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解表剂之一。出自《伤寒论》。桂枝45克、白芍45克、甘草(炙)45克、生姜60克、大枣60克。为末,开水冲调,候温灌服,或煎汤服。马、牛250~300克;猪、羊30~60克。功能解肌散表,调和营卫。主治营卫不和之风寒表证。证见汗出恶风、发热、脉浮缓者宜用。方中桂枝发散风寒,解肌通阳,为主药;白芍敛汗和营,与桂枝相配,散中有收,调和营卫,为辅药;大枣益气养胃,助白芍和营,助生姜、甘草温中,生姜祛寒,助桂枝发散,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缓急和中,为使药。全方刚柔相济,调理阴阳,共同发挥解表祛风、调和营卫的功用。本方对流感、外感性腹痛、产后发热、过劳中风等均有良效。本方倍芍药、加饴糖,名小建中汤(《伤寒论》),治虚寒腹痛。再加黄芪,名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治疗气虚而腹痛者。(崔汝正)滚蹄炙45克、生姜60克、大枣60克。为末, 开水冲调,候温灌服, 或煎汤服。马、牛250~300克; 猪、羊30~60克。功能解肌散表, 调和营卫。主治营卫不和之风寒表证。证见汗出恶风、发热、脉浮缓者宜用。方中桂枝发散风寒,解肌通阳,为主药; 白芍敛汗和营, 与桂枝相配, 散中有收, 调和营卫, 为辅药; 大枣益气养胃, 助白芍和营, 助生姜、甘草温中, 生姜祛寒, 助桂枝发散,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缓急和中, 为使药。全方刚柔相济, 调理阴阳, 共同发挥解表祛风、调和营卫的功用。 本方对流感、外感性腹痛、产后发热、过劳中风等均有良效。本方倍芍药、加饴糖, 名小建中汤(《伤寒论》), 治虚寒腹痛。再加黄芪, 名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 治疗气虚而腹痛者。 桂枝汤❶《伤寒论》方。又名阳旦汤。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为粗末,水煎,分三次服。服后啜热稀粥,以助药力,温覆令遍身微似有汗,不可令如水流漓;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功能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治太阳中风,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脉浮缓。近代常用治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见风寒表虚证者。方中以桂枝散风寒解肌表为君; 臣以白芍敛阴和营,二药同用,一散一收,调和营卫,使表邪得解,里气以和; 生姜助桂枝以散表邪,大枣助白芍以和营卫,共为佐药; 炙甘草调和诸药以为使。实验研究:本方对体温、汗腺分泌、免疫功能、肠道蠕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并有抗炎、镇静、镇痛、祛痰和一定的止咳作用。 ❷《症因脉治》卷一方。桂枝、白芍药、麻黄、甘草 (一方有葛根,无麻黄)。水煎服。治伤寒,有汗恶风,脉浮缓。 桂枝汤 主要责任者: 滕晶等 责任方式: 编著 出版者: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地: 北京 字数: 306 千字 页码: 1-375 开本: 32 中图分类号: R286 语种:中 定价:23.00 出版时间:2008-01 丛书多卷书否:是 丛书名:难病奇方系列丛书 书目简介:本册工具书是难病奇方系列丛书之一,共收录216条词条。 被引频次:4桂枝汤 《伤寒论》【组方药物】 桂枝(去皮) 芍药各9克 甘草6克(炙) 生姜9克(切) 大枣12枚(擘) 【制剂用法】 上药5味,取饮片。以水700毫升,微火煮取300毫升,去滓。适寒温,服100毫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适量,以助药力。温覆1时许,遍身微汗者为佳。若1服汗出病愈,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3服尽。服1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2、3剂。 【主要功效】 解肌发汗,调和营卫。 【适应病证】 外感风寒,发热恶风,头痛项强,身痛有汗,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今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等见上述症状者。亦用于产后、病后营卫虚弱等症。 【注意事项】 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表实无汗,表寒里热,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者,均忌用。 【临床验证】 1.太阳中风(风寒表虚症)以本方治疗10例。上午服药平均在1小时内生效,3小时症状基本消失,3剂痊愈;下午服药者平均5剂痊愈(《山东中医杂志》1987,5:6)。2.长期低热:以本方治疗4例。结果:全部治愈(《四川中医》1986,5:33)。3.妊娠恶阻:以本方治疗恶阻64例。全部治愈。其中用原方治愈者54例,其余10例酌加半夏、干姜、人参(《湖南中医杂志》1988,6:20)。4.偏头痛:以本方加减,治疗30例。结果:痊愈13例,有效17例(《湖北中医杂志》1987,5:39)。5.皮肤瘙痒症:以本方加防风、鸡血藤、当归,内服并外洗,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31例。结果:痊愈19例,好转9例,无效3例(《山东中医杂志》1988,6:23)。 【方义分析】 此为临床常用名方。其主治证属腠理不固,风寒外袭,营卫不和。治宜辛温解肌,调和营卫。方中桂枝散寒解肌为主药;芍药敛阴和营为辅;生姜助桂枝解肌祛邪,大枣助芍药和阴,并为佐药;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桂姜、枣草相配则具辛甘发散之义。配合成方,共奏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功。 【实验研究】 1.解热、镇痛、抗炎与镇静作用:解热试验说明,75%桂枝汤能使发热家兔肛温降低0.71℃,皮温试验也可使小鼠正常皮肤温度降低8.13%。镇痛实验结果,在120分钟时,37.5%、75%桂枝汤使小鼠基础痛阈分别增高64. 82%和105.35%;与0. 1%吗啡(20mg/kg)的作用相近。75%桂枝汤对小鼠扭体反应的抑制率为90%。另外,桂枝汤有较强抗甲醛性炎症作用,致炎后1小时,37.5%和75%桂枝汤的肿胀抑制率分别为85.72%和84.77%。实验还表明桂枝汤能抑制小鼠自由活动,增强巴比妥类药物的催眠作用(《中成药研究》1983,3:25)。2.对巨噬细胞功能的促进作用:本方对小白鼠巨噬细胞功能有明显促进作用。桂枝汤组的巨噬细胞吞噬率为24.4%,吞噬指数为42.2%;对照组则分别为21.0%、36.4%,(P<0.05)有显著性差异。实验还参考Ashman、Ellingson提出的体温升高,巨噬细胞活动能力随之增强的观察结果,证实了原方“啜粥温覆”的科学性。并采用不同给药时间分组观察,发现每日服2~3剂或每日1剂连服数日的效果最佳,与仲景“后服小促”、“不愈更作”的记载一致。(《福建中医药》1983,1:61)。3.抑制流感病毒和所致的肺部病变:实验表明,本方能明显减轻流感病毒感染小鼠所引起的肺部炎症;并能降低感染动物肺部的病毒增殖量(《中药药理与临床》1987,2:1)。4.与麻黄汤比较:动物实验表明,本方降低发热家兔肛温的作用比麻黄汤迅速而强,并对小鼠有镇咳作用(《中医杂志》1984,8:63)。5.延长异体皮的存活期:以本方汤液浸泡异体皮,可延长存活期(从原8.7天延长到12.2天),其优点是很少导致受体产生不良反应(《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88,3:199)。
桂枝汤 《伤科补要》卷四【组方药物】 桂枝 枳壳 陈皮 红花 香附 生地 归尾 元胡索 防风 赤芍 独活各等份 【制剂用法】 上药11味,用童便、陈酒煎服。 【主要功效】 理气活血,通络止痛。 【适应病证】 手臂筋骨损伤。 【编者按语】 本方又名“桂枝治伤汤”(《中医伤科学讲义》)。 桂枝汤《伤寒论》方。又名“阳旦汤”。由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症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 桂枝汤 桂枝汤出自《伤寒论》,由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三枚组成。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的功效。主治外感风寒,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金匮要略心典》云:“桂枝汤,外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和阴阳。”因此,本方不但可以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凡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证见时时发热,自汗出,兼有微恶风寒者,皆可用之。服桂枝汤后,适量地喝点热稀粥或热奶,以助发汗。禁食生冷油腻酒肉等。 ☚ 麻黄汤 小青龙汤 ☛ 桂枝汤ɡuìzhītānɡ❶ 《伤寒论》方。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炙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水煎, 分三次服, 服后避风,少顷, 饮热稀粥以助药力, 使其微微汗出。功能解肌发表, 调和营卫。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症见发热头痛、汗出恶风、鼻鸣干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缓。 ❷即《金匮要略》之阳旦汤。详该条。 桂枝汤 桂枝汤本方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又名阳旦汤。是治疗伤寒太阳中风的代表方。方由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组成。 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若一服汗出病愈,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功能辛温解肌,调和营卫。主治太阳中风,发热恶风,头痛项强,身痛有汗,或鼻呜干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缓者。 本方所治证属表虚风寒外袭,营卫不和,治宜辛温解肌,调和营卫。方中桂枝辛温,用以温经散寒而解肌表为君; 芍药苦酸微寒,用以敛阴和营为臣,与桂枝相配,一散一收,使风寒散而营阴不伤,自汗止而不留外邪; 再以生姜之辛温,助桂枝解肌祛邪,大枣之甘温,助芍药和里益营,并用为佐药; 炙甘草甘温,取其甘缓益气,调和于辛酸之间,以通经脉,利气血,合桂枝、生姜则通阳和卫,协芍药、大枣则调血养营为使。配合成方,共奏解肌散寒,调和营卫之功。本方除用于外感风寒之表虚证外,对于杂病、病后、妊娠、产后等见时发热,自汗出,微恶风,属营卫不和者,均可应用。现临床上用本方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见上述症状者。使用本方应注意:若恶寒发热,无汗脉紧者,不可用; 汗虽多,但发热不恶寒、烦渴、舌苔黄腻,脉滑数洪大者,不可用;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 桂枝加葛根汤(《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葛根四两,桂枝(去皮)二两,麻黄(去节)二两,芍药二两,生姜(切)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据林亿等考证:本方当去麻黄。功能解肌发表,生津和营。主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桂枝(去皮)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芍药三两,大枣(擘)十二枚,厚朴(炙,去皮)二两,杏仁(去皮尖)五十枚。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功能解肌平喘,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自汗,鼻塞气喘,或太阳病,下之后,微喘者。 桂枝加附子汤(《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三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功能调和营卫,回阳固表。主治太阳病发汗太过,遂致汗出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 桂枝加桂汤(《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桂枝(去皮)五两,芍药三两,生姜(切)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功能温阳祛寒,平冲降逆。主治太阳病,误用烧针发汗,使心阳虚,下焦寒气上冲,致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胸者。 阴旦汤(《备急千金要方》卷九) 芍药、甘草各二两,干姜、黄芩各三两,桂心四两,大枣十五枚。上六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夜再,覆令小汗。功能温阳解肌,发表除烦。主治伤寒肢节疼痛,内寒外热,虚烦者。 阳旦汤(《古今录验方》录自《外台秘要》卷二) 大枣(擘)十二枚,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甘草(炙)三次服,日三次。功能解肌发表,清热疏风。主治中风或伤寒,脉浮,发热往来,汗出恶风,颈项强,鼻鸣干呕者。 桂枝防风汤(《幼幼集成》卷二) 嫩桂枝一钱五分,杭白芍二钱,北防风一钱五分,炙甘草一钱。作一剂,加老生姜一钱,大红枣五枚,水煮热服。功能疏风解肌,调和营卫。主治小儿外感风寒,恶寒发热,面黄身重,或面白喘急,呵欠困顿,舌淡苔薄白,脉浮。 ☚ 解表剂 麻黄汤 ☛
桂枝汤 桂枝汤本方出自《东医寿世保元》,少阴人方剂。方由桂枝15g,白芍15g,甘草15g,生姜10g,大枣10g组成。每日二付,早晚水煎服。主治少阴人太阳伤风证。 ☚ 宽中汤 理中汤 ☛ 000215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