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桐油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桐油tóngyóu油桐的种子榨出的油,棕黄色,有毒,可制油漆、油墨、油布及防水防腐剂等。 桐油tung oil一种由大戟科油桐种仁榨取而得的干性植物油。 除机榨法外,还有浸出法,用来提取木榨和机榨后的麸粕中的残油。从木榨麸粕中提出桐油7~10%,从机榨麸粕中提出桐油5~8%。浸出后麸粕的残油率在1%左右。 采用木榨低温压榨桐仁,可制得低酸、色浅桐油,用于出口。 质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桐油检定标准如下: 色状,橙黄透明不得深于新配制的100毫升中溶有0.4克重铬酸钾的溶液;气味,无异臭,不酸败;比重(15.5℃),0.9400~0.9430;折射率(n25D),1.5168~1.5200;碘值(韦氏法)。163~173;酸值,最高8.0;皂化值,190~195;水分杂质,最高0.35%;精种掺杂试验,不掺有其他油;华司脱试验,7.5分钟凝成固体,切时不粘刀;β型桐油实验,无沉淀析出。 用途 桐油是一种良好的天然干性油,具有干燥成膜快,防水性能好,耐酸、碱、盐的腐蚀和电绝缘等特点,是重要的工业用油。广泛用于工业、农业、渔业和国防工业。桐油除用于制造普通油漆之外,还可制造航空油漆,珐琅油漆和绝缘油漆。桐壳含有丰富的钾,可制成高级肥料(磷酸二氢钾);麸粕是优质有机肥料。 桐油药名。出《日华子诸家本草》。又名桐子油。为大戟科植物油桐 Aleurites fordiiHemsl. 种子所榨出的油。多栽培于中南、西南、华南、华东及陕西、甘肃等地。甘、辛,寒,有毒。杀虫解毒,吐风痰,敛疮生肌。 桐油tung oil,China wood oil由油桐(Aleuritesfordii Hemsl.)种子(含油30%~41%)榨出的干性油。中国特产。主成分为α-桐酸三甘油酯72.8%,油酸12.6%,亚油酸三甘油酯9.7%,棕榈酸3.7%,硬脂酸1.2%。橙黄透明。密度(15.5℃)0.9400~0.9430,折射率(25℃)1.5166~1.5200,碘值163~173,酸值不大于8.0,皂化值190~195,水分杂质不大于0.30%。在空气中易聚合及氧化。将桐油涂成薄层,在空气中能干燥结膜,是涂料、油漆和电气绝缘工业的重要原料,也可用以制造油布和油纸等。 桐油由油桐种子(含油30%~41%)提取的干性油。中国特产,每年约出口3 万t,约占国际桐油贸易量的60%。桐油的成分为:α-桐酸三甘油酯72.8%,油酸12.6%,亚油酸三甘油酯9.7%,棕榈酸3.7%,硬脂酸1.2%。密度(15.5℃)0.9400~0.9430 g/ cm3;折射率(25℃)1.5168~1.5200;碘值(韦氏法)163~173,酸值最高8.0,皂化值190~195,水分杂质不大于0.30%。 桐油由油桐种子制得的干性油,主要成分为桐油酸的甘油脂。是一种宝贵的涂料,其涂膜具有坚固耐水、耐热和耐酸碱等性能。 桐油一种中国特产的黄棕色重要干性油。从油桐籽(含油30%—40%)里提取。主要成分是桐酸的甘油脂。并含有少量油酸和亚油酸的甘油酯。密度0.925—0.945克/厘米3(15/15℃),凝固点2—3℃。碘值160—170。油膜干燥很快,坚固不粘,耐水,耐碱,耐光,耐大气腐蚀,故为油漆工业的重要原料。含毒质,不能食用。参见“干性油”。 桐油tóng yóu《本草纲目》木部第35卷婴子桐(56)。药名。 桐油 桐油桐油,又名桐子油。始载于《本草拾遗》,原名罂子桐油。为大戟科植物油桐Vernicia fordii (Hemsl.) Airy-Shaw种子所榨出的油。原植物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区; 河南、陕西、甘肃等省亦有栽培。 ☚ 相思子 松香 ☛ 桐油tong (/Chinese wood)oil 桐油由油桐子所得的干性油。桐油是我国的特产,其主要成分为桐酸的甘油酯。后世生漆工艺中桐油是主要用料之一。目前尚不能肯定,春秋战国时楚国漆工艺中所用的植物油是否为桐油。湖北江陵马山1号楚墓的发掘者认为,该墓出土的棺木是用桐油封口的。有人认为当时使用荏油的可能性比较大。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