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梅尧臣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梅尧臣1002—1060

北宋诗人。字圣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名宛陵,故世称梅宛陵。少时应进士不第,历任州县官属。中年后赐进士出身,授国子监直讲,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参加过《新唐书》的编写工作,和苏舜钦齐名,在当时被称为“苏梅”,又和欧阳修友好,都是诗歌革新运动的推动者。论诗注重内容,对宋初有些作品的靡丽文风表示不满。在写作技巧上重视细致深入。认为“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诗作致力反映现实社会的矛盾和民生疾苦,风格平淡朴素,而又含蓄深刻。对宋代诗风的转变颇有影响,甚受陆游等人的推崇。有《宛陵先生文集》。

梅尧臣(1002—1060)

宋宣城(今属安徽)人。字圣俞。谢涛次女婿。大中祥符九年(1016 年)游从叔父梅询知苏州。天圣五年(1027 年)以叔父荫补太庙斋郎,历官桐城、河南、河阳三县主簿。嘉祐元年(1056 年)为国子监直讲,官至都官员外郎,人称梅都官。晚年谢事,筑室苏州沧浪亭旁称梅家园,与苏舜钦相邻往还。精史学,文章简古,诗尤负盛名。著《唐载纪》多补正旧史阙谬,编修《新唐书》。另注《孙子兵法》,著有《宛陵集》等。

1

(词)宋·梅尧臣

天然不比花含粉。

约月眉黄春色嫩。

小桥低映欲迷人,闲倚东风无奈困。

烟姿最与章台近。

冉冉千丝谁结恨。

狂莺来往恋芳阴,不道风流真能尽。


1

(词)宋·梅尧臣

露堤平,烟墅杳。

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

独有庾郎年最少。

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

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

落尽梨花春又了。

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

字圣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汉时名宛陵,故世称宛陵先生。一生仕途坎坷,累举进士不第,但诗名颇盛,与欧阳修、尹洙、谢绛等关系密切。皇祐三年方被赐同进士出身,历任国子监直讲、屯田员外郎等职。其论诗主张与西昆派针锋相对,指出主张必须写实,要有兴寄,提倡平淡。其诗注重反映现实,《田家语》。《汝坟贫女》等深刻地表现了广大农民在沉重的赋税、徭役下遭受的种种痛苦,人民性很强。其它抒情写景诗亦有一定成就,具有“覃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的特点。与苏舜钦齐名,并称“苏梅”。对北宋诗文革新运动起过重要的作用,很受欧阳修推崇。但有些诗过于“平淡”,不免流于板滞,缺乏诗味。有《宛陵集》。

☚ 尹洙   欧阳修 ☛
梅尧臣

梅尧臣

梅尧臣 (1002——1060) 字圣俞,宣城 (今属安徽) 人。宣城古名宛陵,故世称梅宛陵。曾任桐城主薄、河南主薄等职,官至都官员外郎。其诗风格平淡,善用比兴。有 《宛陵先生集》。

☚ 马当呼鸥不至偶成呈同时诸官   东溪 ☛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

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以从父梅询荫为桐城、河南、河阳主簿,历知德兴、建德、襄城三县。皇祐三年(1051)赐同进士出身,擢国子直讲,尚书都官员外郎,预修《唐书》。嘉祐五年卒,年五十九,世称宛陵先生。欧阳修撰墓志铭(《欧阳文忠公集》卷三三)。《宋史》与《东都事略》均有传;张师臣撰有《梅宛陵年谱》;今人朱东润撰有《梅尧臣传》。尧臣工诗文,有《宛陵集》六十卷。朱东润为作《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全宋词》收录梅尧臣词二首。

☚ 尹洙   吴感 ☛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160

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即古宛陵,遂称宛陵先生。叔询,有文名于时。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询通判襄州,从行。仁宗天圣(1023—1032)中,荫补太庙斋郎,为桐城县主簿。天圣九年(1031),为河南县主簿,任中与欧阳修、尹洙等往还较密;始存稿。景祐元年(1034),知建德县。宝元元年(1038),任满,赴京师。宝元二年,知襄城县。庆历元年(1041),改监湖州盐税。庆历四年,罢,归宣城,赴京师。庆历五年,为许昌签判。庆历七年,罢,回京师。次年,为国子博士,旋签书陈州镇安军节度判官。皇祐元年(1049),父卒,奔丧。皇祐三年,回京师,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皇祐四年,监永济仓。嘉祐元年(1056),为国子监直讲。嘉祐五年,迁尚书都官员外郎,卒。有《宛陵先生集》传世,存诗约二千八百九十首。他论诗强调继承《诗经》、《离骚》传统,主张诗创作必须“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如见赠述诗》);应该学《春秋》“贬骨常苦笞”(《寄滁州欧阳永叔》),诗应有褒贬,有批判,有讽刺。他关怀民生疾苦,天圣九年,有《田家四时》、《伤桑》、《观理稼》、《新茧》;景祐三年,有《田家》、《陶者》;康定元年(1040),有《田家语》,揭露赋税、徭役使得农民“父子各悲哭”,“铛缶空无粥”;有《汝坟贫女》,叙贫女之老父应役,僵死壤河上,无人殓葬之悲惨遭遇,庶几诗史。他关心国事,其代表作有《襄城对雪》之二、《故原战》、《故原有战卒死而复苏来说当时事》、《蔡君谟示古大弩牙》,写西北事,愿为之效力。其景祐三年所作《彼鴷吟》、《巧妇》、《闻欧阳永叔谪夷陵》、《猛虎行》,讽刺朝廷当权守旧势力排斥异己,谓之为“食人肉”,辛辣深刻。其《晚泊观斗鸡》、《寒草》、《见牧牛人隔江吹笛》诸作,寓哲理于平常景物或事物之中,其见识往往有过人者。以上各诗,皆言之有物,有现实意义,他认为“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读邵不疑学士诗卷》),反对浮艳、空洞、晦涩的西昆体诗风,以“平淡”作为艺术的至高境界。他提倡含蓄美,即“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引)。他善于以朴素自然之语,写出清切新颖之景,如《鲁山山行》写秋山荒凉幽静,笔触细微。其《食河豚》、《送欧阳秀才游江西》、《郭之美见过》、《阻风秦淮》等作,於浑朴中时出苕秀。其《梦后寄欧阳永叔》、《东溪》、《考试毕登铨楼》等作,皆有意新语工佳句。“其古体优于近体,五言尤胜七言,然质而每钝,厚而多愿”(钱锺书《谈艺录》),以致“‘平’得常常没有劲,‘淡’得往往没有味”(钱锺书《宋诗选注》),缺乏文采。此类弊病,正是他改革诗体所付的一部分代价。陆游称梅诗“突兀元和作,巍然独主盟”(《剑南诗稿·书宛陵集后》)。刘克庄称他为宋诗的“开山祖师”(《后村集》卷一七四)。清潘彦辅《养一斋诗话》于宋诗独取尧臣之“淡”。事迹详欧阳修所撰墓铭。《宋史》卷四四三有传。

☚ 陈舜俞   石介 ☛

梅尧臣1002—1060

字圣俞。宣城(今安徽宣城县)人。因宣城古名宛陵,故又称“梅宛陵”、“宛陵先生”。北宋诗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代表作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梅”。少以叔父门荫补太庙斋郎,调桐城、河南主簿,知建德县,历镇安判官。仁宗嘉祐初召试,赐进士出身,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预修《新唐书》,书成,未奏而卒。著有《宛陵先生文集》六十卷。
索引:梅尧臣,圣俞,宛陵、宛陵先生。

梅尧臣

 北宋诗人。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名宛陵,故世称宛陵先生。初年应试不第,以父荫补河南主簿。后历任知县、监盐税、节度使判官等职。皇祐三年(1055)召试,赐进士出身,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曾参与修著《新唐书》,书成,未奏而卒。梅尧臣早年即有诗名。官河南主簿时,便与留守西京之钱惟演唱和,深得其称赏。欧阳修亦为其诗友,而自以为不及。论诗强调思想内容,反对言之无物,只求词藻华艳的诗风,反对西昆体。作诗崇尚“平淡”,要求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高度的写作技巧表现诗作的内容,使人读文如食橄榄,从难嘬的苦涩中,咀嚼出甘醇之真味。又尝论作诗曰:“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欧阳修《六一诗话》)要求诗作机杼独出,语工意新,形象鲜明,含意深远。所作之诗,多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风格“深远闲淡”(欧阳修《六一诗语》),深得苏轼、王安石、陆游、刘克庄等人推崇。他与欧阳修同为北宋前期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对宋代诗风的转变影响极大。著有《宛陵先生集》。又曾注释《孙子》。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

字圣俞,宣城(今属安徽)人。以父荫为河南主簿,皇佑初,召试赐进士出身,擢国子直讲,历尚书都官员外郎。工诗,以深远古淡为意,能词,今存二首,其〔苏幕遮〕咏草之作,为欧阳修击节赞赏。欧阳修(1007—1072) 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四岁而孤,家贫,以荻画地学书,天圣中举进士甲科,调西京推官,从尹洙游,与梅尧臣等唱和,遂以文章名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历枢密副使、参加政事,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工诗文,著作繁富,词亦著名于世,今传《六一词》,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云:“宋初大臣之为词者,……独文忠与元献,学之既至,为之亦勤,翔双鹄于交衢,驭二龙于天路,且文忠家庐陵而元献(晏殊)家临川,词家遂有西江一派。其词与元献同出南唐,而深致则过之。宋至文忠,文始复古,天下翕然师尊之,风尚为之一变,即以词言,亦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本传云‘超然独骛,众莫能及’,独其文乎哉?独其文乎哉?”

☚ 宋祁   王琪 ☛
梅尧臣

梅尧臣1102—1060

北宋重要辞赋家、文学家。《宋史》有传。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因宣城古名宛陵,故世称宛陵先生。初年屡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等。皇祐二年(1051)召试,赐进士,为太常博士,监永济仓,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员外郎。平生致力于诗歌创作,有较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主张“意新语工”,但“深远古淡”是其诗的主要特征;对纠正西昆派空洞浮艳有很大功绩。欧阳修发起诗文革新运动,“佐修以变诗体者则尧臣也”(《四库提要》)。亦善作赋,今传赋作二十篇,尽皆文赋。以咏物之作为多,皆有寓意(如《红鹦鹉赋》表达“异不如常,慧不如愚”之见,《麈尾赋》抒发“疾没世而名灭”之慨),篇幅则以短小为主,率皆一二百字。文字不求奇僻,语浅近而意深婉。著有《宛陵先生集》。

☚ 【十一画】   萧昕 ☛

梅尧臣【同义】总目录


梅尧臣梅三梅河豚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

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名宛陵,故世称宛陵先生。12岁随叔梅询学习,26岁以梅询的“门荫”,补太庙斋郎。不久,任桐城县主簿,调任河南县主薄。天圣九年(1031)任河阳县主簿。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赐同进士出身;改任太常博士。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推举他为参详官,希望通过考试打击当时的浮艳晦涩文风。梅尧臣在阅卷中激赏苏轼的文章,向欧阳修推荐,取录为第二名。嘉祐五年(1060),梅尧臣为尚书都官员外郎,不久病逝。
梅尧臣在北宋诗坛颇有声誉,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中坚之一,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或“苏梅”。他反对当时形式艳丽的西昆体,主张继承风骚的优良传统,反映客观事物,应有兴寄含蓄寓意,并具形象化的特点。“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认为只有如此,才能创造出优美深远的意境,使诗歌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在创作实践上,也力求贯彻自己的主张,曾写出不少优秀诗篇,或悲叹人民的苦难生活,或揭露官吏的横暴凶残,或谴责统治者的昏庸无能,较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寓意深远,形象鲜明,语言质朴流畅,确能体现出他所倡导的平淡微婉的艺术风格。一些写景抒情之作,也都明快清新,令人喜爱。
梅尧臣的赋今存19篇,大都是托物寄意的讽世之作。如《述酿赋》、《南有嘉茗赋》、《凌霄花赋》、《矮子石榴赋》等,或慨叹世俗的浇薄,或讥刺世俗的奢侈,或警戒那些骤居高位的人。《红鹦鹉》、《鱼琴》、《击瓯》、《麝尾》、《鸤鸠》等虽着重于抒发个人的感慨,亦有以讽世。其余如《风异》、《鬼火》的反对鬼神迷信,《问牛喘》的抨击宰相不关心农事,也是有感而发。在北宋的赋作者中,写了这样多反映社会问题的作品,除他之外,没有第二个。且梅赋在艺术上也有突出特点,即剪去枝蔓,自出机抒,不为空言,又诙谐有趣。所以,在宋赋中,梅尧臣的赋是独树一帜的。

☚ 范仲淹   欧阳修 ☛
梅尧臣

089 梅尧臣1002—1060

北宋诗人。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汉时称宛陵,故世称宛陵先生。一生仕途坎坷,50多岁才在大臣们的推荐下,召试赐进士出身,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他同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或“苏梅”。提倡诗歌必须写实,要有兴寄,风格力求平淡。其诗能够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善用浑朴的语言表现秀美的意境,是北宋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甚得欧阳修的推崇。诗的风格平淡,意境含蓄,多有意新语工之句。但由于语言过于质朴古硬,往往缺乏文采。著有《宛陵先生集》,今人有《梅尧臣集编年校注》。

☚ 晏殊   欧阳修 ☛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Mei Yaochen

宋代诗人。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在北宋诗人中,他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或“梅苏”。曾任河阳县主簿、太常博士、尚书都官员外郎等职。梅尧臣提出诗歌应继承《诗经》、《离骚》传统,做到“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对以西崑体为代表的浮艳诗风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他写作了一批关怀现实和民生疾苦的作品,如《田家语》、《汝坟贫女》,充实了诗歌创作的内容。梅尧臣还注重诗歌的艺术特点,提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以及“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等观点。他的山水风景诗风格平淡,意境含蕴,也有一些苕秀工丽的作品。但他在追求质朴古拙诗风之时,常常不注意诗歌语言的锤炼,语言粗糙,缺乏文采,有些作品过分散文化、议论化,为纠正西崑浮艳诗风而趋于一偏。他十分重视赋物写生,但只注重客观记录,不辨事物美丑,使咏物诗写得过多过滥。他与欧阳修等人为开辟宋诗道路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偏颇也影响深远。著有《宛陵先生集》。今人朱东润编有《梅尧臣集编年校注》。

☚ 宋祁   苏舜钦 ☛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

宋代诗人。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县)人。宣城汉时称宛陵,故人称宛陵先生。在北宋诗人中,他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 “梅欧”或“梅苏”。梅尧臣一生仕途坎坷,五十余岁,始得召试,赐进士出身。曾任河阳县主簿、太常博士、尚书屯田都官员外郎。他提出诗歌应继承《诗经》、《离骚》传统,做到“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对以西崑体为代表的浮艳诗风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他的山水风景诗风格平淡,意境含蕴,有一些苕秀工丽的作品。但他在追求质朴古拙诗风之时,不太注意诗歌语言的锤炼,语言粗糙,缺乏文采,有的作品过分散文化、议论化,为纠正西崑浮艳诗风而偏向另一面。梅尧臣与欧阳修等人为开辟宋诗道路做出了重要贡献。著有《宛陵先生集》。

☚ 晏殊   柳永 ☛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Meiyaochen

北宋诗人。字圣俞,宣城(今安徽)人,生于农家,12岁随叔父学习,历任桐城县主簿、河阳县主簿、太常博士等职,后病逝。他常和西昆诗派、尹洙、欧阳修等名人往来,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与苏舜钦齐名,并称“苏梅”。他的诗以风格平淡、意境含蓄为基本艺术特征,反对宋初的靡丽文风,主张“因事有所激,因物以兴通”,提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著名艺术标准。代表作有《田家四时》、《汝坟贫女》、《猛虎行》等现实性很强的诗作。著作收在《宛陵先生集》。

☚ 范仲淹   王安石 ☛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

北宋诗人,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县)人。宣城古名宛陵,故又称 “梅宛陵”“宛陵先生”。梅尧臣12岁随叔父梅询学习,26岁因“门荫”补太庙斋郎。后任河阳县主簿,与钱惟演、欧阳修、尹洙等人结识,互相往来,颇受推重。后来欧阳修推举他为参详官,在阅卷中极赏识苏轼的文章,向欧阳修推荐,取录为第二名。景祐五年(1060)病逝。梅尧臣早年诗歌创作受西昆派影响,后来接近人民,关心现实,诗风渐变,提出了与西昆派浮艳诗风相对立的理论。主张继承 《诗》、《骚》的优良传统,提出 “平淡”为诗歌最高境界,注重诗歌的形象性与含蓄性,认为诗歌应“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引)。他的诗歌内容充实,题材广泛,如 《田家语》、《陶者》、《小村》或悲叹人民的悲惨遭遇,或指责统治者的无能,或揭露官吏的凶残。他的诗风格平淡,意境含蓄,语言朴实、形象清新,但也有过于散文化的倾向,或过于质朴而缺乏文采。梅尧臣对宋代诗风转变影响很大,刘克庄称他为宋诗的“开山祖师”,不无道理。
今人朱东润有 《梅尧臣集编年校注》。

☚ 晏殊   黄庭坚 ☛

梅尧臣1002—1060

北宋文学家。字圣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名宛陵,故又称“梅宛陵”、“宛陵先生”。赐进士出身,授国子监直讲,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曾参与修撰《新唐书》。论诗主张继承风骚传统,应有兴寄,并具形象化的特点,“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其诗平淡清新,语言朴素。梅诗对于矫正靡丽诗风颇多贡献。又与苏舜钦齐名,人称“苏梅”。有《宛陵先生文集》。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

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让子。少时应进士不第,以叔询荫调河南主簿。与钱惟寅、欧阳修为忘年交。历任德光、建德、襄城县令,监湖州税。召试赐进士出身,改太常博士,补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预修《唐书》,书成未奏而卒。所作诗歌深远古淡,间出奇巧,对宋代诗风转变影响极大。著有《宛陵集》60卷、 《唐载记》26卷、《毛诗小传》20卷、《孙子注》13篇、《续金针诗格》等。

☚ 梅询   施元长 ☛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

字圣俞,宣城人。宋代诗人。宣城汉代名宛陵,故世称宛陵先生。少年时随父游,以荫补太庙斋郎,调桐城主簿。天圣九年(1031)为河南主簿,以后又任多年知县等官。皇祐三年(1051)赐同进士出身,监永济仓。嘉祐元年(1056)擢国子监直讲。不久参与修纂《新唐书》。嘉祐四年官屯田员外郎,转都官员外郎,卒。梅尧臣在诗坛上享有盛名,其诗颇致力于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风格力求平淡。盖欲以矫靡丽之习,但有时不免流于板滞。对宋代诗风的转变影响很大,备受欧阳修、司马光、苏轼等推崇。著有《宛陵集》四十卷、《唐载记》二十六卷、《毛诗小传》二十卷。

☚ 包拯   李公麟 ☛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

北宋诗人。字圣俞,宣城(今属安徽)人。以宣城古名宛陵,故世亦称“梅宛陵”。曾任桐城、河南主簿、镇安判官等。嘉祐初,赐进士出身,授国子监直讲,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有《宛陵先生文集》60卷。工诗,与苏舜钦齐名,并称“苏梅”。其为诗主张继承风骚传统,褒善贬恶,提倡语新意工,反对浮艳堆砌。其诗多有反映现实之作,如《汝坟贫女》、《小村》、《陶者》、《田家语》等,对人民的苦难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所作大都风格平淡,含意深远。某些应酬往来、描写琐事之作则不免有板滞浅薄之弊。在北宋诗坛有一定地位,欧阳修、陆游等对他都评价很高。

☚ 宋祁   欧阳修 ☛

梅尧臣1002~1060Mei Yaochen

poet of the Song Dynasty.Works: Words of the Peasant Family,The Small Village,The Pottery Maker,The Three Poems of Mourning,etc.

梅尧臣1002—1060

北宋著名诗人。字圣俞。宣城(今属安徽) 人。宣城古名宛陵,故世称宛陵先生。工诗,以深远古淡为意。是欧阳修的诗友。赐进士出身,曾任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风格平淡朴素,对宋诗革新曾起重要作用,《汝坟贫女》一诗较有名。有《宛陵集》。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1:4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