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桡尺骨骨干骨折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桡尺骨骨干骨折 桡尺骨骨干骨折前臂由桡、尺二骨组成。尺骨上端粗而下端细,为构成肘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桡骨相反,上端细而下端粗,主要构成腕关节。前臂上2/3为前臂伸、屈及旋转肌的肌腹所在,至下1/3移行为肌腱,因而上粗下细,上圆下扁。从正面看尺骨较直,桡骨有突向桡侧9.3°的生理弧度,从侧面看,二骨均有约6.4°弧度突向背侧。桡、尺二骨由桡尺上、下关节及悬张于二骨间的骨间膜紧密相连,因旋转肌群的协调活动,使前臂具有独特的旋转功能,包括桡骨头在尺骨切迹里的自转及桡骨下端围绕尺骨小头的公转,其旋转轴上自桡骨头中心,向下穿过尺骨茎突桡侧缘。肘关节90°屈曲,上臂紧贴胸壁,拇指向上为中立位,掌朝下为旋前位,掌朝上为旋后位,旋转幅度国人平均为150°左右。一般前臂旋前受限可由肩关节外展代偿,但旋后受限难以代偿。 桡骨近段旋转移位测定法(王云钊改进法)
桡、尺二骨骨折后,在骨折远、近段之间可发生重叠、旋转、成角及侧方移位四种畸形。治疗时需将桡尺二骨远近段正确对位,四种畸形均得到矫正,恢复二骨的等长及固有生理弧度,才能恢复前臂的旋转功能。这种骨折的复位很困难,复位后很容易变位,因此,成人前臂双骨折多数人主张切开复位内固定。中西医结合治疗用“分骨”手法整复前臂骨折,复位时由掌背两侧夹挤“分骨”,使上、下二骨折段各自分开,悬张于二骨间的骨间膜在紧张的情况下,牵动桡、尺骨间嵴相互对峙。远、近骨折端会自动地旋转到中立位。难以控制的旋转移位,就比较容易地得到矫正。在分骨力的作用下,桡、尺二骨远、近骨折段相互稳定,骨折断端间距自然相等,各自成为一个单位,双骨折就能象单骨折一样同时对位。骨折整复成功后,利用前臂的这个解剖特点,以分骨垫和局部夹板外固定,将前臂固定在中立位,分骨垫承受夹板在布带捆紧后所形成的压力,继续发挥分骨作用,防止远、近两骨折端再靠拢,也有效地控制了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旋转活动。复位和固定的方法有: (1) 手法整复小夹板局部外固定法。整复方法包括牵引,在前臂上1/3骨折,稍旋后位,中及下1/3骨折,前臂中立位,平卧对抗牵引,矫正重叠畸形及成角畸形; 分骨是整复前臂骨折的重要手法(见“骨折的手法复位”);折顶手法用在上1/3骨折,因肌肉丰厚,骨间隙狭窄,上折段短,若折顶不成功,可以改用分骨旋转复位法; 提按手法是矫正骨折断端的残余侧向移位,桡尺侧移位向中心挤按。掌背侧移位,向上托提下陷的骨折断端。若同时有桡尺侧及掌背侧移位者,提按时须斜向用力;摇摆手法是术者两拇、示指分别由掌背侧紧紧捏住已复位的骨折部,嘱牵引远侧段的助手轻微摇摆骨折远段。而术者向掌背侧及左右轻轻摇摆,使骨折断端紧密相接;按摩手法是一手固定骨折部,另手沿骨干纵轴顺肌(或顺腱)。固定方法是将整个前臂用绷带松松缠绕数层。掌背侧骨间隙放好分骨垫,按三点挤压原理放好纸垫,各纸垫用胶布固定后,放置掌、背侧及桡、尺侧夹板。先捆中间,后捆两端的布带。透视或摄片证明复位满意,屈肘90°,前臂中立位,用三角巾悬挂胸前。骨折复位固定后,应将注意事项向病人和家属讲解清楚,随时调节布带的松紧度,注意手的温度、颜色和感觉。 骨间膜与桡、尺骨干间关系 a. 骨折后骨间膜松弛 b. 分骨后骨间膜紧张 c. 骨折复位后 d. 示加分骨垫骨间膜保持紧张功能锻炼是促进骨折愈合,恢复肢体功能的重要措施。麻醉消退后,即鼓励病人练习掌指关节活动,然后根据骨折复位后的稳定程度及临床愈合情况作各种范围的肩肘活动,解除夹板后,作前臂的旋转活动。 (2)手法复位长臂石膏管型固定法。对儿童或成人轻度移位的前臂骨折手法复位后屈肘90°,以前后石膏条超过肘关节固定,外用绷带缠绕固定。用手掌在患肢掌背侧、桡尺之间对向轻揉挤压,将石膏塑成椭圆状,然后照正侧位相,若骨折对线良好,可将纱布绷带解除,换用石膏绷带,完成长臂管型石膏,三角巾悬吊胸前,鼓励握拳活动,肿胀消退后及时更换,如骨折移位同时加以矫正。 (3) 闭合复位髓内针固定法。骨折闭合复位后,在X线透视及无菌技术操作下行桡尺骨髓腔内穿针固定。尺骨可以从鹰嘴进针,桡骨从桡骨茎突处进针。其优点是不切开骨折处,而达到内固定的目的,适用于一些不稳定性骨折,但内固定不够坚强,必须加用局部外固定。 (4)切开复位内固定。软组织损伤严重的开放骨折,上肢多处骨折,桡尺骨干多节骨折以及一些复位失败或难以固定的骨折,陈旧性重叠旋转畸形明显已有骨性愈合的骨折,需要手术治疗。骨端暴露应简易直接,通过组织解剖间隙进入,不要切开或切断肌肉纤维,避免损伤神经肌枝。尺骨全长都在皮下,暴露容易。桡骨上1/3骨折,最好采用桡骨背侧切口,由桡侧伸腕长、短肌之间进入。桡骨中、下1/3骨折,用桡骨干掌侧暴露法。自肱桡肌及桡侧腕屈肌之间进入。在暴露中,注意保留骨碎片,不要广泛剥离骨膜,只要能显露骨折端即可,骨折整复后选用加压钢板或髓内针固定。骨折粉碎者进行植骨,放止血带,彻底止血,清洗伤口,放引流条(48小时抽出)。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深筋膜不要缝合。骨折稳定,内固定牢靠,病人合作者,可以不用外固定。 桡尺骨双骨折可发生以下并发症: ❶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在前臂的发生率仅次于小腿,发生的原因可能由于原始创伤造成严重的肿胀;切开复位、止血不完善,而未引流并将深筋膜缝合,使骨-筋膜室内压力升高;外固定过紧,又未密切观察病人,固定后注意事项也未告知病人及家属所致(见“骨-筋膜室综合征”)。 肌肉和神经缺血的早期症状是肢端感觉迟钝,严重疼痛,手指僵硬,不敢活动,稍一拨动疼痛难忍。桡动脉虽可触及,但不应据此而忽略本症的发生。关键在于密切观察,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否则将造成严重后果。一旦发现立即去除外固定,血运如无改善,立即行深筋膜和肌外膜切开术。 ❷感染。一旦发生,除全身治疗外,将线拆除,充分引流,伤肢制动,防止感染扩散及内固定松动,如无骨髓炎,骨折多可愈合。 ❸不愈合被确定后应手术植骨内固定。 ❹畸形愈合明显,功能严重障碍者,需行手术矫正。 ❺交叉愈合,多因严重骨间膜损伤或粗暴手术操作,使二骨间血肿相通。日后血肿机化,骨化形成骨桥。若功能尚好,不需进一步治疗,必要时可行截骨术,将手改置于功能位。若切除骨桥,利用肌肉或筋膜隔离,异位骨将再形成,重新交叉连接。 ❻前臂旋转受限。由于肌肉或其他软组织挛缩和瘢痕化。如有桡尺上、下关节的骨折和脱位,也可以影响旋转功能,可行桡骨头及尺骨头切除术。 桡骨干骨折 桡骨干骨折较尺骨干骨折多见。多由间接暴力造成。桡骨干骨折因有尺骨支持,骨折重叠移位不多,主要是旋转移位。 中下1/3骨折整复多无困难,但上1/3肌肉丰满,骨间隙狭窄,不便于施行分骨、折顶等手法,可改用推挤旋转复位法。术者两手分别握远近骨折段,将旋后而向桡背移位的骨折近段向尺掌侧推挤,同时将旋前而向尺掌侧移位的骨折远段推向桡背侧,使断端接触。握远段的助手在旋后位小幅度的牵引旋转,一旦重叠牵开,听到“咔嗒”声,表示骨折复位,按桡尺双骨折夹板局部固定。 尺骨干骨折 尺骨干骨折少见,多系直接暴力造成,偶由旋转应力引起。骨折多发生在下1/3,因桡骨完整,有骨间膜相连,骨折很少移位。由于外力的方向及旋前方肌的牵拉,骨折端常向掌、桡侧倾斜。 尺骨上及下1/3骨折有移位时,应注意有无桡尺上、下关节脱位,摄X线片包括上下关节。骨折移位时闭合复位,小夹板或石膏固定。复位困难、骨折复位后不稳定者,应切开复位用钢板或髓内钉固定。 ☚ 尺骨近、远端骨折 孟特吉亚(Monteggia)骨折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