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格Gé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云南之泸水、新疆之塔城,青海之天峻,甘肃之舟曲,山西之太原、朔州、长治、临汾及吕梁地区均有分布。汉族、藏族、傈僳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 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归 “入声”部。郑樵注云: “允格之后。” 《姓氏考略》 注引 《路史》亦云: “出自金天氏裔孙允格之后,以字为氏。”金天氏即古代东夷首领少昊,允格名台骀。望出北海。
东汉有格理,东平相; 隋代有格处仁,“陈留八俊”之一; 唐代有格辅仁,则天后之宰相; 明代有格化,都司经历。

格gé

❶樹木的長枝條。見“枝格”。
❷到,至。蔡邕《述行賦》:“格莽丘而稅駕兮,陰曀曀而不陽。”
❸擊打。通“挌”。《史記》司馬相如《子虛賦》:“於是乃使專諸之倫,手格此獸。”《文選》五臣本作“挌”。揚雄《羽獵賦》:“乃使文身之技,水格鱗蟲。”
❹方格。見下。

格gé

吴语方言。语尾助词。相当于“的” 。《负曝闲谈》十六: “俚亦勿是钱大人格朋友,俚是金大少格朋友呀。”
(例)三藏道: “正是呀。这件事却亏你格。如何处置?” (八十·1024·)

格gé

来,至。《小雅·楚茨》三章: “神保是格,报以介福,万寿攸酢。”毛《传》:“格,来。”朱熹《集传》:“保,安也。神保,盖尸之嘉号。”“主人酌宾曰献,宾饮主人曰酢。”酢,报也。此句:神保已到,酬报给孝孙万寿大福。《大雅·抑》七章:“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毛《传》:“格,至也。”郑《笺》:“矧,况。射,厌也。神之来至去止,不可度知,况可于祭末而有厌倦乎?”

☚ 梴   核 ☛

读音g·e(-),为e韵目,属e—ie—üe韵部。古落切,入,铎韵。
❶[格格]象声词,形容大笑声、机关枪射击声等。

上一条: 下一条:

读音g·e(ˊ),为e韵目,属e—ie—üe韵部。古伯切,入,陌韵。
❶格子。
❷格式;规格;标准。
❸限制。
❹姓。
❺推究。如:格物。
❻打;格斗。
❻人格;品格;人的品质。
❼至;到。

上一条: 下一条:

读音l·uo(ˋ),为uo韵目,属e—o—uo韵部。历各切,入,铎韵。
❶通“落”,村落。《史记》:“置伯格长以牧司奸盗贼。”徐广曰:“古村落字,亦作格。”

上一条: 下一条:

硬物挤在皮肉上。例同上。

☚ 榰浇着   赌鳖气 ☛

格gě

❶树木的长枝条。例:长~条可编笼。
❍ 树枝长~~的垂~下来。
❷(支撑器物的)架子。例:蒸馍甑箅上用的支~。
❍ 撑~笡。
❸陷阱。 例:给人设~圈套,骗~人。
❍ 把人栽~陷阱里了。
❹收丝、线器。例:把你一套赶快收~了。
❺度;量。例:用手掂~一下看有多重。
❍ 量~一下长短。
❻至;来。例:来~去~,礼尚往来。
❍ 为这件事,他跑~来跑~去地忙乎了一阵子。
《汉语大字典》:“格,(支撑器物的)架子;陷阱。”《方言》五:“络谓之格。”《广韵》:“格,度也,量也。”《尔雅》:“格,至也。”又“格,来也。”

格ge1

(代)这个:~舅子丨~杂种,你好多羊儿𢩼不上山哟,要拿到我门口来摆! (川文82·3·10)
另见ge2,ge3

〔ge〕 giex:这碗柜有两~。ad leb ghob giesnend mex oub giex.
格外 〔ge wai〕 giex web。
格子 〔ge·zi〕 ghob giex:窗~。ghob giex khud bloud.

ㄍㄜˊ;ㄍㄜgé; gē4586抽屉。吴语。浙江温岭〖〗。资格。湘语。湖南。刘瑞其《寻人启事》:「要送师父去疗养;庐山避暑是胜地,模范才有~去享。」茎。西南官话。云南。李崧英《云南滇中道的谜语》:「红根绿~,有子有叶。」指禽畜的体形(多就品种而言)。闽语。福建厦门〖〗。河田鸡是小~鸡‖大~种的猪。附在名词后,相当于「家」。江淮官话。江苏东台〖〗。花~舍。窟、屋(坏人聚集做坏事的场所)。粤语。广东广州〖〗。烟~(秘密吸毒的地方)。香港。络丝架子。古方言。汉扬雄《方言》第五:「兖豫河济之间…络谓之~。」晋郭璞注:「所以转籆络车也。」闹意见;打闹。中原官话。江苏徐州〖〗。弟兄俩整天~。河南商丘〖〗。两个孩子又~开了。瞄准。吴语。上海松江。暗自估计。吴语。上海松江:~苗头。割。西南官话。湖北武汉〖〗。愁。客话。江西南部。张岭坡《赣南的客家民歌》:「因你娇娇~起病,餐餐食饭用茶淘。」装作;摆出。闽语。福建厦门〖〗。~空~气装成很有派头的样子‖~利眼耍趣儿‖~大𣑫摆架子。因下垫硬物而感不适。冀鲁官话。山东。《金瓶梅词话》第七二回:「~的人疼,又不得尽美。」碰,撞。中原官话。河南。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上第八章:「兵器~着兵器,发出铿锵之声。」至。古方言。汉扬雄《方言》第一:「假、𢓜…至也。…邠唐冀兖之间曰假,或曰𢓜。」晋郭璞注:「𢓜,古~字。」《书・尧典》:「光被四表,~于上下。」汉孔安国《传》:「~,至也。」《书・西伯戡黎》:「~人元龟。」汉孔安国《传》:「至人以人事观殷大龟。」唐孔颖达《疏》:「~训为至。至人,谓至道之人,有所识解者也。」匡正。古方言。汉扬雄《方言》第三:「~,正也。」清钱绎笺疏:「《论语・为政》:『有耻且~。』」《孟子・离娄下》:「惟大人为能~君心之非。」智能低劣。中原官话。甘肃甘谷。李恭《陇右方言发微》:「渭水流域形况人智能低劣,思路不开曰『~』,盖本于《礼记》。《礼记・学记篇》:『发然后禁,则扞~而不胜。』」个。吴语。上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一回:「格~人朝仔倪痴形怪状个做倽介?」江苏丹阳〖〗。两~铜板买一块烧饼一根油煤桧。江苏南部。浙江。◇ 《官场现形记》:「勿売张格~火炮倒拿魏老吓醒。」啤酒二十四瓶为一格。吴语。上海:振扬烟酒店四月到六月上旬,共分配到一七七~啤酒。一升的四分之一。赣语。江西高安老屋周家〖〗。当然。闽语。广东海康〖〗。~识。则。吴语。上海崇明。1929年《崇明县志》:「则曰~。」这。江淮官话。江苏南通〖〗。吴语。安徽芜湖。民国重修本《芜湖县志》:「这曰~,那曰故。」上海〖〗。陆文夫《特别法庭》:「爷叔,对~种人讲理呒啥用场。」江苏苏州。《官场现形记》第九回:「这机器退勿脱,~是外国人格事体,关俚啥事。」评弹《顾鼎臣・花厅评理》:「虽然勿算短寿,不过实梗大年纪,死勒~把尖刀里头,死是死得作孽格。」老上海《海上新繁华梦》:「顶诧异玉夫~两天人才勿见,勿晓得跑子啰里去哉。」◇ 《九尾龟》第三回:「~两日,倪阿姨本来勿出来格呀!」浙江杭州〖〗。~样东西‖~是啥西‖~座山,原来的名字叫海涌。江苏南部。浙江。《越剧戏考》:「侬~穷鬼,穷末介穷,能末介能。」明许自昌《水浒记・后诱》:「~里是哉。」江苏启东吕四〖〗。土话。湖南临武〖〗。这个。西南官话。四川成都〖〗。~舅子。李伯炎《归来》:「~杂种,你好多羊儿𢩼不上山哟,要拿到我门口来摆!」那。吴语。江苏苏州。评弹《西厢记》:「~辰光格小姐,都是深居简出,勿容易见到陌生男人。」故。吴语。浙江象山。清乾隆二四年《象山县志》:「故,今人音如箇,又转音格。承上启下之辞。」江苏南部。浙江。◇ 章炳麟《新方言・释词》:「《庄子・齐物论》:『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故,与此同义。今江南运河以东至浙江,谓此为故,音如格。」的。吴语。上海。姜滇《清水弯,淡水弯》:「拼命想~,偏偏得勿到,勿想要~,送上门来哉。」上海嘉定。1930年《嘉定县续志》:「~,指定助词,一作箇,犹言的也。」江苏苏州〖〗。《九尾龟》第十五回:「二少,耐㬟晓得格当中~道理。」《负曝闲谈》第十六回:「俚亦勿是钱大人~朋友,俚是金大少~朋友呀。」评弹《文武香球・一马双驮》:「难道伲~喉咙也听不出了?」储福金《橙云》:「真不如银海年轻,能拉能说,蛮有本事~。」江苏丹阳〖〗。弗卖~‖我~‖酒~价钱。江苏江阴。《江苏儿歌》:「躲学精,买肉买半斤,精~肥~自家吃。」浙江。《越剧戏考・碧玉簪》:「叫声媳妇我~肉,心肝肉哟宝贝肉。」客话。江西瑞金〖〗、上犹社溪〖〗。粤语。广东广州〖〗。计正啱~按说对的呀。了。江淮官话。江苏东台〖〗。他挨人家打~顿‖吃~两碗。30作构词前缀,用在名词前作发声词。西南官话。云南昭通。姜亮夫《昭通方言疏证・释词》:「今人有所唱,阵数必先发声。言溘、盍、盖声义相转…今昭人曰音变如~,言疤曰~疤,曰蚤曰~蚤。」

〈隐〉旧时洪门及今港、澳、台黑社会指房屋。

格ɡé

❶划分成的方形空栏或框子
 △ 书橱有3层~|竖~。
❷标准;格式
 △ 合~|破~。
❸品质;特性
 △ ~调|品~|性~。
❹打
 △ ~斗(dòu)|~杀勿论(把恶人当场打死,不以杀人论罪)。
❺姓。

❶隔成的框子:方~。
❷一定的标准或式样:~言︱~律︱~调︱~局︱~式︱风~︱合~︱够~︱及~︱严~︱出~︱破~︱升~︱降(jiang)~︱价~︱资~︱规~︱体~︱降~以求︱别具一~︱不拘一~。
❸品质;风度:~调︱人~︱品~︱性~。
❹阻碍;限制:沮(ju)~︱~~不入。
❺研究;推求:~物︱~致︱~物致知。
❻打:~斗(dou)︱~杀︱~杀无论。
○~外(特别;更加)︱扞(han)~(互相抵触)。


格上声gě

格gē


格gé

❶ 格子,方形的空框:方格│写在格里。
❷ 法式,样式:品格│格律│别具一格。
❸ 品质,风度:人格│风格│格调。
❹ 某些语言的语法范畴,例如英语代词的主格、宾格、所有格等。
❺ 探究:格物致知。
❻ 打斗:格斗。
❼ 姓。
另见169页gē。

打击,搏杀。《逸周书·武称解》:“追戎无恪,究究不格,力倦气竭,乃易克,武之追也”。注:“格,斗也”。

☚ 击搏   习斗 ☛

语法范畴的一种, 原指用词形变化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美国菲尔墨的格语法扩大了格的范围,认为没有格形态变化的语言中也存在着“格”的概念,可以通过前置词、 后置词等方式表示, 因此有必要区分各种语言中表现不同的格形式与所有语言中普遍存在的格关系。在中国, 1922年章士钊在 《中等国文典》一书中首先运用了 “格” 范畴。 如指出 “凡句主格与宾辞所必备者也。”1972年汤廷池在《国语格变语法试论》一书中, 用 “格” 的语法理论全面系统地对汉语语法作了详细描写。

格ge

另见ge。格登 格格


格ge

另见ge。格调 格斗 格局 格律 格式 格外 格物 格言格致 格子 摆格 表格 才格 出格 顶格 定格 方格 风格 够格 规格 国格 合格 及格 价格 降格 品格 破格 人格 升格失格 体格 性格 严格 资格 格格不入 格杀勿论 格调清新 格物致知1 别具一格 不拘一格 独创一格 可比价格 聊备一格 双重人格 格林威治时间2

格(一)gé (二)gē

【辨形】 左是木,一捺变点。10画。形声。
【辨义】 格(一)gé
❶ 规格,标准:格局|格律|格式|格套|格外|格言|格正|摆格|出格|定格|够格|合格|及格|价格|降格|离格儿|破格|润格|赏格|升格|体格|严格|正格|资格|降格以求|不拘一格|聊备一格。
❷ 品质,风度:格调|标格|风格|国格|品格|人格|文格|性格|别具一格。
❸ 格子: 表格|方格|空格|影格儿|窗格子|爬格子|米字格。
❹ 阻碍,限制:格格不入|格于成例|扞(hàn)格|阻格|形格势禁。
❺ 推究:格物|格致|格物穷理|格物致知。
❻ 打:格斗|格杀|格杀勿论。
❼某些语言中名词的语法范畴:变格|第一格。
❽ 量词:五格的书架。
❾姓。
〔格楞〕〈方〉短暂的停顿。
〔格路〕〈方〉特别。
〔格里历〕公历,是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哥里十三世修改的,所以叫格里历。
〔格林威治时间〕以本初子午线所在时区为标准的时间。也叫世界时。
〔地格〕指下巴颏儿,下颌。也称地阁。
〔尔格〕物理学上指功的单位。
〔炮(páo)格〕古代的一种酷刑。
〔眼格〕〈方〉眼界。
(二)gē 〔格格〕拟声词,也作“咯咯”。
❶笑声。
❷ 机关枪的射击声。
❸ 某些鸟的叫声。
【辨析】二音主要区别是:
一、词性不同:格(一)gé作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量词,并作名词性、动词性语素构成成语;(二)gē 作拟声词。
二、适用范畴不同:格(一)gé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状态、数量,并表示动作行为和用于姓氏;(二)gē用于拟声。
三、使用频度不同: 格(一)gé 多义项,常用字音,使用频度高;(二)gē单义项,只用于拟声词“格格”。

格gé

❶体式;体裁:黛玉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四五·1044)
❷种类:贾环近日读书稍进,其脾味亦不好务正,也与宝玉一样,故每常也好看些诗词,专好奇诡仙鬼一~。(七五·1862)
❸感动:余犹桎梏而悬附兮,灵~余以嗟来耶。(七八·1962)幸得咱们有福,生在当今之世,大舜之正裔,圣虞之功德仁孝,赫赫~天,同天地日月亿兆不朽。(六三·1508)


格gé

表格,这里特指尸格:前署县诣验,仵作将骨破一寸三分及腰眼一伤,漏报填~,详府审转。(九九·1278)

格gé

某些语言中名词等的语法范畴。1915年《袖珍英汉辞林》:“Accusative,(文)对格,的位,名物字变之第四格(目的格),止词,受事之位。”1922年陈承泽《国文法草创》三:“代字本为名字之一种,外国文所以独立为一类而研究之者,以其有‘格’case之变化,又有关系代字等。”

❶至也。《儀禮·士冠禮》: “始加元服,兄弟具來,孝友時格,永乃保之。”鄭玄注: “格,至也。” 《禮記·月令》: “暴風來格。”鄭玄注:“格,至也。” 《尚書大傳》: “更曰:覺兮較兮,吾大命格兮。”鄭玄注: “格,至也。” (《通德堂經解》)《尚書大傳》: “覺兮較兮,吾大命格兮。”鄭玄注:“格,至也。” (《鄭氏佚書》)
❷來也。《禮記·中庸》: “《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鄭玄注:“格,來也。”陸德明《經典釋文》: “格,古百反。” 《禮記·大學》: “致知而後格物。” 鄭玄注: “格,來也。” 陸德明《經典釋文》: “格,古百反。”《論語·爲政》:“有恥且格。”鄭玄注: “格,來也。” (《玉函山房輯佚書》) 《論語·爲政》: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鄭玄注:“格,來也。” (《通德堂經解》) 《論語·爲政》: “有恥且格。” 鄭玄注:“格,來也。” (《鄭氏佚書》)
❸本也。《禮記·緇衣》: “子曰: 夫民,教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民有格心。” 鄭玄注: “格,本也。”陸德明 《經典釋文》: “格,古伯反。”
❹舊法也。《禮記·緇衣》: “子曰: 言有物而行有格也。”鄭玄注: “格,舊法也。”
❺登也。《尚書古文·吕刑》: “庶有格命。” 鄭玄注: “格,登也。” (《通德堂經解》) 《尚書·吕刑》: “庶有格命。” 鄭玄注: “格,登也。” (《鄭氏佚書》)

古代名物 > 穀蔬類 > 蔬部 > 辛香 > 茖 > 格
格  gé

同“茖”。


古代名物 > 刑罰類 > 刑具部 > 碓灼烙烹 > 格2
2  luò

烙人刑具。火燒銅板,令卧其上。輒墮火而死。《吕氏春秋·過理》:“糟丘,酒池,肉圃,爲格。”高誘注:“格,以銅爲之,布火其下,以人置上,人爛堕火而死。”


古代名物 > 刑罰類 > 刑具部 > 剉鋸鑽鑿 > 格1
1  gé

古代刑具。榨緊犯人之牀架,以施箠打。猶後世之匣牀。《淮南子·覽冥訓》:“身枕格而死。”高誘注:“格,搒牀也。”


古代名物 > 占相類 > 栻占部 > 格局 > 格
格  gé

奇門遁甲術中一種表示阻碍不通的局象,指天盤上六庚轉臨地盤上用事之年月日時的天干等上。又可分成歲格、月格、日格、時格、大格、奇格、刑格、上格、伏干格、飛干格、伏宫格、飛宫格等。明·池本理《奇門五總龜》:”丙爲勃兮庚爲格,格則不通勃亂逆。天丙加地庚爲勃,天庚加地庚爲格。’……庚加年月日時干爲格。‘假爾爲客不宜争,統兵領衆避此時,唯用固守不宜行,百事遇之凶莫測。’”參見本類“歲格”等。

格gé

清代天地会谓房屋。语见萧一山《近代秘密社会史料》卷六。

格gé

〖动词〗
一、纠正(1)。《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上可以纠正君王的过失,下可以开导百姓的思想。
二、至,来。亦引申为归服,归顺(2)。《酷吏列传序》: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道德来引导人民,用礼教来统一人民,人民就会知道羞耻而且归服。《象祠记》: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 ——想来象死,大约是在[舜]舞干羽,[有苗]已经归顺之后吧! 《象祠记》:不格奸。——不会到做坏事这个地步。


格gé

〖名词〗
风格(2)。《徐文长传》: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虽然诗的体裁风格时常有卑下的地方,但是构思匠心独具。《徐文长传》:不以议论伤格。——不因为议论而损伤风格。

格gé

❶ 树木的长枝条。庾信《小园赋》:“草树混淆,枝~相交。”
❷ 木栅栏。杜甫《潼关吏》:“连云列战~,飞鸟不能逾。”
❸ 方框,格子。《梦溪笔谈·技艺》:“每韵为一帖,木~贮之。”
❹ 准的,箭靶。《淮南子·兵略》:“夫射,仪度不得,则~的不中。”(的dì:箭靶的中心。)
❺ 格式,标准。龚自珍《己亥杂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降人才。”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
❻ 品格,风格。贾岛《送贺兰上人》:“无师禅自解,有~句堪夸。”
❼ 限制。《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形~势禁,则自为百年耳。”
❽ 抵御,抵挡。晁错《言兵事疏》:“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也。”
❾ 击,斗。《新唐书·文德秀传》:“有盗系狱,会虎为暴,盗请~虎自赎,许之。”
❿ 推究,研究。《礼记·大学》:“致知在~物。”
⓫ 纠正,匡正。《孟子·离娄上》:“惟大人为能~君心之非。”
⓬ 至,来。《仪礼·士冠礼》:“孝友时~,永乃保之。”《尚书·汤誓》:“~,尔众庶。”

❶语法范畴之一。指凭借一定的语法形式 (词法形式)所表示的名词、代词、形容词等与其他词的关系。格的数目各语言之间差别很大。如现代英语的名词一般认为只有所有格(属格)和原格(“非所有格”“非属格”)两个格了,英语的代词有主格、所有格、宾格3个格。而苏联境内的阿瓦尔语的名词有20多个格; 现代俄语也有主格、属格、与格、宾格、工具格、前置格等6个格。例如英语代词I (我)、we (我们)是主格,me、us是宾格,my、our是所有格。多数学者认为汉语中没有格的语法范畴,特别是现代汉语中,如岑麒祥 《语法理论基本知识》说:“汉语的名词没有格的变化。……我们至少可以说,古代汉语代名词的格在很早的时候就被破坏得很厉害。至于现代汉语的代名词在形态上已经完全没有格的分别了。”也有学者把汉语的名词和人称代词都区分为属格和非属格。如张静《语言简论》说: “汉语的名词 (包括代名词)也有两个格,一是原格: 一是所有格。与俄语、英语不同的是他们用词缀 (词尾)的形式来表示 ‘格’的意思,汉语是用虚词 ‘的’ 来表示”。例如“太阳出来了” 中的 “太阳”、“我参加劳动” 中的 “我”是原格,“太阳的光芒” 中的 “太阳”、“我的身体”中的“我”是所有格。
❷语义关系的一种类型。指语言单位所表示的客观对象之间的关系,多指名词性成分所表示的对象同动词(谓词)性成分所表示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已被汉语学者提出和论述到的这类格,有施事格、受事格、与事格、工具格、材料格、来源格、目的格、所有格等20来种。这些格由于没有特定的形式标志,尤其是没有词形变化,所以一般认为只处于语义层面,而不可能从语法上加以概括; 它们与作为语法范畴的格有着不同的性质,前者应当是各种语言共同具有的,后者则只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某些语言之中。早期汉语语法学家依照印欧系语法,也把汉语中施事等语义(关系)范畴看作语法范畴,提出了主格、目的格等术语,因此在汉语语法学的不同文献里,同一个“~格”的术语往往反映出不同的认识,大致是:早期的 “格”,提出者看作语法范畴; 后期的 “格”,提出者看作语义范畴。但是从深层看,它们中的一部分彼此是大致相通的,所指对象基本一致。参见“语法范畴”。

☚ 反复相   格素 ☛

*

B8F1
(一)ge❶用线条或实物划分成的空栏和框子:方~纸/花~布/架子上有五个~。
❷法式,标准:~式/~律/合~/规~。
❸品质,风度,特点:品~/风~/别具一~。
❹阻碍,限制:~~不入/~于成例。
❺推究:~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❻打,斗:~斗/~杀。
❼语法术语。指在一些语言中,通过一定的语法形式表示名词、代词等在语言结构中与其他词种种关系的语法范畴。如俄语的名词、代词、形容词都有六个格。
(二)ge[格格]gege〈文〉象声词。也作“咯咯”。形容笑声、鸟叫声或机关枪的射击声。

要求2

要求2

规定的要求或条件:程(程式) 格(规格) 裁 体制 科范 规范
规格制式:规制
同等的规格、情景:齐规
要求的规格、性能等:口径(~一致)
对事物的要求或欲望:需要
生活上的基本要求:衣食住行
人进食的要求:食欲
妻子的要求:阃命
所提出的要求:请求
(所提出的具体愿望或条件:要求)

另见:提出 愿望 条件 达到

☚ 心愿   平素的愿望 ☛

推究

推究

格 原(~其理)
推究道理:究理
 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
推究祸患产生的原因:推原祸始 推原祸本
推究其本心:原心(略迹~)
当面推究:面究
考察推究:察究
猜想推究:测究
讽诵推究:讽绎
熟诵推究:
慎重推究:慎测
仔细推究:谛绎
 详细推究:详味
从根本上推究:推原
深入推究:宣究 深劾
彻底推究:根磨
 彻底推究本源:极本穷源
(探索和检查原因、道理等:推究)

☚ 探究事理   查考 ☛

来(~访;~人;过~;到~;走~;朅来;飞~) 至 格
到这里来:前来
自己来:自来
 亲自来:亲来
一个人来:独来(~独往)
初次来:初来(~乍到) 新来
再次来:重来
有事才来:无事不登三宝殿
高兴而来:乘兴而来
从各处奔赴而来:云趋鹜赴
闻风而来:趋风
仰慕其名声而来:慕名而来
特地前来:特来
没有事先约定而到来:不期而至
乘其不备而来:掩赴
不怀好意而来:来者不善 善者不来
群集而来:麋至
 如鱼鸟成群而至:鳞集毛萃 鳞萃羽集
从四面八方纷纷前来:杂沓而至
不断到来,来得很多:纷至沓来 杂沓纷至
 成群结队,纷至沓来:麇至沓来
来得迅速:电至
 来者之快:随踵
 来得非常迅速:闻风而至
 来得迅速猛烈:集如风雨
来得晚:来迟
 行走从容,来得晚:姗姗来迟

另见:回来 到达 ︱去

☚ 来   接连着来 ☛

格斗

格斗

格(格击;斗格) 搏(搏击)
用武器格斗:搏杀
 拼命搏杀:拼杀
 格斗拼杀:格杀
奋力格斗:奋斗
 残杀格斗:贼斗
步兵打战时短距离接触,用上了枪刺的枪支格斗:拼刺(拼刺刀)
用武器进行白刃战:兵刃相接
敌我双方近距离用枪刺、枪把等进行的格斗:肉搏战
凶狠尖锐的格斗:殴斗
格斗致死:斗杀
(紧张激烈地搏斗:格斗)

☚ 搏斗   冲突 ☛

村庄

村庄

村(村子;村落;村井;村坊;村社;村部;村坞;村圜;村墟;村聚;村疃;乡村;樗村) 庄(庄子;乡庄;农庄;田庄;王家~)屯(屯子;屯落) 厍 堡 疃 里(里落;虚里) 墟(墟井;墟里;墟曲;墟落;民墟) 格 聚(聚落;乡聚;市聚;邑聚) 陬井闾 虚邑 耕廛 农事 乡落 丘落 曲落 闾落 邑落 樗社
居邑,村落:
乡村,村庄:村居
寨子,村庄:寨(大~)
村庄用名:堡(柳~) 湾(毛家~)营(大~)
村庄的美称:香社 金墟福地
许许多多的村庄:千村万户 千村万落 万落千村
整个村子:满村 连村 全村
村庄里:村上 村头 村内 村际
村口:村头 村门
(乡民聚居之处:村庄)

另见:乡村 农民 聚居地

☚ 村庄   各种村庄 ☛

打死

打死

敲杀
打死(多指用枪):击毙
击杀:格(格杀;格斩) 搏杀 椎杀
将犯人打死:决杀
打死打伤:毙伤
殴打死:殴死
用棒打死:棒杀 棒死 棰杀
 鞭笞死:榜杀 敲榜
用鞭打死:鞭杀 鞭毙
用枪打死:枪杀 枪毙
把人装在囊中打死:囊扑
拷打死:掠杀 笞杀
狠狠地击杀:痛杀

☚ 弄死   杀死 ☛

击打

击打

敲(敲打;敲击;~拍;敲铿) 击(击拍;击考;击剥;击戛;扑击;考击;斫击;掊击) 扑 拍(拍打;抚拍;~岸) 打(打击;捶打;摔打;磕打) 拊 挝 揕 搭 捶(捶击;捶敲) 搥 揍 扣 擂(擂击;发~) 搕 揳 掊摽 杓 槌(槌击) 椓 款 叩 伐 砸 筛 锤 隔(拮隔) 棱棱 戛(戛击) 格 殴 摮(~杀) 批挞 棰顿
敲门:打门 叩门 款门 款关 款叩 扣户 扣门 扣扉 挝阖 警门 敲门打户
拍打水面:击水(举翼~)
从旁敲打:
打破,擂破:溃破
打破或打碎:
 砸开门:破门
 摔砸家具:跌家打事
打断:击断
打中目标:打中 命中 击中 洞中
 一下就击中目标:一发破的
随意击打:纵击
轻轻敲打:攴 戛击 轻击
用力打:夯(抡棍乱~) 重打
 用力向下打:扣(~球)
 重重地往下一打:蹾(使力一~)
激烈扑击:鏖扑

另见:撞击 碰撞

☚ 击打   用工具打 ☛

靶子

靶子

靶(~台:~场;靶牌;枪靶;胸~;头~;活~) 垛(棚垛:射垛) 侯 鹄(鹄的;鹄子;射鹄;正鹄) 臬 堋(堋的;射堋) 帖(破~) 彀 格 准(准的;准鹄;准头;准执) 仪的 躲子 射棚 耦象 质的 招质 椹质 标的 标鹄
箭靶:箭垛 马蹄 埻的 射亲
土筑的箭靶:射垛
布制的箭靶:布侯
铁制的箭靶:铁帘
远距离的箭靶:长垜
彩绘的靶:画的
挂着的靶:悬侯
可移动的靶:活靶(活靶子)
靶上的环形圈:环(靶环;中~)
靶中心:的(的鹄;格的) 鹄(鹄的) 埻 正(正鹄) 槷 靶心
红色的靶心:贴晕
靶的红点:红心
箭靶的黑心:乌珠
靶中心的周围部分:
靶的上下幅:
靶两旁上下伸出的部分:

☚ 军品   战具 ☛

标准

标准

准(准的;准限;准格;准绳;准直;程准;衡准) 典 格(格尺;降~;高~) 尺(尺度;尺寸;尺码) 的(的彀) 绳 模(模度) 矱 彟(彟矩) 科程 程度 母儿谱儿 度数 臬极 一概 品式 品度
标准、礼法或制度:规矩方圆
规格,标准:式(~子;形~;体~)
规矩,标准:绳矩
准绳,标准:资箴
法度标准:仪准 准矱
有一定水平,够一定标准:像模像样 象模象样 人模人样 有模有样
没有标准:无准
漫无标准:汗漫
达到标准:达标
达到某种标准:像样
达到规定的标准:及格(考试~)
十分标准、规范:圭端臬正
达不到标准:不达标
超过标准:超标
在思想、学术、道德等方面,以一最有权威的东西作唯一标准:定于一尊
(衡量事物的准则:标准)

另见:根据 符合 订出 衡量

☚ 标准   各种标准 ☛

施酷刑的刑具

施酷刑的刑具

格(为~) 铁刷 刀锯 老虎凳
杀人刑具:砧斧 砧鈇
古代斩人的刑具:鈇(鈇质;鈇锧;锧鈇) 锧斧
绞杀用具:绞架 绞索
斩首或腰斩的刑具:砧(砧斧;砧鈇;砧锧)
古代腰斩和鲸刑的刑具:锧笮
古代腰斩人用的砧板:
夹指具:拶(桚指;桚子;拶夹;夹桚) 枥(枥撕) 押指 夹棍 銡子
古代鲸刑刑具:
去髌的刑具:
烹人具:鼎(鼎镬)

☚ 枷锁镣铐等刑具   交通工具 ☛

各种程度的枝条

各种程度的枝条

柔软的枝条:柔柯 柔条
柔嫩的枝条:柔枝嫩条
幼嫩的枝条:嫩枝
美丽多姿的枝条:倡条
细的枝条:细条 弱枝
纤细的枝条:丝条 纤条 轻条
繁盛的枝条:荣条 丰条 繁条
盛发的枝条:丰节
从生的枝条:攒柯
长枝条:格(枝格) 长条
细长的枝条:苗条
大枝条:鸿条
粗大的枝条:硕条 丰条
灵异的枝条:逸条
无数的枝条:千枝万条 千枝万缕

☚ 枝条   柳条 ☛

衡量

衡量

衡 量(品量;等量;校量;较量;称量) 诠 均 程(程量;程较;程效) 论 铨(铨量;~度众寡)絜 等 揣 秤 酌 角 律 概侔 格 权(权量) 绳(绳尺;绳量) 计度 约度 章度 准度
衡量自己:自隐 自度
 自己衡量:自程 自问
衡量他人:律人
挑选衡量:选度
计算衡量:计程
观察衡量:览揆
体察衡量:体量
鉴别衡量:裁量
 品鉴衡量:铨衡
评论衡量:诠度 诠量
 评议衡量:议度 评铨
 评判衡量:评衡 评量
用公正的标准来衡量、评价人才或作品:玉尺量才 玉尺量材 材衡玉尺
用公正的标准来衡量、评价作品:衡文玉尺
对应承担的职责和自己的才能进行衡量和估计:揣分揆能 揣分量才 量力揣分量能度分
考察名称,探究实际,以衡量名实是否相符:考名责实
经常衡量:日程
全面衡量:兼权(~尚计)
详细衡量:详度
极精细地计较衡量:铢铢较量
极细致地衡量﹑推究:铢称
(比较:斟酌:衡量)

另见:比较 对照 评定 考虑 斟酌

☚ 衡量   衡量的方面 ☛

栅栏

栅栏

栅(栅柆;铁~;柴栅;栅剌子) 校 栈 格 柴篱 柴楂 门阑 藩篱
门前栅栏:
木条的栅栏:木栅
官署前拦行人的木栅栏:陛枑
用竹子、芦苇等围成的栅栏:栅子
关牲口或野兽的圈栏:牢(牢笼;补~;虎~)
养牲畜的栏圈:阑(阑圈;阑牢)
猪圈:
牛栏:牛牢 牛囤
关野兽的圈栏:槛 栊
圈禁野兽的栅栏:圈栏 鹿栅
依山谷作遮捕禽兽的拦圈:
养马的栅栏:马栈
用于遮拦阻隔的栅栏:
防守用的栅栏:砦(~栅;~堡) 城寨 城柴
防卫用的栅栏:寨(山~;营~;起~;小~)
护花草的栏:花栏 药栏
(用铁条、木条等做成的类似篱笆而较坚固的东西:栅栏)

☚ 篱笆   障碍物 ☛

格调1

格调1

格(调格) 体调 品骨 品致
品格,格调:品韵
格调和性质:调质
高雅的格调:雅格 雅调
 高尚或高雅的情致、格调:高致
 高超的格调:高格 峻格妙格
超脱世俗的格调:逸调
格调之中:调下
格调清新:芙蓉出水 芙蕖出水 初荷出水 莲华出水
(人的风格或品格:格调)

☚ 格调1   情调 ☛

个体物量

个体物量

用于家、店、房、门、窗、墙、阶、梯等的量:家(三~人;几~商店) 房(两~媳妇) 爿(一~店) 进(一~房) 座(一~楼) 幢 栋 所间 格 扇(一~花窗) 樘 槽(两~隔扇) 道(一~门) 堵(一~墙) 磴 级 层
用于家具、灯盏、什物、药物等的量:张(一~桌子) 堂(一~家具) 把(一~椅) 只(一~桶;一~箱子) 袋(一~烟) 炷(一~香) 顶(一~帽;一~帐) 盏(一~明灯) 支(一~烛;四十~光)
用于食物、药物的量:帖(一~而愈) 贴(一~膏药) 丸(每服一~) 味(缺一~药) 剂(一~即效) 服(煮三~) 料 餐(一日三~)
用于布、衣、被、线的量:匹(一~布) 幅(三~青布) 件(几~衣服)袭 领(一~大衣) 身(一~新衣) 绞(一~纱) 桄(一~线) 轴(两~丝线) 床(一~棉被)
用于容器的量:杯(一~酒) 盅 碗 碟(一~菜) 盆 桶(一~油) 壶(一~醋) 锅(一~汤) 罐(一~蜂蜜) 缸(一~水) 坛(一~子酒) 池(一~水) 听(一~饼干)筐(一~鱼) 篓(一~废纸) 篮箩 蔸(一~菜) 箱(一~书) 盆 匣(一~首饰) 笼(一~包子;一~猪肝) 瓢(一~水) 勺(一~米)
用于器具、器物、机器、车船等的量:把(一~刀) 具(一~棺材;座钟一~) 架(一~机器) 杆(一~旗)盘(一~磨;一~机器) 台(一~车床) 只(一~船) 部(一~车)辆(一~车) 艘(一~船)
用以计算车、马、轿、梯的量:
用于武器、弹药等的量:杆(一~枪) 枝(一~枪) 挺(一~机枪) 门(一~炮) 尊(一~炮) 张(一~弓)发(一~子弹) 颗 粒
用于纸、书、画、诗、歌、文件、影片、印刷物等的量:纸(一~空文) 张(一~纸) 本(一~书) 篇 章段 页 面 阙 首(赋诗一~) 曲(高歌一~) 支 部 函 册 份(发文一~) 套(一~书) 幅帙 帧(一~画) 轴(一~古画)票(投一~) 道(一~命令) 角(一~文书) 通(手书两~) 笔(一~好字)
用于手、指的或与它计的量:指(断其一~;长约一~) 掌(打一巴~) 把(拉它一~) 拃(两~一尺) 掐(一小~草) 捧(一~枣) 围(一~粗) 抱(一~大) 搂(一~粗)
用于气体、液体的量:股(一~香气) 朵(一~白云) 泡(一~尿) 滴(一~水) 汪(两~泪) 摊(一~水)泓(一~秋水) 点(雨~)
用于其他物品的量:封(一~信) 只(两~手) 口(一~井;反咬一~) 张(一~嘴) 眼(一~井) 条(一~心) 台(一~戏) 尊(一~佛)座(一~佛) 具(一~尸体) 道(三~防线) 卷(一~纸) 个(几~) 干(若~) 层(激浪千~)垓

☚ 事情、行动量   某种形状物的量 ☛

制度

制度

制(度制;税~;公~;改~;民主集中~) 格 法(法式;法则)科(科制) 仪注 规模
法则,制度:轨(轨制)
铨选职官的一种制度:杂色
铨选授官的一种制度:集注
考选文武官吏的制度:科举 举选 调举 科甲
礼仪制度:礼制 仪制
古时的礼制:古礼 旧仪
汉族正统的皇家礼仪制度:汉官威仪
通常的礼制:常礼 彝仪
等级制度:九品中正 中正九品
可以作为规范来遵守的礼乐制度:夔龙礼乐
钱币的制度:钱法
用白银做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银本位
用黄金做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金本位
纸币的发行制度:钞法 钞引法
古代政府所行的酒类专卖制度:酒榷
固定的制度:彝准
经久不变的制度:不毁之制
通行的制度:达制
旧的制度:旧制 旧贯
旧制、旧例:掌故
旧日的行事制度:故事
好的制度:长制
经久不变的制度:不毁之制
有害的制度:弊制
制度统一:齐轨
(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制度)

☚ 制度   规章制度 ☛

格gé

古伯切,入陌。
❶树木的长枝。司马相如《上林赋》:“夭𫋳枝~,偃蹇杪颠。”
❷栅栏,格子。高启《从军行》:“扬旌三道出,列~五营通。”
❸法式;标准。《礼记·缁衣》:“言有物,而行有~。”
❹尺度;风格。鲍照《芜城赋》:“~高五岳,袤广三坟。”
❺限制,阻止。《史记·孙子吴起传》:“批亢捣虚,形~势禁。”
❻击打,格斗。《逸周书·武偁》:“追戎无恪,穷寇不~。”
❼纠正,矫正。《梦溪笔谈·故事》:“亲职事,~吏奸。”
❽推究,研究。《礼记·大学》:“致知在~物,~物而后知至。”
❾至,到。苏轼《贺时宰启》:“欢声~于九天,乖气消于万汇。”

中国古代法律形式之一。格是由汉代的“科”发展而来,北魏末年始以格代科,作为与律并行的辅助性法规。东魏孝静帝兴和三年(公元541年),制定《麟趾格》,使格上升为独立的刑事法典。北齐文宣帝天保元年(公元550年),删改旧格,修定“麟趾新格”,仍名《麟趾格》。隋唐以律、令、格、式并行,但唐代格已转变为行政法规之一,是各级政府官吏应遵守的办事规则。《新原书·刑法志》:“格者,百官有司之所常行之事也”。有《武德格》、《贞观格》、《永微格》、《垂拱格》、《开元格》等,分为“散颁者(散行格)”与“留司格(本行格)”两种,前者公开颁行于天下,后者则留存于各级官府。元代有《至无新格》、《至正条格》,皆为法典,与唐格迥异。明清不再立格。


中国封建社会法规形式之一。源于汉代的科。北朝东魏始以格代科。据载,东魏孝静帝兴和三年(公元541年),由高欢与群臣集议于麟趾殿,制定东魏法典,称为《麟趾格》。其后逐步发展为一种行政法规,成为官员的办事规则。北齐取代东魏后,文宣帝天保元年(公元550年)又重新刊定,称《北齐麟趾格》。隋代律、令、格、式并行。唐朝因袭隋制。《新唐书·刑法志》:“唐之刊书有四,曰律、令、格、式……格者,百官有司之所常行之事也。”唐代有《武德格》、《贞观格》、《永徽格》、《垂拱格》、《开元格》等,均为政府官吏必须遵守的法规。在形式上,有散颁格和留司格两种,前者是散颁于天下的公开的格,后者是留于官司而不普遍颁行的格。宋代以后的格不再是行政法规,宋格是对官民奖惩的各项标准。元格则是法典,如元初的《至元新格》即是元律。明清两代,有关规定均定于会典中,不另设格。

中国封建社会法律形式之一种。源于汉代的科。北魏时以格代科。东魏曾制定《麟趾格》。北齐代东魏后,又重新刊定,沿用不废。后演变为一种行政法规,成为官吏的办事规则。隋代律、令、格、式并行,唐代因之,有《武德格》、《贞观格》、《永徽格》、《垂拱格》、《开元格》等,为政府各机关官吏应行遵守的法规。从实施上划分,又有散颁格(即散行格)和留司格(即本行格)两种。前者是散颁天下的公开的格,后者是留于官司而不普遍颁行的格。唐代以后的格,已不再是行政法规。宋格是对官民奖惩的各项标准。元格是法典,如《至元新格》。明、清时期没有单行的格作为一种法律形式行用。

❶阻格不通、格拒。《灵枢·脉度》: “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曰格。”《素问·气交变大论》: “阴厥且格。”
❷吐逆证。《伤寒论·平脉法》: “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
❸《内经》十二脉之一。人迎脉较气口脉成倍增大。《诊家正眼》: “曰格者,人迎倍大也。”

古代考试用语。指有关法式、准则。宋曾巩《本朝政要策·铨选》:“建隆初,定考判之制,著循资之格。”

❶阻格不通,格拒。《灵枢·脉度》: “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曰格。”
❷吐逆证。《伤寒论》: “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

025 格

几个封建王朝的法典或行政法规。格为一种法典始于北魏末,承袭于魏晋的“科”,是法律形式的一大变化。《唐六典》卷六注:“后魏以格代科,于麟趾殿删定,名为《麟趾格》。”至唐变为行政法规,规定官吏办事的规则。《新唐书·刑法志》:“格者,百官有司之所常行之事也。”唐有《武德格》、《贞观格》、《永徽格》、《垂拱格》、《开元格》等。从实行范围分有颁行天下的散颁格(散行格)和留在本司而不普遍颁行的留司格(本行格)。至宋,格发展为关于吏民等级及论等行赏的规定,而行政法规以令行之。元代格为法典,《至元新格》即元律。明、清行政法规定于会典中,不另定格。

☚ 令   式 ☛

格ge

一种有广泛应用的代数结构.若偏序集〈L,≤〉的任意两个元a,b都有最大下界和最小上界,则〈L,≤〉称为格.
将a,b的最小上界记作a∨b,最大下界记作a∧b,则∨,∧都是L的二元代数运算.于是,格〈L,≤〉诱导代数结构〈L,∨,∧〉.容易证明,∨,∧都适合交换律、结合律、幂等律及吸收律.
反过来,若代数结构〈L,∨,∧〉的二元运算适合交换律、结合律、幂等律、吸收律、则L上可定义偏序关系≤,使得〈L,≤〉,是一个格:x≤y当且仅当x=x∧y,当且仅当y=x∨y.
这样,由偏序集定义的格与由代数结构定义的格是一致的概念.
设S为非空集,则幂集合P(S),〈P (S),⊆〉是一个格,相应地〈P (S),∪,∩〉是格.偏序集〈N,1〉是格.任二元a,b的最大下界是a,b的最大公因子(a,b),而最小上界是a,b的最小公倍[a,b]=ab/(a,b).全序集是格.
若格〈L,∨,∧〉适合分配律,即任意a,b,c,有a∨ (b∧c) = (a∨b) ∧ (a∨c),a∧ (b∨c)=(a∧b) ∨ (a∧b),则〈L,∨,∧〉称为分配格.例如,〈P (S),∪,∩〉是分配格.
若格〈L,∨,∧〉中,存在a,对任意x∈L,x≤a,则称a是L的全上界.同样可定义全下界.若L有全上(下)界,则必唯一.例如,〈P (S),∪,∩〉既有全下界Φ,又有全上界S.而〈N,|〉只有全下界,就是数1,而没有全上界.格〈R,≤〉既无全下界又无全上界.而格〈N∪{0},|〉既有全下界(就是数1)又有全上界(就是数0).
既有全上界(记作1)又有全下界(记作0)的格称为有界格,记作〈L,∨,∧,0,1〉.有界格〈L,∨,∧,0,1〉中,a∈L,若有b∈L,a∨b=1,a∧b=0,则b称为a的一个补元.若有界格中,每个元均有补元,则称为有补格.例如,S有限集,〈P(S),∪,∩,Φ,S〉是有补格.
有界分配格中,若元a有补元,则a的补元必唯一.记作ā.于是,求补可看成一元代数运算.

☚ 命题代数   布尔代数 ☛

刑具名。律令条款。《吕氏春秋·过理》: “为格。”高诱注: “格,以铜为之,布火其下,以人置上,人烂坠火而死。”律令之条款。《新唐书·刑法志》: “刑书有四,律、令、格、式。……格者,百官有司之所常行之事也。”

☚ 割脚筋   各路推官专掌推鞫刑狱 ☛

中国古代的法律形式之一。其名称源于汉代的科。北魏始以格代科。东魏孝静帝兴和三年(541年),高欢与群臣在麟趾殿共同议定,名为《麟趾格》。北齐代东魏后,因魏格,又重新刊定《北齐麟趾格》,并撰《权格》,与律令并行。隋代立法,确定律、令、格、式为四种最基本的法律形式。唐代因之,先后制定《五十三条格》、《武德格》、《贞观格》、《永徽格》、《垂拱格》、《开元格》等。唐代的格,是由皇帝颁布的,针对具体违法、违令行为进行刑事或行政处罚的制敕,经有关部门整理、修改、加工,去掉重复及抵牾的内容,按尚书省二十四曹分目,分门别类,汇编而成的法规。其作用是“禁违止邪”。在某种程度上,格具有刑事特别法或行政特别法的作用,是律的附属法,然其效力很高,往往大于律本身。欧阳修在其《新唐书·刑法志》中称:“格者,百官有司之所以常行之事也。”这些按部门分类的条格,可分为两类,留于本司行用,不公开颁布的,称为“留司格”;颁发于天下,由诸州县共同行用的,称为“散颁格”。宋代格的性质有所变化。据《宋史·刑法志》说: “设于此以待彼,谓之格”; “命官之赏等十有七,吏、庶人之赏等,七十有七,又有倍、全、分、厘之级凡五等,有等级高下者,皆为格。”格成为规范吏民等级高下,并依等级行赏方面的规定。元代所编纂的《至元新格》,即为元律。明清两代有关行政性的法规皆编入 《会典》 之中,不另定格。

☚ 科   式 ☛

中国古典美学术语。原指合乎伦理道德观念的品格、风度、仪态。同于人格,是人物美的标准。中晚唐以后被引进艺术美领域,常用以指作品的品种、体裁及创作上的格式、规范等。


语法范畴的一种。由一定的语法形式表示出的名词、代词与句子中其他词的关系。如英语“My sister’s pen”(我妹妹的钢笔),sister’s是属格,pen是非属格。

格gé

❶格子。如:方格纸,横格纸。
❷规格,格式。如:品格,格律。
❸阻碍,限制。如:格于成例。
❹推究。如:格物致知。
❺打。如:格斗,格杀。
❻某些语言中名词(有的包括代词、形容词)的语法范畴,用词尾变化来表示它和别的词之间的语法关系。
❼姓。

格ɡé

❶阻格不通、格拒。《灵枢·脉度》:“阳气太盛, 则阴气弗能荣也, 故曰格。”《素问·气交大变论》: “阴厥且格”。
❷吐逆证。《伤寒论》: “寸口脉浮而大, 浮为虚,大为实, 在尺为关, 在寸为格, 关则不得小便, 格则吐逆。”

格ɡē

 (形容笑声、机关枪的射击声等) rattle;gurgle:把门摇得 ~ ~ 地响;rattle at the door;~ ~ 地笑 chuckle;gurgle;laugh loudly;
机枪 ~ ~ 地响个不停。 The machine gun rattled away.
另见 see also ɡé。
◆格格大笑 scream with laughter;
格格声 rattle


格ɡé

Ⅰ ❶ (方格) check;squares formed by crossed lines;grid;lattice:方 ~ 纸 squared paper;graph paper
❷ (格子) division (horizontal or otherwise):(药水用法说明)每服一小 ~。 Dose:one measure each time. 这书架有五 ~。 This bookcase has five shelves.
❸ (规格;格式) standard;shape;form;pattern;style:品 ~ one's character and morals;
资 ~ qualification;
别具一 ~ have a style of its own;original in style or design
❹ (某些语言中名词、代词、形容词的词法范畴) case:主 ~ the nominative case;
宾 ~ the objective case;
所有 ~ the possessive case
❺ (姓氏) a surname:~ 班 Ge Ban Ⅱ  ❶ [书] (阻碍;限制) resist;hinder;obstruct;impede:~ 于规定 be barred by regulations
❷ [书] (推究) study carefully;probe into:~ 物 study the phenomena of nature
❸ (打) fight
另见 see also ɡē。
◆格点 grid point;lattice point;
格调 (literary or artistic) style;[书] one's style of work as well as one's moral quality;
格斗 grapple;wrestle;fistfight;melee;strife;
格格不入 be misfits;be like a round peg in a square hole;be like square pegs in round holes;be ill-adapted to ...;be out of tune with sb.;cannot fit into ...;cannot fit one another;cannot get along with one another;feel oneself in a false position;feel out of one's element;incongruous;
格更 teacher (西藏语);格架 screenwork;grillage;grillwork;
格局 pattern;setup;structure;style;manner;arrangement;
格拉夫方法 {数} Graeffe's method;
格里历 the Gregorian calendar;
格林尼治 Greenwich;
格陵兰 Greenland;
格鲁吉亚 Georgia;
格律 rules and forms of classical poetic composition (with respect to tonal pattern,rhyme scheme,etc.);{地质} regime;
格论 lattice theory;
格杀勿[不]论 kill with lawful authority;kill anybody who puts up resistance;kill those who resist,with lawful authority;capture and summarily excecute;
格筛 diagrid;grating;grate;grizzly;bar grizzly;
格栅 grille;grillage;grilling;grizzly screen;
格栅式储蓄器 grid-type accumulator;
格式 form;layout;pattern;format;mode;style;
格条 lattice bar;riffle;lace bar;
格图 trellis diagram;
格外 especially; all the more; extraordinarily; exceptionally;
格网 {图} grid;
格纹 check;
格物致知 study the phenomena of nature in order to acquire knowledge;Extension of knowledge lies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ings.;pursue to the very source of knowledge;researches of natural science;study the nature of things;
格言 maxim;motto;aphorism;an established maxim;
格阳 refusing yang;
格阴 refusing yin;
格子 cell;lattice;check;chequer;treillage;grating;grid

style;standard


case


pane

格gé

❶dysphagia
❷vomiting

格gé

不入|物穷理|物致知

❷ 扞不入|扞不通|降相从|降以求|形势禁

❹ 别具一|不拘一|独具一|聊备一

甲骨文;金文;篆gé

[甲骨文和早期金文“格”不從“木”各(借爲格字。走過來,至,意符)+木(意符)→格(《説文》:“格,木長皃。從木,各聲。”格,來、至。加木後作爲木質方框〈格子窗〉。由於格子方正,引申爲品質端正〈人格、風格〉。又引申爲規模〈規格〉,糾正〈格非〉。格致即現今所説的“科學”,并與英語science科學概念對等。science源於拉丁語scio知道。science有“漸漸得知”的概念。)]
《詩經·大雅·抑》:“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神明去來,難以猜度。)
[春秋] 曾參《大學·孔經》:“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後知至。”(要豐富自己的各種知識,就要窮究事物的道理,窮究事物的道理,知識就豐富了。)
[西漢] 司馬遷《史記·殷本紀》:“〈紂王〉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紂王材力超過别人,空手能與猛獸格鬥。)
[清] 龔自珍《己亥雜詩》:“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

(10画)
❶gē
❷gé

【提示】木,中间是竖,不是竖钩; 位于字左时,末笔的捺改点。

*格gē

10画 木部 【格格】拟声词: 她~地笑了起来|牙齿咬得~响|机关枪~地响。
 另见gé(124页)。


*格gé

10画 木部 
(1) 划分出来的横栏或方形的框子: ~子|横~|方~|窗~|花~布。
(2) 品质;风度: ~调|风~|品~|人~。
(3) 法式;标准: 规~|合~|破~录取。
(4) 〈书〉 阻碍;限制: ~于成例。
(5) 〈书〉 推究: ~物。
(6) 打: ~斗|~杀。
(7) 某些语言中词的语法范畴,用词尾变化来表示它和别的词之间的语法关系。例如俄语的名词、代词、形容词都有六个格。
(8) 姓。
 另见gē(124页)。

格()


格伯作晉姬簋,殷周金文集成3952,西周中期
(格)白(伯)乍(作)晉姬(寶)𣪕(簋)。

格伯簋,殷周金文集成4263,西周中期
格谷杜木桑。

格伯簋,殷周金文集成4264,西周中期
格白(伯)(履)。

六年格氏令戈,殷周金文集成11327,戰國
格氏命(令)(韓)臾。

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西漢
過格(客)止。
按: 通“客”。

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152,西漢
所捕格闘而殺傷之。

增訂漢印文字徵
格金私印。

石門頌,東漢
或解高格,下就平易,行者欣然焉。

王基斷碑,三國魏
□民忠正,足以格非。

竇泰墓誌,北齊
理識明悟,風格峻遠。

張伏敬墓誌,隋
於穆英宰,勲格穹天。德合忠孝,道蘊機權。

崔泰之墓誌,唐
標格千仞,立於風塵之表。

王僧墓誌,唐
析薪能負,基搆克承,性格泉石,志澹雲霞。
《説文》: “格,木長皃。从木各聲。”
本義爲樹木的長枝條。

☚ 杕   枯 ☛

格gé

甲骨文作“各”。从止(趾、脚)向下,从凵(坎),象脚进入穴中。就是来到义。西周以后从木旁,从各,“各”亦声。象来到树林中。最初假借为国名、地名,有“格伯”。古书中用“格”当“到”讲。《说文》说是形声字。树木的长枝条形。引申有阻碍,隔阂义。后常重叠用。如:格格不入。又引申为击,打。如:格斗(dòu)|格杀。再引申为推究。如:格物。中古引申为划分成的空栏和框子。如:方格儿布|格子纸|架子上有四个格儿。再引申为规格,标准。如:格言|合格。组词如:规格|格外(特别地。如:格外小心)。引申指人的品质。如:人格。组词如:品格。

格★常◎常


ɡé形声,从木,各声,本义为树木的长枝条,引申为方形的框子、一定的结构或标准等。

〈动〉(1)用同“隔”。阻隔;阻挡。
《醒》一: 打时节,晁大舍虽也不敢还手,也便不像往时遇杖则受,或使手~,或竟奔避。又六八: 他怕我使了他的家当,~住你不叫见我。
(2) 见〖硌(ɡè)〗。
另见ɡē(“格地地”)。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4: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