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桐油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桐油tóngyóu

油桐的种子榨出的油,棕黄色,有毒,可制油漆、油墨、油布及防水防腐剂等。

桐油tung oil

一种由大戟科油桐种仁榨取而得的干性植物油。
简史 桐油是中国重要的林副特产之一,加工利用历史悠久。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罂子桐,“人多种莳收子、货之为油,入漆家及艌船用,为时所需。”清朝,江浙一带以桐油作贡品。中国桐油于1516年开始向外输出,1869年向美国输出的桐油达62.88吨。此后,欧洲、日本相继从中国进口桐油。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涂料(油漆)工业发展很快。用桐油做原料制油漆,物美价廉,桐油出口额很快上升,促进了中国桐油生产的发展。据统计,1922~1936年,桐油产量由54 900多吨增到145 700吨;桐油的出口量由37 200多吨增到43 400多吨。40年代末油桐生产一度萎缩。50~70年代,生产逐渐恢复。1980年以来,桐油年出口量约2万吨。
原料树种 ❶中国油桐(三年桐、光桐);
❷千年桐(木油树、皱桐);
❸日本油桐(罂子桐、小油桐)。
油桐结果年龄因种类和品种的不同而异。三年桐在播种后3年开始开花结果;千年桐播种后5~6年才开始开花结果。其果实在寒露后至霜降前成熟。收集的桐果,堆放在室外潮湿的地方或堆在室内,使其沤烂。如天气干燥,应加盖稻草和洒水,经15天左右,待果皮软化腐烂,然后剥取桐籽晒干。桐仁含油36.4~66.3%;含粗脂肪61.5%,粗蛋白16.5%,粗纤维4.35%,水分3.74%,可溶性无氮浸出物11.23%。燃烧后灰分占桐籽2.6%。
性质 桐油是淡黄色至棕黄色液体,具有特殊的气味,有毒。主要成分是α-桐酸三甘酯(72.8%)和油酸(13.6%)。还含有亚油酸三甘酯(9.7%)、棕榈酸(3.7%)、硬脂酸(1.2%)。桐油的化学性质很不稳定,阳光下曝晒,生成白色固体脂状物质(β型桐油),涂刷后能自行干燥;如贮存时间太久,表面氧化结皮甚至干缩。干性强度超过亚麻子油,氧化速度比亚麻子油快数倍。
加工 分直接榨油和剥壳榨油两种。榨油设备有人工木榨;螺旋榨油机(200型、95型);液压式榨油机(90型和ZWY—100型)(见茶油)。
木榨工艺落后,榨得的桐油色泽较深,油质差,桐籽出油率低(22~25%)。绝大部分为机榨代替。
螺旋榨油机和液压式榨油机的生产程序、原理与木榨基本相同。只是将木榨中最费工费力的脱壳、碎料、制坯、压榨等工序改为机械操作。工效则比木榨提高5倍以上,出油率25~30%,高的可达32%,麸粕残油率较低。从投料、脱壳、碎料、蒸料、压榨到加工成油的多道工序,全部由仪表控制。生产过程如下:


除机榨法外,还有浸出法,用来提取木榨和机榨后的麸粕中的残油。从木榨麸粕中提出桐油7~10%,从机榨麸粕中提出桐油5~8%。浸出后麸粕的残油率在1%左右。
采用木榨低温压榨桐仁,可制得低酸、色浅桐油,用于出口。
质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桐油检定标准如下:
色状,橙黄透明不得深于新配制的100毫升中溶有0.4克重铬酸钾的溶液;气味,无异臭,不酸败;比重(15.5℃),0.9400~0.9430;折射率(n25D),1.5168~1.5200;碘值(韦氏法)。163~173;酸值,最高8.0;皂化值,190~195;水分杂质,最高0.35%;精种掺杂试验,不掺有其他油;华司脱试验,7.5分钟凝成固体,切时不粘刀;β型桐油实验,无沉淀析出。
用途 桐油是一种良好的天然干性油,具有干燥成膜快,防水性能好,耐酸、碱、盐的腐蚀和电绝缘等特点,是重要的工业用油。广泛用于工业、农业、渔业和国防工业。桐油除用于制造普通油漆之外,还可制造航空油漆,珐琅油漆和绝缘油漆。桐壳含有丰富的钾,可制成高级肥料(磷酸二氢钾);麸粕是优质有机肥料。

桐油

药名。出《日华子诸家本草》。又名桐子油。为大戟科植物油桐 Aleurites fordiiHemsl. 种子所榨出的油。多栽培于中南、西南、华南、华东及陕西、甘肃等地。甘、辛,寒,有毒。杀虫解毒,吐风痰,敛疮生肌。
❶治痈肿初起,丹毒,带状疱疹,臁疮湿烂,疥癣,齿槽脓肿,汤火伤。局部涂擦;或作软膏基质用。
❷治风痰喉痹,以水和油,扫入喉中探吐。不可内服。本品主含桐酸、异桐酸及油酸的甘油酯,还含维生素E、角鲨烯、植物甾醇、蛋白质等。有剧烈泻下作用。

桐油tung oil,China wood oil

由油桐(Aleuritesfordii Hemsl.)种子(含油30%~41%)榨出的干性油。中国特产。主成分为α-桐酸三甘油酯72.8%,油酸12.6%,亚油酸三甘油酯9.7%,棕榈酸3.7%,硬脂酸1.2%。橙黄透明。密度(15.5℃)0.9400~0.9430,折射率(25℃)1.5166~1.5200,碘值163~173,酸值不大于8.0,皂化值190~195,水分杂质不大于0.30%。在空气中易聚合及氧化。将桐油涂成薄层,在空气中能干燥结膜,是涂料、油漆和电气绝缘工业的重要原料,也可用以制造油布和油纸等。

桐油

由油桐种子(含油30%~41%)提取的干性油。中国特产,每年约出口3 万t,约占国际桐油贸易量的60%。桐油的成分为:α-桐酸三甘油酯72.8%,油酸12.6%,亚油酸三甘油酯9.7%,棕榈酸3.7%,硬脂酸1.2%。密度(15.5℃)0.9400~0.9430 g/ cm3;折射率(25℃)1.5168~1.5200;碘值(韦氏法)163~173,酸值最高8.0,皂化值190~195,水分杂质不大于0.30%。

桐油

由油桐种子制得的干性油,主要成分为桐油酸的甘油脂。是一种宝贵的涂料,其涂膜具有坚固耐水、耐热和耐酸碱等性能。


桐油

一种中国特产的黄棕色重要干性油。从油桐籽(含油30%—40%)里提取。主要成分是桐酸的甘油脂。并含有少量油酸和亚油酸的甘油酯。密度0.925—0.945克/厘米3(15/15℃),凝固点2—3℃。碘值160—170。油膜干燥很快,坚固不粘,耐水,耐碱,耐光,耐大气腐蚀,故为油漆工业的重要原料。含毒质,不能食用。参见“干性油”。

桐油tóng yóu

《本草纲目》木部第35卷婴子桐(56)。药名。
【基原】为大戟科植物油桐Aleurites fordii Hems1,的种子所榨出的油。
【别名】桐子油(《本草纲目》)。
【性味】甘辛,寒,有毒。
❶《日华子本草》:“冷,微毒。”
❷《本草纲目》:“甘微辛,寒,有大毒。”
【功用主治】探吐风痰。外用治疥癣,臁疮,汤火伤,冻疮皲裂。
❶《本草拾遗》:“摩疥癣虫疮,毒肿。”
❷《日华子本草》:“敷恶疮疥及宣水肿。”
❸《本草纲目》:“涂胫疮、汤火伤疮;吐风痰喉痹,及一切诸疾,以水和油,扫入喉中探吐。”
【用法用量】外用:涂擦、调敷或探吐。

桐油

桐油

桐油,又名桐子油。始载于《本草拾遗》,原名罂子桐油。为大戟科植物油桐Vernicia fordii (Hemsl.) Airy-Shaw种子所榨出的油。原植物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区; 河南、陕西、甘肃等省亦有栽培。
本品味甘、微辛,性寒。有毒。功能清热解毒,收湿杀虫,敛疮生肌。主治痈肿、丹毒、带状疱疹、臁疮、疥癣、烧伤、冻疮、皲裂等证。凡痈肿初起,或丹毒、带状疱疹等红肿热痛者,均可以桐油与生石膏粉混和调匀外敷,有消肿止痛的效用。臁疮湿烂,久不收口,以铅粉煅过研末,桐油调作夹纸膏贴之,能收湿敛疮生肌。疥癣,以生桐油摩涂。与朴硝同用,又可治鹅掌风。汤火烧伤痛不可忍,《外科大成》用生桐油调石灰末敷之,或如《医宗金鉴》清凉膏以桐油入澄清石灰水搅成糊状涂搽。跌打损伤之红肿疼痛,敷之亦佳。冻疮、皲裂,取桐油一碗,人发一握,熬化敷之。牙龈臭烂,以桐油擦患处有良效。《摘元方》以桐油入黄丹、雄黄末。敷治酒皶赤鼻。此外,尚可用于风痰喉痹,痰壅气急,取油和水,扫入喉中探吐,禁作内服。误服每致中毒。急性中毒者,恶心、频繁呕吐、腹痛、头痛、头晕,四肢抽搐,呼吸困难,甚至昏迷、喉痉挛。慢性中毒以发热、气憋、手足麻木、下肢水肿,心脏扩大或心力衰竭而死亡。

☚ 相思子   松香 ☛

桐油

tong (/Chinese wood)oil

桐油

由油桐子所得的干性油。桐油是我国的特产,其主要成分为桐酸的甘油酯。后世生漆工艺中桐油是主要用料之一。目前尚不能肯定,春秋战国时楚国漆工艺中所用的植物油是否为桐油。湖北江陵马山1号楚墓的发掘者认为,该墓出土的棺木是用桐油封口的。有人认为当时使用荏油的可能性比较大。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7: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