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朱熹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朱熹 【生卒】:1130—1200 【介绍】: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 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县)人,侨居建州(今福建瓯县)。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由泉州同安主簿累官至秘书阁修撰,终于宝文阁待制。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与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并称“宋五子”。他的著述极多,影响较大的有《四书集注》、《诗集传》、《楚辞集注》、《韩文考异》等。 自作诗文辑为《晦庵先生朱文公集》一百卷,《续集》十一卷、《别集》十卷。《宋史》卷四二九有传。 朱熹学识广博,在经学、史学、文学、乐律及自然科学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建树。他是宋代理学家中最精通文学的人。 他能作诗填词,又善识音律,精于考证,在文学理论批评上也具有独到见解。他发展了北宋以来理学家的文学观点,把重道轻文的思想推向极端。他反对“文以明道”和“文以贯道”的主张,在《朱子语类》中提出:“这文皆是从道中流出,岂有文反能贯道之理?文是文,道是道,文只如吃饭时下饭耳。若以文贯道,却是把本为末。 以末为本,可乎?”朱熹认为“明道”、“贯道”之说,是把文和道分开,从而抬高了文的地位和身价。他主张文与道合二而一,文是从道的长河中流出的支脉,是开胃下饭的小菜。文与道的区别只是源和流、本根和枝叶而已。 朱熹强调表现义理德性,《朱子语类》说:“贯穿百氏及经史,乃所以辨验是非,明此义理,岂特欲使文词不陋而已!”他认为诗无工拙之分,只有志之高下之别。 《答杨宋卿》一文说:“然则诗者,岂复有工拙哉?亦视其志之所向者高下如何耳。是以古之君子,德足以求其志,必出于高明纯一之地,其于诗固不学而能之。 ”他把儒家传统的“言志”说加以引伸发挥,把“志”说成是德行修养,因袭“有德者必有言”的观点。他提出“格律之精粗,用韵、属对、比事、遣辞之善否”,不能作为评价作品的依据。 朱熹有重视思想内容的积极因素,也有忽视艺术形式的片面性,他反对无病呻吟之作,提倡平淡自然、浑成蕴藉。在评价具体作家、作品时,也有许多独到之处。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