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格列柯《基督剥衣》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格列柯《基督剥衣》 格列柯《基督剥衣》在西班牙的大教堂里,摆满了各色各样镶有宝石之类的东西——皇冠、圣杯、嵌饰过的祭坛等等,华丽无比、琳琅满目。但是当我们看久了,就会如同忧伤、单调的歌曲一样,令我们感到厌倦。 基督剥衣 格列柯 在画面的下半部分,登场的人物是与上面的人群断开的,他们是马利亚等三个女人和一个在准备十字架的执行人。在他们中间的地方,可以看到基督的一只脚,画得非常精细。我们再仔细看看的话,就会发现三个女人也在眼盯盯地瞧着他的脚,脚上有被钉子穿透的地方。然而和周围的男人们一样,她们的脸上几乎看不到丝毫动人之处。画中除了基督的眼睛是根据传统画法大致朝着天上的方向之外,其他人物全都没有任何表情。实际上,格列柯更强调人物的动态,以此来显示他们的情感活动,这一点与古典艺术不同。它也是《基督剥衣》所具有的另一显著特征,是这幅画最感动人的原因之一。你看,基督左手的动作,他的手从迫害者的胳膊下伸向做十字架准备的死刑执行人的方向,似乎在向他发出准许开始的指示。 格列柯(1541—1614)出生于克里特岛,这个岛当时是威尼斯政府的殖民地。他早年接受在该岛上的一个艺术家的训练,这时克里特岛的艺术风气还受到浓厚拜占庭传统的影响。作为拜占庭美术基本前提的物质的美——金银、水晶、景泰蓝、以及其他半透明的宝石之类的美,贯穿于格列柯一生的作品,使之具有辉煌而引人入胜的魅力。 1560年他来到威尼斯。这时提香已经90岁了,据说在他的作坊中收了几个年轻的克里特人作徒弟,其中可能就有格列柯。总之他当时成了提香热心的崇拜者。提香晚年的作品,例如慕尼黑古绘画馆的《荆冠》,或许还有格列柯滞留威尼斯期间所画的圣萨尔瓦特莱教堂的《受胎告知》,其诉诸人们感情的强烈的色彩美,格列柯不会不受到感动而吸取之。 1570年他移居罗马。米开朗基罗已于六年前去世,但罗马的美术界仍然处在这位天才的影响之下。画家们在米开朗基罗以后的一种陶醉状态中进行工作。他们从米开朗基罗的构图中抽取出人体的各种姿态和动作,如同象形文字一样地来利用它们。自中世纪初头以来,欧洲美术再也没有比这时期更远离视觉上的真实了。比起那些充满实在感的作品,这种非现实化的倾向对于格列柯来说是更具有感染力的吧。他就直接从米开朗基罗的《最后的审判》中,借用过那种伸开大手、扭转身体、大胆的缩短法的表现手法。 这种绘画上的风格,正是迎合了当时天主教的一种新动向。为了防止改革,教会开始强调宗教灵性感受上具有象征性和超自然性的基本成分。这种对抗宗教改革的情势在西班牙尤其强硬。格列柯在1577年来到西班牙并定居在托莱多城。根据当时的记录材料,这幅《基督剥衣》应付款的一部分,就是在这一年领取的。据说只要给这座城市起过重要作用的人,就可以住在这城里。两年后,格列柯又向教堂当局起诉,要求支付剩下部分的款项。这时一位名叫阿莱霍·德·蒙特莱的证人,他是托莱多城的金银匠,说《基督剥衣》是他迄今所见的最好的绘画,应给予最高的评价金额,可以分期支付。总之,这位年轻的希腊人,终以一位伟大的巨匠的名义而被托莱多的人们所接纳,好像有人还将他看作是托莱多的光荣之一哩。 格列柯死后几乎被人遗忘,然而在浪漫主义时代的初期,一些旅行者发现了他的作品从而受到再评价。19世纪20年代的批评家们,正是在格列柯的作品中看到了近代绘画的先声。 格列柯是欧洲画家们当中,最早放弃古典主义传统这 一主要前提的人。他认为画的表面比纵深更重要,还有色彩比素描更重要,再有他认为绘画手段就是要传达自己的感动。当然他的这些特点,仍旧被当时通常称作矫饰主义的形态所覆盖。他晚年的作品运笔愈加奔放,画笔宛如横贯长空的暴风骤雨,在画布上疯狂挥洒,越发使我们想到那几乎近于不安的时代。他的想象力如同圣火一般,始终在托莱多大教堂上空猛烈地燃烧。 ☚ 彼得·勃吕盖尔《冬猎》 卡拉瓦乔《圣母之死》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