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花卉類 > 花部 > 一二年生草本 > 鴨跖草 鴨跖草 yāzhícǎo 亦稱“鷄舌草”、“鼻斫草”、“碧竹子”。鴨跖草科。一年或多年生草本,莖基部匍匐分枝,常在節處生根。葉片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具白色膜質葉鞘。夏秋開花,深藍色。供觀賞,入藥。遍布四方。《嘉祐本草》:“鴨跖草……生江東、淮南平地。葉如竹,高一二尺,花深碧,有角如鳥嘴。北人呼爲鷄舌草,亦名鼻斫草,吳人呼‘跖’,跖、斫聲相近也。一名碧竹子。花好爲色。” 
鴨跖草 鸭跖草【同义】总目录 鸭跖草竹鸡草竹菜鸭跖草common dayflowerCommelinacommunis,鸭跖草科鸭跖草属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叶光滑,茎基部分枝匍匐,上部向上斜生,高约20cm,匍匐枝长约90cm,常在节处生根。叶片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约11cm,宽约4cm,茎叶绿色。花深蓝色,花期6~9月。高大型变种(var. hortensis),夏秋开花,呈蓝紫色。原产中国,华东、华北、西南均有分布。喜温暖、湿润、耐阴、和通风环境;要求土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但对各类土壤均能适应。播种、分株、扦插、压条繁殖均可。四季均可压条。春夏扦插,保持15℃左右,约14天即可生根。宜秋播,常随采随播。盆栽宜置于适当蔽荫处。每14天施稀薄肥液1次。冬季置于室内有阳光处,气温不可低于8℃。鸭跖草生长强健,叶色青绿,下垂铺散,是良好的室内观叶植物,可布置窗台几架,也可作为荫蔽处的花坛镶边。 同属植物约100种,产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中国约产7种。常见栽培的有大苞鸭跖草(C. paludosa),多年生草本,株高可达1m,常直立,苞片多为数枚在顶端集成头状,下缘合生而成扁漏斗形;花蓝色。分布中国华南、西南各地。蓝花鸭跖草(C.coelestis),原产墨西哥。叶披针形至椭圆形,长约7cm,宽2.5cm。花深蓝色,花径2.5cm。蒴果。 
鸭跖草药名。出《本草拾遗》。又名竹叶菜、耳环草、蓝花菜、翠蝴蝶、碧蝉花。为鸭跖草科植物鸭跖草Commelina communis L. 的全草。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甘,淡微寒。入肺、胃、膀胱经。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止血。 ❶治风热感冒,咽喉肿痛,腮腺炎,黄疸型肝炎,急性肠炎,痢疾,水肿尿少,热淋涩痛,脚气,泌尿系感染,尿血,衄血,崩漏,白带。煎服:9~15g。 ❷治疮疖肿毒,外伤出血。鲜草捣敷;丹毒。煎服,并用鲜叶醋浸后敷贴;麦粒肿。用鲜茎一枝,一端放酒精灯上燃烧,待另一端茎液沸出时,取液滴于患处。全草含左旋黑麦草内酯等。地上部分含哈尔满等。花含鸭跖黄酮苷(Flavocommelin)。还含鸭跖兰素等。本品可抗炎、镇痛、止咳、抗内毒素等。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PR8株引起的小鼠肺炎有效。 鸭跖草common dayflowerCommelina communisL.,又称蓝花草。鸭跖草科,鸭跖草属。一年生草本。生于田野、山坡和林缘阴湿处。中国南北各省均有分布,尤以长江以南为多;越南、日本、朝鲜半岛和北美也有。植株基部匍匐,节上生根。单叶互生,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佛焰苞片有柄,心状卵形,边缘常有硬毛,对合折叠;花蓝色,聚伞花序呈叉状分枝。蒴果圆形,2室。花果期6~10月。植株入药,性寒、味甘,具清热解毒、利尿作用,主治咽喉肿痛、小便不利等症,外用可治蛇咬伤;嫩茎叶可作猪饲料。 鸭跖草dayflower系鸭跖草科植物鸭跖草的干燥地上部分。内含花青素类、淀粉、粘液质等。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等作用。临床用于咽炎、扁桃体炎、腮腺炎等治疗;也用于治疗水肿及预防感冒。用干品15~30g或鲜品30~60g水煎服,1日1剂;也可与其他药物配伍用。 鸭跖草yā zhí cǎo《本草纲目》草部第16卷鸭跖草(12)。药名。 【基原】为鸭跖草科植物鸭跖草Commelina communis L.的全草。 【别名】鸡舌草、鼻斫草、碧竹子(《本草拾遗》),碧竹草(《本草图经》),青耳环花、碧蟾蜍、竹叶草(《竹谱详录》),耳环草(《世医得效方》),地地藕(《滇南本草》),蓝姑草、淡竹叶菜(《活幼全书》),竹鸡草(《濒湖集简方》),竹叶菜、淡竹叶、碧蝉花(《本草纲目》),水竹子(《植物名实图考长编》),露草、帽子花(《植物学大辞典》),三荚子菜(《东北药植志》),竹叶兰(《贵阳民间药草》),竹鸡苋(《江西中药》),竹根菜(《四川中药志》),三角菜、牛耳朵草、鸭食草、水浮草、鸭子菜、菱角伞(《辽宁经济植物志》),碧蝉蛇(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竹管草、竹节草、鸭脚草、竹剪草(《江西草药》),兰花草、野靛青、靛青花草、萤火虫草、鸭脚青、挂兰青、鸦雀草、兰紫草、哥哥啼草、竹叶活血丹(《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竹叶水草、水竹叶草、竹叶青菜、鸭脚板草(《上海常用中草药》),竹夹菜、翠蝴蝶、鹅儿菜(《广西中草药》),鸡冠菜、蓝花姑娘(《江苏药材志》),鸭仔草(《福建中草药》)。 【性味】甘,寒。 ❶《本草拾遗》:“苦,大寒,无毒。” ❷《滇南本草》:“性微寒,味甘。” 【归经】《泉州本草》:“入心、肝、脾、肾、大小肠诸经。” 【功用主治】行水,清热,凉血,解毒。治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感冒,丹毒,腮腺炎,黄疸肝炎,热痢,疟疾,鼻衄,尿血,血崩,白带,咽喉肿痛,痈疽疔疮。 ❶《本草拾遗》:“主寒热瘴疟,痰饮,丁肿,肉鯮涩滞,小儿丹毒,发热狂茝,大腹痞满,身面气肿,热痢,蛇犬咬,痈疽等毒。” ❷《日华子本草》:“鸭跖草和赤小豆煮,下水气湿痹,利小便。” ❸《滇南本草》:“补养气血,疗妇人白带、红崩,生新血,止尿血、鼻衄血、血淋。” ❹《品汇精要》:“去热毒,消痈疽。” ❺《本草纲目》:“消喉痹。” ❻《本草推陈》:“对血吸虫病急性感染发高热,大量用之。又用于急性传染性热病,发热、神昏、心脏衰竭。” ❼《四川中药志》:“能清热利尿,润肺。治跌打损伤。筋骨疼痛,小便淋沥作痛。” ❽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心脏性水肿,脚气水肿,肾炎水肿,尿路感染及结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三至五钱(鲜者二至三两,大剂可用五至七两);或捣汁。外用:捣敷或捣汁点喉。 鸭跖草yāzhícǎo中药名。出《本草拾遗》。别名耳环草、蓝花菜。为鸭跖草科植物鸭跖草Commelina communis L. 的地上部分。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鸭跖草 鸭跖草鸭跖草,又名碧竹子、碧蝉花、竹叶菜、蓝姑草、竹节草、野靛青。始载于《本草拾遗》。为鸭跖草科植物鸭跖草Commelina communis L.的全草。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本品味甘、淡,性寒。归肺、膀胱经。功能清热解毒,利水消肿。主治感冒及温热病所致的发热、烦渴、咽喉肿痛; 湿热引起的痢疾、淋病、小便不利、水肿、脚气以及热毒引起的丹毒、痈肿、疔疮等证。临床用于流行性外感发热,可与桑叶、荆芥、银花、连翘等解表清热药同用; 热病高热不退,邪在气分,可配石膏、知母等清气分实热之药; 热邪上淫,咽喉肿痛,可配大青叶、土牛膝等煎服以清热利咽,亦可单用鲜鸭跖草捣汁,频频含咽。用于湿热下注膀胱,小便赤涩,或酿成淋病者,本品可配利尿通淋之品,如萹蓄、木通、瞿麦、石苇之类。《濒湖集简方》治小便不通,以本品合车前草同捣取汁,加蜜糖和服;《日华子本草》则同赤小豆煮服,利小便、下水气而治湿痹。现代临床治水肿、小便不利者,常与车前草、泽泻、白茅根、猪苓等同用。本品治热毒痈肿、疔疮,多用鲜草捣烂外敷,并与紫花地丁、蒲公英、金银花、野菊花等清热解毒药煎汤内服。此外,本品捣汁或煎汤内服,还可治吐血、衄血。煎服,10~15g;鲜品可用60~150g。 实验研究: 鸭跖草花瓣含鸭跖黄酮甙。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 对流感病毒PR8株所导致的小鼠肺炎(死亡),有明显保护作用,也有一定的解热作用。 ☚ 淡竹叶 繁缕 ☛ 000023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