小4.5~7.3×3.5~3.8(微米)。 棉种不同,感病程度有异,在相同的栽培条件下,海岛棉发病率高于陆地棉,上海“五四”农场1972年5月调查,陆地棉发病率4.8%,海岛棉发病率32.5%,死苗率5.2%。 病害流行与气候关系密切,在日平均气温20~25℃,持续4~5天阴雨,相对湿度90%以上,病害可在3~5天内发生。此后,每次降温20℃左右、阴雨(雨日2天以上)后3~5天,病害再次出现高峰。发病期间,由暴风雨形成的伤口有利病菌的侵染传播,并出现急性型症状,导致病害大流行。气温回升到28℃以上时,病害受抑制。另外,棉田密度大、氮肥多加重病害的发生。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病菌孢子直接侵染棉株幼嫩组织,蚜虫为害棉株后造成组织的虫伤口,蚜虫的排泄物含有糖类物质,有利病菌侵染繁殖加重病害的发生。蚜虫亦可作为病菌传播介体,加速病害的扩展流行。陕西临潼1983年5月下旬调查,有蚜株率85%~100%,卷叶率42%~85%,茎枯病病株率高达50%~85%。病原菌可在病残体上越冬。连茬棉田茎枯病发生严重; 轮茬棉田,尤其是与水稻轮作,菌源量减少,茎枯病发生轻。 病害控制 采取包括药剂处理种子、轮作倒茬、用无病土育苗等综防技术措施。病害发生后增施肥料,开沟排水,松土增温,治蚜防病。病害流行时选用代森铵、克菌丹、百菌清、福美双、稻瘟净等药剂喷雾,可控制病情的蔓延。 棉花茎枯病cotton ascochyta blight棉花的一种真菌病害。病原菌是半知菌亚门的棉壳二孢(Ascochyta gossypiiSyd.)。病组织早期破碎脱落,仅存内皮组织。出苗前引起烂籽、烂根、烂芽。受害子叶和真叶产生淡褐色近圆形轮纹斑,边缘紫红色。叶柄基部及茎受害形成淡褐色梭形病斑,边缘紫红色。病组织上生小黑点,严重时叶片脱落,植株枯死。 棉铃上病斑与茎秆上相似。病菌只危害棉花。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种子内外或病残体内越冬,翌年侵害棉苗。病苗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引起再侵染。温度20~25℃,相对湿度90%以上,阴雨天持续5天以上,易引起病害突发。连作、管理粗放及棉蚜危害猖獗的棉田发病重。可采用种子处理,喷药保护,加强田间管理等防治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