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桔槔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桔槔jié gāo井上提水的工具。孟郊《有所思》:桔槔烽火昼不灭,客路迢迢信难越。李郢《园居》:不闻砧杵动,时看桔槔翻。 桔槔 桔槔亦称“吊杆”。一种原始的提水工具,春秋时代已经应用。用一横木支在木柱上,一端用绳挂一水桶,另一端系重物,使两端上下运动以汲取井水。《庄子·天运》:“且子独不见夫桔槔(gao)者乎?引之则俯,舍之则仰。”宋刘辰翁《木兰花慢》词:“自崆峒麦熟,耕犊,桔槔闲。” ☚ 漏壶 角 ☛ 桔槔jié gāo井上汲水的工具。王维《辋川闲居》:“寂寞于陵子,桔槔方灌园。” 桔槔jiéɡāo往上提水的工具。井边或水边架一杠杆,一头系重物,另一头系水桶,利用杠杆作用把水提上来。 桔槔jiégāo❶ 〈名〉一种提水设备,架起一根横杆,一端系水桶,一端系石头,利用杠杆原理,使提水省力。 桔槔jié gāo汲水工具。在井边树上或架子上设一杠杆,靠井的一端拴桶,另一端捆上重物,汲水可以省力: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傍有~辘轳之属。(十七—十八·357) 古代名物 > 武備類 > 車船具部 > 另器 > 桔槔 桔槔 jiégāo 亦稱“拍竿”。古代兵船裝置之戰具,用於砸擊敵船。其結構原理同於提水工具桔槔,故初時沿用其稱。其法:船上竪立柱,柱頂設横竿,可上下活動。竿前繫巨石,竿後縛繩索。水戰時,將後端拉下,使前端巨石懸於敵船上空,然後突放繩索,巨石猛墜,重擊敵船。由於柱高竿長,操作不便,且擊打只一次,故後來有所改進:船上立雙柱,中設樞軸,上安長杆,形如船桅,以絞盤與繩索控制長竿,可任意竪起倒下。水戰時,放松絞盤,巨石帶動長竿下落,拍擊敵船;再將長杆絞起,又可降下拍擊。元明以後,火器興起,笨重而不能及遠之拍竿,遂被廢棄。《晉書·周訪傳》:“[周訪]與諸軍共征杜弢,弢作桔槔打官軍船艦,訪作長岐棖以距之,桔槔不得爲害。”宋·熊克《中興小紀》卷三:“設拍竿,其制如大桅,長十餘丈,上置巨石,下作轆轤貫顛,遇官軍船近,即倒拍竿碎之。”參閲《陳書·華皎傳》、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録》卷五十九、明·李盤等《金湯借箸十二籌·籌水戰》。 古代名物 > 耕獵類 > 水利部 > 工具 > 桔槔 桔槔 jiégāo 亦作“桔皋”。用杠杆原理汲水工具。中立木支柱,上支一横木,一端掛水桶,一端繫重物。《莊子·天運》:“且子獨不見夫桔槔乎?引之則俯,舍之則仰。”《淮南子·氾論訓》:“斧柯而樵,桔皋而汲。”唐·陸龜蒙《江邊》詩:“江邊日晚潮煙上,樹裏鴉鴉桔槔嚮。”明·徐光啟《農政全書》卷十七:“桔槔,挈水械也。……今瀕水灌園之家多置之。實古今通用之器,用力少而見功多者。” 桔槔【同义】总目录 桔槔玉皋 农具 农具? 田具 佃具 生具 耕器 田器 农用 耒耜 耒耨 锄钩 钱镈 齐天鐥 另见:农民 耕种 除草 收割 使用 ☚ 农具 锄头 ☛ 桔槔a barrel for lifting water from well古代提取井水用以灌溉园圃的机械。它是利用杠杆原理,用较小的力量将水提出井口。桔槔最早记载见于《庄子·外篇·天运》:“且子独不见夫桔槔者乎? 引之则俯,舍之则仰。”同书《外篇·天地》记载更为具体:“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 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 为圃者印而视之曰: 奈何? 曰: 凿木为机,后重前轻,絜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为槔。”可见桔槔早在春秋时期已经被用于园圃灌溉,其真正发明时代可能还要早。明代罗颀《物原》说:“伊尹始作桔槔。”徐光启《农政全书》卷十七也说:“汤旱,伊尹教民田头凿井以溉田,今之桔槔是也。” 桔槔lever water drawer又称桔皋。古老的提水工具。《庄子·天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为槔。”用一横杆支着于立柱上,杆的一头系容器,另一头绑重物,工作时用力使横杆上下运动提水。由于横杆利用杠杆原理,可减轻疲劳。桔槔出现于春秋时期,直至魏晋南北朝一直是中国井灌的重要提水工具。 桔槔中国古代汲水或灌溉用的简单机械。利用杠杆原理,能省力地将水桶从井中提起。早在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前221)中国已有桔槔。公元147年在山东嘉祥县汉武梁祠画像石上刻有桔槔图。书中记载于1634年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该书画有桔槔图,以坠石作为平衡重。 桔槔 桔槔又作桔皋。从井中汲水的工具。《庄子·天运》: “且子独不见夫桔槔者乎?引之则俯,舍之则仰。”唐陆龟蒙《江边》: “江边日晚潮烟上,树里鸦鸦桔槔响。”敦煌壁画里就有一架桔槔图。婆罗门年轻美貌的妻子在井边用桔槔汲水,遇二恶少调戏。其中的桔槔,有一支架,上系一横木,一头坠着石头,靠近井口的一头以绳挂水桶,结构与《天工开物》上的桔槔图一致。 ☚ 翻车 辘轳 ☛ 桔槔 069 桔槔桔槔是井灌的提水工具。中国井的起源很早,史书上有“黄帝穿井”、“伯益作井”等传说。据考古发掘的资料,井最早见于龙山文化早期,距今已四、五千年历史。春秋时有了井灌的明确记载,开始时是“抱瓮而汲”,非常吃力,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发明了桔槔。《庄子·天地》中说:子贡路过汉阴时看见一个丈人抱罐入井汲水浇地,用力多而功效小,便劝他采用桔槔提水灌溉。 ☚ 耘耥 辘轳 ☛ 桔槔 083 桔槔按杠杆原理制作的古代提水用的简单机械。一端是水桶,一端是平衡物(坠石),利用平衡物重力来减少上提水桶所需拉力。关于桔槔的早期记载,见于战国时代庄周著《庄子》卷五《天运篇》。 ☚ 翻车 辘轳 ☛ 桔槔亦称“拍竿。”古代兵船装置的战具,用于砸击敌船。其结构原理同于提水工具桔槔,故初时沿用其称。其法:船上竖立柱,柱顶设横竿,可上下活动。竿前系巨石,竿后缚绳索。水战时,将后端拉下,使前端巨石悬于敌船上空,然后突放绳索。居石猛坠,重击敌船。元明以后,火器兴起,笨重而不能及远之拍竿,遂被废弃。《晋书·周访傅》:“[周访]与诸军共征杜弢,杜弢作桔槔打官军船舰,访作长岐枨以拒之,桔槔不得为害。”宋代熊克《中与小纪》卷三: “设拍竿,其制如大桅,长十余丈,上置巨石,下作辘轳贯颠,遇官军船近,即倒拍竿碎之。” 桔槔 桔槔jie,gao又称㮮(jie)槔、颉(jie)桥、桥衡,或简称槔、桥。是两千年前发明的一种利用杠杆原理提水或提重物的工具。由于横杆后重前轻,用极小的力就可将盛满水的桶提起,使用非常方便。《广博物志》记载:“伊尹作桔槔。”徐光启《农政全书》记载:“汤旱,伊尹教民田头凿井,并以溉田,今之桔槔是也。”按,商汤时的伊尹耕于莘(shen)野,即今曹县西北。到春秋时期,桔槔已相当普遍。墨家用桔槔和秤来论述杠杆平衡的知识,实际上已经发现了杠杆原理。比古希腊阿基米德要早二百多年。 ☚ 秦九韶 耿鸣世 ☛ 桔槔 桔槔或称槔。提水灌溉的工具。为两根直木组成的简单机械,一根竖立河边或井旁,另一根一端系大石块、一端系长绳挂水桶,并横架于竖木之顶。汲水时,手牵长绳下拉,水桶浸入河或井中汲水,松手放绳,因另端石块重压,水桶自升。《庄子·天运》: “且子独不见夫桔槔乎,引之则俯,舍之则仰。”正是对这种利用杠杆原理提水的描述。始用于春秋末。比过去“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有较高的功效,据《庄子·天地》称:“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 ☚ 铜钁 牛耕 ☛ 桔槔古代井上汲水的装置。简称“桔”或“槔”。由两根长木料组成,先立一根直木于井边,再于直木上系一根横木,横木一端系石块,另一端用长绳系水桶,利用杠杆原理汲水。《庄子·天运》:“且子独不见夫桔槔者乎?引之则俯,舍之则仰。”《庄子·天地》记子贡南游楚时,汉阴丈人抱瓮灌圃,子贡向他介绍桔槔,他却说:“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这表明桔槔在春秋、战国时各国已有较普遍应用。 桔槔〈名〉(1)一种利用杠杆汲水的工具。杠杆的一端系水桶,一端缀以大石块,一起一落,汲水可以省力。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