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魏國鑄造的平首橋足布,因面文首字記地作“梁”,故稱。已發現並著録者有四種,分三等:大者面文篆作“梁充釿(即“五十”,“二”爲合文符)當寽”,爲二釿布,重二十六至二十八克;中者兩種面文分别作“梁充釿百當寽”、“梁正尚百當寽”,爲一釿布,重十一至十四克;小者面文作“梁半尚二百當寽”,爲半釿布,重七克左右。據考,面文“梁”指魏都“大梁”,史載公元前340年魏惠王自舊都安邑徙都於此(此從《史記·魏世家》),是幣當即魏都大梁後所鑄。“充”,通“新”。“百”,錢文作“全”,舊多釋爲“金”。自河北平山中山王墓銅器銘文證明“全”可作“百”後,此布之讀法始得釋。“寽”,重量單位。“百當寽”即“布百枚當一寽”。“寽”之重量或據實測此布推定爲一千四百克左右;亦有謂“寽”在此當指黄金重量者,按是說雖知此布若干抵黄金一寽,然一寽究爲多重,仍待考。




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