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梁山伯与祝英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山伯与祝英台

十三场越剧。徐进等根据传统戏和民间传说改编。发表于《人民文学》1951年第12期。写祝英台扮男装去杭州求学与书生梁山伯之间的爱情悲剧。英台与山伯同窗三载,情谊深厚,而山伯一直不知英台为女子。后英台奉父命返家,事前留下玉坠托师母做媒。下山途中,又借九妹自许山伯。山伯从师母处得知英台一片深情,前往祝府求婚,而祝父贪财恋势,已强将英台许配太守之子马文才。山伯在与英台书楼相叙后气绝身亡。英台抗婚不从,出嫁途中经山伯墓前,哭开坟墓,纵身跃入坟穴。后二人化作蝴蝶,双双飞去。剧本揭露封建制度的冷酷无情,歌颂青年男女向往婚姻自由的理想。人物性格鲜明,语言清新委婉,富有浪漫主义的传奇色彩。获1952年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剧本创作一等奖。

☚ 三打祝家庄   闹天宫 ☛
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山伯与祝英台

汉族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流传于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并有梁祝读书处、坟墓等多处“遗迹”。写梁山伯与祝英台相遇、相知、相爱到婚变、殉情的细腻过程,塑造一对多情男女对纯洁爱情的追求,讴歌了他们对封建礼教的抗争。浪漫主义的化蝶情节,使整个故事显示出诗情画意,让纯粹的悲剧出现悲喜剧风格。该传说故事自东晋至唐为发展的第一阶段,所见的文字记述简单,如初唐梁载言《十道四蕃志》、晚唐张读《宣室志》。宋至清代为第二阶段,此时故事广泛流传,并与各地风物结合,形成以浙江宁波为代表的、以梁山伯为主和以江苏宜兴为代表的、以祝英台为主的两种结构的故事,分别见于李茂诚《义忠王庙记》、邵金彪《祝英台小传》。邵氏小传是后代梁祝故事被改编时的蓝本。传中记述的化蝶情节,是目前可见的主要文献资料。清代以后为故事发展的第三阶段,许多剧种进行新的改编,使故事丰富完善。其中越剧改编本影响最大,曾被拍成电影。成熟故事的主要情节为:避婚求学、草桥结拜、十八相送、劝婚骂媒、楼台相会、吊孝哭灵、逼嫁、祭坟化蝶等。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影响,或者由于封建文人的直接插手,一些故事及文献中也有糟粕。《义忠王庙记》即是一例。现代学者钱南扬编有《祝英台故事集》。

☚ 姜女寻夫回乡   梁祝化鸟 ☛
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山伯与祝英台

汉族民间故事。流传在江苏、浙江的太湖一带。故事写晋代善卷山胡桥镇附近有个祝家庄、梁家庄、马家庄。马家做官,祝家是书香门第,梁家则是一般富户。马家的儿子叫马文才,祝家只有一女儿名叫英台,梁家的独生子叫山伯。祝英台聪明美貌,她女扮男装,与马、梁两家的公子到书院读书。祝英台与梁山伯同桌三年结下了深厚友谊,祝英台决心非梁山伯不嫁。不料父亲贪恋马家有钱有势,硬将祝英台许配给马文才。梁山伯得知实情后吐血而死,祝英台也在马家迎亲那天跳楼自杀,以一死追随梁山伯于地下,同时也是她对封建包办婚姻的反抗。这是一篇著名的反对封建礼教的故事,故事中的女主人公敢于冲破男女不能同学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礼教,成为一位有学识的女子。但她终究没有冲破封建家长包办婚姻的枷锁,最后只有以死来抗争。见《太湖传说故事》。

☚ 密息岩清水龙与混水龙   隆昌的石板窖 ☛
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祝的美丽传说早在唐朝张读《宣室志》已有记载,以后,在民间歌谣、说唱和戏曲中广泛流传,成为戏曲传统剧目。故事的内容是叙述东晋时,吴郡上虞祝公远家有一才女,名叫英台,不仅精通诗书,而且生得容貌俏丽。英台一心外出求学,他父亲本不答应,但终经不住爱女的苦苦央求,只好同意她女扮男装,赴杭州到一家有名的书院去上学。途中巧遇会稽书生梁山伯并结拜为兄弟。英台在书院与梁山伯同窗共读,三载为伴,交情甚笃。后来,英台因父所召,先离书院而归。山伯远送至十八里外;一路上,恋恋不舍的英台几次欲言披露自己的真正身份,最终还是克制自己未表露。但是,她借口自己有一个小九妹,长得同自己很像,可嫁山伯为妻。她和山伯约定,尽快来下聘礼。英台回家方知,父亲之所以远召她从速回家,原是因为已把她许与一富家子——太守之子马文才,且不日就要迎娶。英台日夜思念山伯,神情恹恹。山伯从师母处得知真情,才知英台原是女儿身,赶紧至祝家求婚。但是英台已由父亲作主许配他人,山伯来之已晚,怅然若失。山伯自与英台见面之后,相思极苦,竟很快含恨而死,葬于清道山下。英台闻讯,悲痛欲绝,要求出嫁前能前往山伯坟前一祭,其父祝公远只好应从。马家迎亲之日,花轿途经山伯坟墓,英台下轿到墓前哭祭。忽然,狂风大作,墓穴洞开,英台纵身跃入墓穴中,墓穴重新闭合,英台殉情后,祝家把她的衣物拿至坟前焚化,却见火中飞出两只彩蝶,翩翩起舞而去。这彩蝶便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双双变化而成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民间传说的爱情悲剧,以其深刻的反封建的意义在我国流传一千多年,曾被许多文艺形式反复描写。经过各种不同的加工,使之文情日臻完美。以戏曲而论,不少剧种都有这同一题材的剧目。其中,以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和川剧《柳荫记》最负盛名。改编本更突出了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的迫害,加强了梁山伯、祝英台之间友谊和爱情的描写,全剧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家长制度和婚姻制度的罪恶,热情地歌颂了男女主人公坚贞纯洁的爱情和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并用神话幻想的形式,表现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剧中的梁山伯是一个纯朴、忠厚、诚挚的青年;英台美丽、热情、聪敏,勇于主动追求爱情。前者是封建婚姻的受害者与控诉者的形象;后者则是一个忠贞、刚烈、殉情而死的女性形象。梁、祝二人为了爱情宁死不屈,双双化为彩蝶翩翩起舞。这是人民对这两个忠于爱情的青年的祝愿,同时也是对封建的婚姻制度和封建礼教、封建门第思想的抨击。戏剧中的《十八相送》以富于喜剧情趣的笔墨,细致地表现了二人依依惜别的深情。祝英台大胆而含蓄地托物寓意,追求爱情,是那样热烈、聪颖,而梁山伯对一连串的双关语毫无领会,又是那样忠厚、诚朴。《楼台会》在浓郁的悲剧氛围中,渲染了梁祝二人对爱情的执著、忠贞以及被迫分离的悲痛欲绝的心情。

☚ 西厢记   孔雀东南飞 ☛

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山伯与祝英台》

中国民间著名传说改编的越剧。故事最早见于唐梁载言《十道四蕃志》;内有“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之文。晚唐张读的《宣室志》记载了这个故事的全貌,名为《义妇冢》。明代冯梦龙《古今小说·李秀卿义结黄贞女》中列举的几个女扮男装的传说中也有梁祝的故事。现代戏曲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即取材于梁祝的传说并加以再创作。聪慧美丽的祝英台女扮男装与忠厚正直的梁山伯同馆读书,结为兄弟,每日同食同卧同读。英台衣不解带,耳有耳环痕,山伯每有疑惑,英台总以言语支吾。同窗三年,学问成就。离别在即,英台将秘密告之师母,并留下信物请师母代为媒。离别之时,山伯十八里相送,英台几次暗示自己是女儿身,山伯未解。长亭边,英台自己为自己作媒,佯称家中有同胞双生小九妹,与自己品貌一般无二,早日来娶。英台归故里后,父亲将她许配给大户之家马氏,她坚决反抗,但父命如山,且马家财大势大,难能抗争。山伯悟知实情后,兴冲冲执信物前来求婚,方悉英台已许马家。他自恨来迟,二人痛哭而别,相约生不同居死同穴。山伯归家后染病不起,死后葬于村口。英台出嫁时,路过梁冢,忽然狂风大作,彩轿不能前行。英台举目观望,山伯坟忽然裂开,山伯飘然而至。英台出轿与之相会,跳入坟中,两人化作一对翩翩蝴蝶。《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一对真心相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制度下终被拆散、含恨而终的爱情悲剧,揭露了封建包办婚姻的罪恶,歌颂了纯真的爱情。悲剧的结局与理想化的结尾达到和谐的统一。适应了个性解放的要求,因而也越来越受到人民的喜爱。

☚ 花木兰   窦娥冤 ☛

梁山伯与祝英台

大型芭蕾舞剧。编导:张护立、阿力、初培林;作曲:隋立本;舞美设计:鞠毅。辽宁芭蕾舞团1982年首演于沈阳。演员:尹训燕、晋云江。舞剧取材民间传说,在原同名中型芭蕾舞剧的基础上重新加工创作的。1982年获辽宁省舞蹈比赛优秀创作奖。1985年获省人民政府优秀创作奖。

《梁山伯与祝英台》

越剧剧本。1952年,华东戏曲研究院创作室徐进等人,根据越剧《梁祝哀史》改编。在同年参加全国第1届戏曲观摩演出中,获演出一等奖。1953年,拍成彩色电影,1954年,在第1届国际电影节上获音乐片奖,并在当年召开的日内瓦会上播放。写女扮男装的祝英台,求学途中遇梁山伯,二人结拜,同窗三载。后英台催归,在山伯送别途中,以身相许,哪知山伯到祝家求婚时,英台已许马家。山伯悲愤而死,英台出嫁时至坟前哭祭,墓裂入穴,双双化蝶。


《梁山伯与祝英台》

小提琴协奏曲。1958年何占豪、陈钢创作。1959年5月,俞丽拿在上海首演。单乐章、带小标题,包括3个情节(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1960年5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959年11月5日在国外首演(莫斯科,勃·格里斯登独奏),后在日本、美国、加拿大、法国、联邦德国、蒙古和新西兰等国演出。上海交响乐团演奏的唱片获1949~1989年《中国唱片》金唱片奖。

梁山伯与祝英台

081 梁山伯与祝英台

小提琴协奏曲。何占豪、陈刚曲。1959年创作并演出。以中国古典浪漫主义民间传说为题材,以越剧曲调为音乐素材。单乐章奏鸣曲式。择取故事中的“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作为乐曲的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全曲用秀丽深情而又哀怨悲恻的旋律,塑造了人物形象和表现了人物内心的复杂感情。又通过交响手段,运用复调、配器、调性对比和民族打击乐,呈现出较浓的戏剧性。在演奏上借鉴了我国戏曲乐器的技法和效果,使全曲栩栩如生,有立体感。这首作品得到国内外音乐界的赞誉。

☚ 春天来了   海燕 ☛

梁山伯与祝英台

103 梁山伯与祝英台

越剧剧目,袁雪芬、范瑞娟口述,徐进等改编。梁祝故事最早记载于唐张渎《宣室志》。曾在民间广泛流传。本世纪40年代初,袁雪芬等将旧本压缩为一本《梁祝哀史》,以后又在此基础上,整理、改编成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剧本写祝公远之女祝英台女扮男装,赴杭求学,与梁山伯结拜为兄弟。两人同窗共读三载。英台托言为妹作媒,向山伯自许终身。山伯从师母处得知真情,赶至祝家求婚,祝公远已将英台许配太守之子马文才。山伯悲愤成疾而亡。马家迎亲之日,花轿抬经山伯坟墓,英台于墓前哭祭,墓裂,英台跃入穴中,双双化为彩蝶而去。剧本强烈控诉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的迫害,歌颂了梁、祝的友谊和爱情。《十八相送》、《楼台会》等场颇脍炙人口。在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该剧获剧本奖和演出一等奖。

☚ 刘巧儿   刘海砍樵 ☛

梁山伯与祝英台

050 梁山伯与祝英台

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舞台艺术片。上海电影制片厂1953年摄制。徐进、桑弧编剧,桑弧、黄沙导演,袁雪芬、范瑞娟主演。系根据盛传在中国各地的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改编,描写书生梁山伯与女扮男装的同窗员外之女祝英台缠绵悱恻、双双殉情的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爱情故事。该片充分发挥了越剧艺术唱腔优美动听的特点,结合电影视象和运动的艺术手段,加强了原剧的抒情特色,葆有浓郁的民族艺术风格。故1954年于第8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获音乐片奖; 1955年在英国第9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获映出奖。

☚ 白毛女   祝福 ☛
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山伯与祝英台》

小提琴协奏曲。我国作曲家何占豪、陈钢作于1958年。当时,作者为了探索交响音乐的民族化,以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吸取越剧的部分曲调为素材,灵活运用协奏曲奏鸣曲式的原则,大量吸取我国戏曲、民族乐器的表现手法,成功地创作了这部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全曲分为3大部分,从民间故事中选取了“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3个主要情节构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歌颂二人的忠贞爱情。为了发挥其交响性、戏剧性,使之具民族特色,作者吸取了戏曲中歌唱性的“对话” 形式在呈示部中表现爱情主题; 在展开部中吸取京剧的倒板和越剧的嚣板形式多变的散板节拍,表现英台的悲痛欲绝,直至纵身投坟,音乐推向最高潮。演奏上,借用了民族乐器的某些技法,使小提琴的演奏技法别具风味。全曲旋律优美,色彩绚丽,通俗易懂,深受国内外听众喜爱,被誉为 “蝴蝶的爱情”协奏曲。

☚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草原英雄小姐妹 ☛
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山伯与祝英台》

中国现代民族舞剧作品。编导: 赵青、刘德康。根据何占豪、陈钢同名小提琴协奏曲改编。由中央歌剧舞剧院1962年首演。全剧根据原音乐由 “草桥结拜”、“英台抗婚” 和 “坟前化蝶” 三个情节构成的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的结构,把舞剧分为三场。第一场: 幕启,祝英台手持一对玉佩凝视着远方走来的梁山伯。憨厚、单纯的梁山伯专心致志于书本却没有看到祝英台向他的行礼和问候。对祝英台满怀深情的注视和暗示,梁山伯一无所知。一段扑蝶追逐的游戏,表现了一对同窗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友谊,并为结尾“化蝶” 铺下了呼应之笔。离别时刻,祝英台将玉佩赠送给梁山伯。第二场: 梁山伯和祝英台再次相会。祝英台已还女儿妆,梁山伯幡然醒悟。两人好舞翩翩,如胶似漆,定下了爱的情约。突然,音乐急骤地变化,预示了梁、祝 “婚变” 的不祥之兆。乌云滚滚,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大幅度、带着强度和力度的动作,表达他们内心的反抗和压抑,终于,在强大的封建宗法礼教面前,他们无奈地分离,被拆散。第三场: 梁山伯满怀悲愤殉情而死。祝英台得知,内心悲痛不已。满怀的深情和巨大的激情,通过呼天抱地、如瀑布飞溅般的舞蹈展现出来。演员以跪步和双手捶地的动作,表现了人物痛不欲生的情感。“点步翻身”、“小蹦子”、跳跃、奔跑等动作作为富有表现力的外部形式,外化了发自祝英台内心的冲动和血与泪的呼唤,表现了祝英台追求幸福和自由的理想破灭后对封建礼教进行的宁死不屈的反抗。作者从音乐结构中得到启示,以乐章式的方式结构作品,并将音乐作品的内蕴转化为舞蹈艺术的形象,以概括性的语言交待情节,注重以饱满的激情,细致地刻划人物内心。在探索舞剧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性方面具有一定的突破和创造性意义。

☚ 孔雀舞   东方红 ☛
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山伯与祝英台》

中国现代民族舞剧作品。编导:赵青、刘德康。根据何占豪、陈钢同名小提琴协奏曲改编。由中央歌剧舞剧院1962年首演。全剧根据原音乐由“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情节构成的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的结构,把舞剧分为三场。第一场:幕启,祝英台手持一对玉佩凝视着远方走来的梁山伯。憨厚、单纯的梁山伯专心致志于书本却没有看到祝英台向他的行礼和问候。对祝英台满怀深情的注视和暗示,梁山伯一无所知。一段扑蝶追逐的游戏,表现了一对同窗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友谊,并为结尾“化蝶”铺下了呼应之笔。离别时刻,祝英台将玉佩赠送给梁山伯。第二场:梁山伯和祝英台再次相会。祝英台已还女儿妆,梁山伯幡然醒悟。两人好舞翩翩,如胶似漆,定下了爱的情约。突然,音乐急骤地变化,预示了梁、祝“婚变”的不祥之兆。乌云滚滚,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大幅度、带着强度和力度的动作,表达他们内心的反抗和压抑,终于,在强大的封建宗法礼教面前,他们无奈地分离,被拆散。第三场:梁山伯满怀悲愤殉情而死。祝英台得知,内心悲痛不已。满怀的深情和巨大的激情,通过呼天抱地、如瀑布飞溅般的舞蹈展现出来。演员以跪步和双手捶地的动作,表现了人物痛不欲生的情感。“点步翻身”、“小蹦于”、跳跃、奔跑等动作作为富有表现力的外部形式,外化了发自祝英台内心的冲动和血与泪的呼唤,表现了祝英台追求幸福和自由的理想破灭后对封建礼教进行的宁死不屈的反抗。作者从音乐结构中得到启示,以乐章式的方式结构作品,并将音乐作品的内蕴转化为舞蹈艺术的形象,以概括性的语言交代情节,注重以饱满的激情,细致地刻画人物内心。在探索舞剧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性方面具有一定的突破和创造性意义。

☚ 孔雀舞   东方红 ☛
0000732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8:1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