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根蛆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根蛆root maggots

为害农作物地下部分的双翅目、花蝇科害虫的统称。中国常见有4种:种蝇Delia platura (Meigen),又名灰地种蝇; 葱蝇Delia antiqua (Meigen),又名葱地种蝇,萝卜蝇De-lia floralis (Fallen),又名萝卜地种蝇;小萝卜蝇De-lia pilipyga (Villeneure)。均为小蝇,外形相似,按鉴别特征与生物学特性,可分两类:
种蝇和葱蝇 种蝇为世界分布,葱蝇遍及亚洲、欧洲、北非和北美,中国北部至中部较多。种蝇成虫体长4~6毫米,雄略小于雌;雄虫体色暗黄至暗褐,二复眼几乎相接(葱蝇中显然分离),触角黑色;胸部背面有3条黑纵纹,前翅基背鬃长度不及盾间沟后的背中鬃之半,后足胫节内下方有一列(几占胫节全长)稠密、大致等长、末端向下弯的短毛(葱蝇有一列仅占胫节1/3~1/2长度的稀疏而末端不下弯的短毛);腹部背面中央有一条黑纵纹,各腹节间均有一黑色横纹。雌虫灰或黄色,两复眼间距离约为头宽的1/3;前翅基背鬃同雄虫;后足胫节无上述特征,中足胫节的外上方有一根刚毛(葱蝇有2根);腹部背中央纵纹不明显。卵长约1毫米,长椭圆形而稍弯,弯内有纵沟陷,乳白色,表面有网纹。幼虫蛆形,末龄长7~8毫米,乳白色而略淡黄色;尾节(从背面看)有7对肉质突起,第七对很小,第一、二对的地位等高几乎在同一水平上,第五、六对等长(葱蝇的第一对突起显然在第二对的上内侧,第六对比第七对稍长大)。围蛹长约4~5毫米,椭圆形,红褐至黄褐色,腹末7对突起可辨(见图)。
种蝇多食性,大田作物中以玉米、薯类、棉、麻受害较重;在菜区主要为害瓜类、豆类、菠菜、葱蒜类。葱蝇寡食性,主要为害洋葱、大蒜、亦害葱、韭。二者均有腐食性,为害植物时均有明显的钻蛀习性。在受害不重或未引起腐烂时,被害部表皮(除蛀入孔外)常完好。为害危险期多为种苗阶段,或钻食种子影响发芽,或蛀入幼苗顺茎上钻造成死苗,苗死后转株。葱蝇不仅为害洋葱幼苗,后期也可钻食葱头。植株受蛀害后易招致真菌及细菌侵入,引起白菜软腐病流行。在苏联,有种蝇幼虫钻入飞蝗卵囊取食蝗卵的记载。
种蝇在中国年生2~5代。北方以蛹在土中越冬,南方(如武汉)冬季各虫态均有,暖日尚可见成虫活动。在英国有少数蛹冬季滞育的报导。葱蝇在中国年生2~3代;挪威北部年生一代。均以蛹在土中滞育越冬,而且在多代区各世代均有部分蛹进入滞育,如加拿大安大略沙土地葱蝇第一代滞育蛹占3%,二代占71%,三代为100%;在有机质土则各为20%,68%和100%。挪威南部葱蝇二代区的第一代蛹,当年羽化52~88%,其余滞育。各代滞育蛹的积累是形成春季世代虫量较大的主要原因之一。种蝇完成一个世代在25℃以上时需19天,春季平均气温在17℃左右时需42天,秋季平均气温12~13℃时则需51.6天,产卵前期初夏时为30~40天,晚秋40~60天。35℃时有70%卵不能孵化,幼虫与蛹全部死亡。所以夏季种蝇很少为害。葱蝇发育的起点温度为4.38℃,卵期有效积温为50日度。幼虫期287日度,蛹期306日度。产卵前期103日度。
种蝇和葱蝇产卵都需要在土表潮湿的地方,正在发芽的种子和附着在种子表面的非病原细菌均能吸引产卵,经过灭菌处理的种子播种后不能吸引它们去产卵。葱蒜类腐败时释放出含硫化合物,特别是其中的正-二硫代二丙基化合物对葱蝇有强烈的引诱作用,而对种蝇只吸引其雌虫。从化学结构分析,具有硫代丙基功能团并带有3~5个碳的碳氢化合物,均有强烈的引诱作用,别的腐烂有机物(非真菌性腐烂),如粪肥、饼肥、腐烂植物等均能吸引成虫产卵。种蝇和葱蝇成虫均白昼活动,10~14时活动最盛;早晚或阴雨天活动减弱。成虫的产卵期和寿命均受补充营养的明显影响,幼虫大都在表土下活动,或在幼茎内钻蛀。这一特性由幼虫的背光性和好湿性所决定。幼虫可腐食,甚至完全依靠腐烂有机质生活,当有活细菌或某些死细胞或这些细胞的透析物存在时,幼虫发育更快。田间多施有机肥,会增加种群密度。但若有机肥含有足够的水分,幼虫即可赖以生存,未必侵害作物。在土壤干燥致有机肥失水时,幼虫常被迫离去另找多水食物和栖境,集中为害作物的地下部分。所以常在“蹲苗”期或灌溉不及时时,蛆害较重。种蝇1龄幼虫能找到埋在15厘米沙土下的食物,3龄幼虫缺食时活动量更大。大都在土中较幼虫取食部位略深处化蛹; 葱蝇也可在葱头或蒜瓣间化蛹。
采用农业措施可以控制种蝇与葱蝇的危害。如早春早整地,使成虫盛发时地表有干土,可减少成虫产卵; 施用腐熟有机肥并不使暴露在土表,可减少在有机肥上产卵; 严格选种,勿使烂种和烂蒜瓣下地,可减少产卵和幼虫的侵害; 种蒜时剥皮,开始烂种蒜时灌水以缩短烂蒜期,可减少因有挥发性硫化物吸引幼虫为害的机会; 已发现为害时,用大水漫灌、隔日再灌一次,可使钻在组织内的幼虫窒息,这种方法在黄瓜苗期和大蒜烂种期使用效果良好。抗葱蝇的洋葱品种选育已有进展,虽都只有部分抗虫性,但作为综合治理的组成部分则极有前途; 化学防治可采用颗粒杀虫剂根施或产卵期地面喷药。
萝卜蝇和小萝卜蝇 萝卜蝇分布于苏联、日本、欧洲、北美,及中国的华北北部、东北,西北及内蒙古也有分布。小萝卜蝇的分布局限于黑龙江克山以北,日本北海道及西欧也有记载。萝卜蝇成虫体长6.5~7.3毫米(小萝卜蝇约长5.5毫米)。灰黄至黄褐色; 胸部背面有3条暗纵带,雄虫二复眼间最狭部分为中单眼宽度的2倍或更大(小萝卜蝇小于2倍); 前翅基背鬃与盾间沟后的背中鬃大致等长; 雄虫后足腿节处下方全着生有一列稀疏的长毛,小萝卜蝇仅近末端有显著长毛。雌虫腹部背面无斑纹,小萝卜蝇虽亦无明显斑纹,但从后看可隐现各节中央有暗纵条,致成不连续纵带,纵带两侧还有不规则暗色花纹。卵长椭圆形,长约1.3毫米,乳白色。幼虫蛆形,乳白色; 腹部末端从背面看有6对肉质突起,第五对显然较大,且分成很深的两岔 (小萝卜蝇第六对稍大,并分成很浅的两岔)。围蛹椭圆形,红褐色,长约7毫米,腹末第六对突起仍可辨(见图)。



(a)



(b)



(c)



(d)


四种根蛆末龄幼虫腹部末端
(a) 萝卜蝇; (b) 小萝卜蝇; (c) 葱蝇; (d) 种蝇
1~7示各肉质突起的所在位置和形状
(仿管致和等)


寡食性,只为害十字花科植物,而以白菜和萝卜受害最重。不腐食。为害方式与种蝇,葱蝇不同,萝卜蝇幼虫先为害与根交接处的叶柄基部,以后向下钻食菜根(或萝卜)的表皮及木质部成纵横隧道,或钻入菜心,致植株萎蔫。小萝卜蝇幼虫大都由叶柄基部向菜心部钻入,又向根部啃食,故根、茎相接处受害最重。二者常在秋菜上混合发生致成大害,加上蛆害与软腐病有直接关系,危害更大。二者以萝卜蝇为主害。小萝卜蝇较少。
萝卜蝇为专性滞育害虫,年生1代,滞育蛹在土中度过10个月左右。成虫羽化时总在夏后气温下降时节。降温较早的北部比南部发生早。如在哈尔滨羽化期为8月上旬至8月中、下旬(盛期)乃至9月中旬。在锦州则为8月下旬至9月上(盛期)下旬。羽化要求一定的土壤含水量,经干旱后遇雨,大批羽化出土。正常情况下,羽化前期雄虫多,后期雌虫多,二者数量大致相等时即为羽化盛期。成虫多在日出前后和日落前活动,不在烈日下活动。产卵前期10~12.6天。卵数粒至10粒成堆产于植株周围土缝里或在叶柄基部,少数在叶腋或叶心里。卵期在辽宁兴城为4~7天,黑龙江齐齐哈尔为5~15(平均9.6)天。孵化要求高湿度,故雨后一二天常大批孵化。初孵幼虫在4~16小时内侵入寄主。先害叶柄基部和钻入茎中。3龄期随着气温下降而向根部食害。在齐齐哈尔幼虫期32~48(平均40)天,9月30日始蛹,10月下旬化蛹毕。化蛹部位一般在受害植株附近1平方米内土中。多数位于耕作层底部。小萝卜蝇年生3代。以蛹在土中越冬。有的钻在萝卜里越冬。5月间羽化。卵多产于叶柄基部,很少在土面上。在齐齐哈尔卵期约5天,幼虫期20~30天。第三代发生于9~10月,恰好与萝卜蝇共同为害。
萝卜蝇食性单纯,羽化和产卵也较集中,有利于药剂防治。用糖、醋、水按1:2:2.5混合,加入少量敌百虫可诱杀成虫。当诱到成虫雌雄量大致相等时,即为羽化盛期。从此后推10天为产卵盛期。在这两个盛期各喷1次触杀剂(如多种有机磷)即可控制危害;发现幼虫为害时可用乐果或敌敌畏稀释液灌根,也可控制危害。早播或叶大遮荫品种(如“京白菜”)适于成虫产卵,迟播和生长慢的品种(如“菊花白”)着卵少,受害轻。根皮硬的“小根菜”不利于幼虫为害。

根蛆root maggots

为害农作物地下部分的双翅目、花蝇科幼虫的统称。主要有种蝇(灰地种蝇)、葱蝇(葱地种蝇)、萝卜蝇(萝卜地种蝇)和小萝卜蝇(小萝卜地种蝇)。成虫均为小型蝇类。种蝇为多食性,为害玉米、薯类、棉、麻、瓜类、菠菜、葱、蒜;其余3种为寡食性,葱蝇为害洋葱、大蒜、葱、韭菜,萝卜蝇和小萝卜蝇只为害十字花科蔬菜,尤以白菜和萝卜受害重。有人将豆根蛇潜蝇(潜蝇科)等一类为害农作物地下部分的幼虫也泛称根蛆。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2:4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