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社会作用
文学对社会实际生活所发生的影响。文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它决定于经济基础,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促进或阻碍社会生活的发展。进步的文学通过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影响人的认识,提高人的觉悟,鼓舞人们为新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而奋斗; 反动的文学艺术,则通过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歌颂和赞扬生活中的消极因素,旧思想,对抗生活的新因素、新思想,腐蚀人们的灵魂,诱惑人们维护旧的经济基础,阻碍社会生活的发展。
文学的社会作用是通过形象的塑造来实现的。它以优美动人的艺术形象吸引人,感染人,使人们在心理上得到愉悦和满足,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和影响,进而在行动上转化为物质力量。
文学的社会作用包括的范围相当广泛,具体地说,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
文学的社会作用wenxue de shehui zuoyong
指文学作品对社会生活的反作用,归根到底是指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文学作为远离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它对经济基础的作用一般不是直接的。文学通过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间接地影响到社会经济基础。而对政治和道德的影响也首先是通过对社会生活中具体的个人的影响实现的。文学对人的思想情感、人生观、世界观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达到移风易俗的社会功用,然后才表现于政治制度。因此,文学的社会作用要具有现实性,必须依赖它对个体的人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文学的社会作用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文学的认识作用。所谓认识作用,就是文学帮助人们获得多方面的社会和人生的知识,丰富人们的生活经验,加深人们对社会生活规律和社会本质的理解的那种作用。文学的认识作用是建立在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实性基础上的。文学按其本性而言乃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经验,获得了深刻认识,然后再将这些经验与认识外化于他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中,这样,文学就不仅以其所反映的生活事件给人以认识,而且还以其包容的作家对生活的理解给人以认识。因此,一部作品认识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它所包容的生活面的宽窄和作家对生活理解的深浅。凡伟大的文学作品都有发人深省、启迪心智的作用。但是,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是以形象的方式,通过人们的体验实现的。因此,科学活动并不能代替这种作用。文学社会作用的第二方面是教育作用。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都融汇了作家对社会各种现象的价值判断,带有明显的倾向性。生活中的假、恶、丑在作品中受到揭露与否定,生活中的真、善、美在作品中则受到褒扬和赞美,这样,当人们阅读文学作品时就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受到思想精神上的教育。但文学的教育作用与一般的宣传教育、思想教育、科学教育有很大不同。后者是靠摆事实、讲道理或严密的逻辑论证使人信服,然后受到教育的。前者则是先使人在感情上被感动、引起共鸣,然后使他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的。第三方面是美感作用。文学作品有使人在情感上激动,在心灵上感到轻松、愉快,在精神上获得满足的作用,这就是文学的美感作用。文学的美感作用是以文学对社会美的反映和文学以审美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为基础的。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美的人和事,它们经过典型化过程而呈现于文学作品时,就显得更美、更能引起人们的美感享受。文学不仅反映生活美,而且还以美的形式来反映它。鲜明的节奏、抑扬的韵律、精采的描写、紧张的情节,准确的语言都使人产生强烈的美感。文学的美感作用意识着使人们培养起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从而渐渐形成美好的情操。当然有许多文学作品是以描写丑的形象为主的,这样的作品是否也给人以美感呢?回答是肯定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描写丑的形象是把它作为美的形象对立面来写的,带有明显的批判、否定态度。这样的作品同样可以唤起人的美感。
在文学作品中,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往往相结合而发挥作用。由于作家的价值判断、情感倾向是与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融为一体的。因此,文学的认识作用与教育作用不可分割。一般说来,认识作用是教育作用的前提。只有当人们认识到作品的内容时,他才会受到教育。另外,认识作用与教育作用又都以美感作用为前提。因为人们阅读文学作品的主观动机一般都是寻求美感享受,很少有人为了受教育而去读小说。因此,让人不能卒读、无丝毫美的享受、精神愉悦的作品,是无法实现其认识作用与教育作用的。古罗马艺术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寓教于乐”的观点,也正是指教育作用须通过美感作用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