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吴医汇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吴医汇讲 《吴医汇讲》是我国最早具有医学刊物性质的医论著作。清唐大烈编辑。在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至嘉庆六年(1801)这十年间,陆续出版,共出版11卷,后经汇辑成书。由江浙地区40余位医家供稿,故题名为《吴医汇讲》。现存主要版本有: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刊本,嘉庆元年 (1796)刊本,嘉庆十九年甲戌(1814)孙庆耆复刊本,宣统二年(1910)扫叶山房石印本,1982年江苏人民出版社排印本,1983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丁光迪点校本。 唐大烈 (?—1801),清代医学家,字立三,号笠山,一号林嶝。江苏苏州人。长庠生,曾任典狱官,为乾隆、嘉庆年间苏州名医。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又勤于著述。朱克柔序中称其“学富思深,医林重之”。因当时江南文化发达,特别是苏州地区,名医荟萃,学术气氛很浓,唐氏有心于此,搜集诸名家同人之文,仿效康熙年间过绎之《吴中医案》一书,汇成此书,作为“扩充学问之一道也”。 本书共11卷,近10万余字。共收集了江浙地区40余位医家的近百篇文章,是一部很好的医论杂著。唐氏编辑宗旨强调所辑文章须“属医门佳话,发前人所未发,可以益人学问者”,而对于人云亦云者,旧籍已繁,兹不复赘。对于有创见的医著,不拘内、外、妇、儿各科,不分门类,不限卷数,并“不以年齿次先后,亦不以先后寓轩轾”,均可辑入。对于不同的学术见解,认为“若存此而去彼,窃恐印定人眼目,非所以云讲也,苟能各通一理,不妨两说并采,惟在阅者之取舍”,这种编辑思想,尤为可取。在编写体例方面,另一特点是,对每一作者,“各于条论之前,分列姓字、下注讳号、爵里;如先世所遗旧稿,交注生年卒岁,及令嗣某付梓,略仿小传之意也”。故其中简要地介绍了当时许多名医的史实。 本书内容丰富,包罗较广。其中大多数为学术理论方面的文章,有对经典著作的注解阐发,有学术理论的争鸣探讨,有临床治验的记录专著,有药物方剂的解释考证,并包括专题讨论、验方交流、医学常识、考据、随笔、歌诀等多种形式。其中如叶天士的《温证论治》,薛生白的 《日讲杂记》、唐大烈的 《读书十则》和 《摄生杂话》、薛公望的《伤寒辨证歌》、王绳林的《考正古方权量说》、翁寿承《五志伤胜解》、汪缵功《虚劳论》、周省吾《阴阳常度论》,以及孙庆增《石芝医话》等,均有卓识,堪称佳作,对医学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均有参考价值。 本书反映了当时江南一带的医学实践活动,并促进了当地的医术经验的交流,活跃了学术争鸣的气氛,并保留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文献,如叶天士《温证论治》是学习研究温病学说的重要参考资料。本书 “集腋成裘,堪补艺林之阙”,陈修园评论其为“以独开生面,不袭老生常谈为高”。本书问世后,流传较广,刊本颇多,迄今仍不失为一部对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均有实用价值的参考书籍。 吴医汇讲医论。清唐大烈撰辑。十一卷。大烈字笠三,又字烈三。乾嘉间苏州名医。笠三学识渊博,经验宏富,勤于著述。因其学富思深,颇为医林所重。时江南文化发达,苏州名医荟萃,学术气氛浓厚,唐氏醉心于学术交流,致力于文献资料的整理,以之为 “扩学问之一道”,裒集吴中名医论医治学之得,辑成是编,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期刊。凡例所云:“凡高论赐光,随到随镌,不分门类,不限基数,不以年齿次先后,亦不以先后寓轩轾,以冀日增月益,可成大观,”“凡属医门佳话,发前人所未发,可以益人学问者,不拘内、外、女、幼各科,无不辑入”,于乾隆五十七年至嘉庆六年间 (1792—1801) 陆续梓行十一卷,是为明征。本书内容丰富,包罗广泛。有经典著作的注疏阐发,有学术理论的争鸣探讨,有记载临床经验的医案医话,有药物方剂的解释考证。共辑入四十余位医家,近百篇文章。其中,叶天士之《温证论治》、薛生白之《日讲杂记》、唐笠山之《读书十则》、薛公望之《伤寒辩证歌》、王绳林之《考正古方权量说》、翁寿承之 《五志伤胜解》、汪缵功之《虚劳论》、周省吾之《阴阳常变论》,均具卓识,洵为医苑名著。诸家论述,于中医理论阐扬及临床实践,均有一定的影响。书中各于条论之前,分列姓氏,下注讳号爵里。如先世所遗旧稿,并注生年卒岁,及令嗣某付梓,简要的介绍了当时许多名医的概况,亦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有嘉庆十九年 (1814) 唐氏孙庆耆复刊本,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一九八三年校点排印本。 吴医汇讲书名。11卷。清·唐大烈辑。刊于1792~1801年间。是我国早期具有医学刊物性质的著作。每年1卷。共发表了江浙地区四十多位医家的文章100篇左右。内容不分门类,不限卷数,不拘体裁。有医学理论,专题讨论,验方交流,考据、笔记、书评等。其中主要著作有叶桂的《温症论治》、薛生白的《日讲杂记》、顾雨田的《书方宜人共识论》等,对当时医药交流起了一定作用。 吴医汇讲书名。清·唐大烈辑,刊于1792~1801年。是我国早期医学刊物性文献的汇辑。11卷。内容包括浙江地区40余位医师约100篇文章,有医学论文、专题讨论、临床经验、考据、书评等。 吴医汇讲中国最早具有中医学刊物性质的著作。清唐大烈编辑。刊于1792—1801年间。每年1卷。共出版11卷,后经汇辑成书。本书由江浙地区40余位医家供稿,故名为《吴医汇讲》。内容不分门类,不拘体裁。“凡属医门佳话,发前人所未发,可以益人学问者”,皆可辑入。其中主要著作有叶桂的《温症论治》、薜生白的《日讲杂记》。 吴医汇讲wúyīhuìjiǎng医书。11 卷。清·唐大烈辑。刊于1792 ~1801 年。是我国早期具有医学刊物性质的著作, 后经汇辑成书。共发表江浙地区40 余位医家的文章约100篇。有医学理论、专题讨论、验方交流、考据、笔记、书评等, 对当时医药经验交流起了一定作用。 吴医汇讲 《吴医汇讲》《吴医汇讲》系我国最早具有医学刊物性质的著作。清·唐大烈编辑,在清乾隆56年至嘉庆6年(1792至1801年),11年中,共出版11卷,后经汇辑成书。由江浙地区40余位医家供稿,故题名为《吴医汇讲》。本书编辑宗旨强调作者撰文须“发前人所未发”,不作“人云亦云”之说。正如陈修园评论它是“以独开生面,不袭老生常谈为高”。对于有创见的医著,则不拘科别、不分门类、不限卷数,并“不以年齿次先后,亦不以先后寓轩轾”,凡是佳作均可辑入。对不同学术见解,只要“能通一理,两说并采”则均可采用,这种编辑思想无疑是进步的。发表的大多为学术理论方面的文章,此外还有专题讨论、验方交流、医学常识、考据、随笔等多种形式,内容相当丰富。《吴医汇讲》反映了当时江南一带的医药情况,并促进了当地医术经验的交流和医家争鸣的风气。如书中所讨论的温热病、烂喉丹痧、天花、麻疹都是当时颇为流行的传染病。同时它保存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文献,如叶天士的《温证论治》,成为以后温病学说的重要文献。此外还有不少有一定参考价值的临床经验及医话等论述。此书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刊本流传甚广,以后在清代又刊行了四、五次,近代亦予以石印。1982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 古今医案按 柳选四家医案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