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栗钙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栗钙土castanozem,chestnut soil

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和草原植被条件下形成的均腐殖质、钙积土壤。栗钙土名称(栗色过渡型土壤)始见于俄国土壤学家B.B.道库恰耶夫1886年的土壤分类系统,中国从30年代的土壤分类制到1988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类制一直采用本名称。《中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1978)和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类(1938)列入钙层土土纲。《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1991中列入均腐殖土土纲半干润均腐殖土亚纲。它相当于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半干润软土,联合国世界土壤图图例(1988)中的栗钙土(Castanozems)集合土类。
世界的栗钙土面积约有1000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中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西班牙和土耳其。在中国自东北向西南呈弧带状延伸,包括了呼伦贝尔高原西部,锡林郭勒高原大部、乌兰察布高原南部和鄂尔多斯高原东部、大兴安岭东南端的低山山地和东南麓丘陵、平原,并分布于阴山、贺兰山、祁连山、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等山地的垂直带谱与山间盆地中。在中国栗钙土东邻黑钙土带,西接棕钙土带,南与黑垆土相连,北部与蒙古、俄罗斯栗钙土相接。
形成条件 栗钙土形成于不同的地形条件。既有平原、丘陵、山间盆地,也有低山和剥蚀高平原,但以高原为主。成土母质十分复杂,有不同母岩的残积物、堆积物、也有黄土、风成沙、洪积物及冲积物等,这些都给栗钙土的形态特征和理化性质以深刻的影响。
栗钙土形成于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条件下,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温热而短促,冬季漫长而严寒。年平均温度-2~6℃,≥10℃的年积温1700~3000℃。年降水量变化于250~400mm之间,年际变幅较大,其中70%以上集中在6~8月。植被为温带典型草原,它主要由多年生真旱生和广旱生低温草本植物构成,也有旱生小半灌木植物。构成这类草原的植物有60种左右,主要是禾本科植物,其次是菊科、豆科、蔷薇科、藜科等。草丛高度30厘米左右,总盖度50%左右。不同类型草原建群种植物有大针茅、克氏针茅、羊草等,它没有草甸草原那样的华丽和茂密,也不像荒漠草原那样的稀疏和低矮(见彩图50)。
形成过程 栗钙土形成土过程的特点是中等强度的腐殖质积累过程、钙积过程与元素生物循环过程。植物残体是腐殖质积累的主要来源。典型草原植物群落地上部分数量变化于1.25~3.26吨/公顷之间。平均1.89吨/公顷。地下部分(0~100厘米)可达8.09吨/公顷,其中70%集中在0~30厘米土层。栗钙土微生物的生物量(0~70厘米)最高可达到9.85吨/公顷。
受降水和蒸发量的制约栗钙土淋溶过程较弱,土壤中易溶性盐类都从剖面中淋失,游离碳酸盐类一般淋溶到表土30厘米以下,形成明显的钙积层。草原植被下土壤中每年进行的有机质分解和合成过程制约着氮与灰分元素的循环过程和土壤的养分特征。栗钙土草原每年氮素积累量可达235千克/公顷,其中地下部分为214千克/公顷。灰分元素总量可达5427.9千克/公顷,其中磷积累量1.9千克/公顷,钾33.9千克/公顷。
基本性状 栗钙土剖面由栗色腐殖质层、紧实的灰白色钙积层和黄色母质组成,层次间逐步过渡。腐殖质层呈栗色至淡栗色,厚度一般30~40厘米,腐殖质含量一般20~30克/千克,不低于40克/千克,贮量50~120吨/公顷。腐殖质组成中胡敏酸与富啡酸之比为0.6~1.0,碳氮比为9~12。钙积层厚度20~40厘米,灰白色,较紧实,CaCO3含量一般在100~200克/千克之间。质地较轻,多为砂质土和粉壤土。粘土矿物以蒙脱石、水云母为主,含少量高岭石。阳离子代换量一般为10~25厘摩(+)/千克,大多为钙、镁离子饱和,有时可有少量的钠离子,土壤反应弱碱性到碱性(见彩图49)。
主要亚类 栗钙土因成土过程的差别分为四个亚类,即暗栗钙土、栗钙土、淡栗钙土和草甸栗钙土。其差异和特征如下表。

栗钙土各亚类土壤性质比较

亚 类植被类型年降水量
(mm)
地上生物量
(t/ha)
腐殖质层特征钙积层特征全氮
(g/kg)
pH
厚度
(cm)
有机质
(g/kg)
贮量
(t/ha)
出现深度
(cm)
碳酸钙
(g/kg)
暗栗钙土羊草典型草
400
左右
2.3~3.030~5025~4597~12850以下50~1502.2~2.87~8.5
栗钙土大针茅典型
草原
250~3501.9~2.330~4020~3560~9030以下80~2001.0~2.37.5~8.8
淡栗钙土克氏针茅典
型草原
200~2801.5~2.120~3515~2537.5~6025以下100~2500.6~1.08.5~9.0
草甸栗钙土草甸草原  50~8030~55  80~250 8.5~9.0

利用改良 栗钙土是典型草原植被下发育的草原土壤。由于降水都低于400毫米,且分配不均,六月间土壤极干旱,在利用上适宜发展草地畜牧业,以放牧为主,兼作割草,是中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主要问题是由于多年来超载过牧,造成大面积草地严重退化,植被稀疏,草丛低矮,土壤沙化,产草量下降。合理利用保护这一大面积草地资源,最经济有效措施是,围栏休牧,合理轮牧,以草定畜,达到畜草平衡。对一些条件较好的牧场可采用耕作措施,改善土壤不良的物理性状,改良牧草品种,发展灌溉,适当施用化肥,提高土壤养分水平。
暗栗钙土和草甸栗钙土,水肥条件较好,在没有灌溉条件下也可获得一定的收成,因其中绝大多数缺乏保护措施,盲目开垦,经营粗放,故沙化退化严重。为防止风蚀,应发展草田轮作,实行带状种植,营造防护林,增施肥料,走少种高产的道路。

栗钙土chestnut soil

温带大陆性半干旱草原植被下形成的具有栗色腐殖层和钙积层的土壤。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高原东部、鄂尔多斯高原东部、呼伦贝尔高原西部及大兴安岭东南麓的丘陵缓岗,新疆天山北麓阶地也有分布。腐殖质层厚25~45cm,有机质含量1.5%~4.5%,由东向西递减,呈栗色至淡栗色,粒状至团块结构。钙积层厚20~30 cm,碳酸钙含量5%~25%,呈斑块状、粉状和假菌丝状淀积。分布在中国西部的栗钙土还有石膏积聚,在新疆的于剖面70~90 cm处还出现可溶盐积聚。土壤pH7.0~8.5,黏土矿物以蒙脱石为主,也含伊利石。栗钙土是中国重要的牧业土壤资源,也是当地旱作农业的基地。

栗钙土

温带半干旱和干旱草原植被下形成的土壤。世界各大陆均有分布。中国主要分布在松辽平原西部、内蒙高原东部、呼伦贝尔高原西部、新疆准噶尔盆地北部和西北某些地区。土壤表层有栗色有机质层,心土层为紧实钙积层。全剖面有可溶性盐分,弱碱到碱性反应,PH7—9,自上向下逐渐增加。栗钙土地区是中国草原地带重要牧业基地和春小麦、马铃薯、燕麦等旱作农业基地。

栗钙土

栗钙土

属钙层土纲。分布区域内,气候属温带干旱、半干旱类型,年均温2~5℃,夏季短而热,冬季长而寒冷,≥10℃的活动积温为1 000~2 500℃ ,年降水量250~300毫米;植被为草原类型,由多年生旱生草本植物组成,其中主要为针茅、羽茅、赖草等禾本科草等和数量相当的旱生灌木、半灌木。成土母质主要是黄土及一些黄土状的坡积、残积和冲积物质。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崛吴山等低山丘陵地带海拔2 300~2 800米范围内。具体分布在张掖、武威、白银、兰州、临夏、甘南、金昌等地。全省共有2 229.36万亩,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3.28%。其中,暗栗钙土亚类426万亩,栗钙土亚类822.7万亩,淡栗钙土亚类725.7万亩,草甸栗钙土亚类6万亩,盐化栗钙土亚类2.6万亩。它们是在草原植被下发育起来的土壤,植物由多年生、丛生禾本科植物组成,根系密集在60~80厘米的土层内,腐殖质层一般厚度约30~40厘米, 有机质平均含量为2%~3%,(有的表层含量可达4.2%左右),石灰反应强烈,碳酸钙含量一般在10%,高的可达13%~17%,PH值为8.0~8.5。根据土壤的发育程度, 栗钙土分为暗栗钙土、栗钙土、淡栗钙土、盐化栗钙土、草甸栗钙土5个亚类。栗钙土区气候冷凉,主要种植大麦、青稞、豌豆、马铃薯等作物,小麦种面积较少,且成熟不好,产量低而不稳;生产水平不高,耕作粗放,由于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适宜发展畜牧生产。

☚ 黑钙土   黄棕壤 ☛

栗钙土

发育于温带半干旱草原植被下的土壤。又叫 “栗黄土” 。分布在内蒙古及鄂尔多斯高原东部。植被属草原类型,由旱生多年生草类组成,以丛生禾本科为主。成土母质有各种母岩的残积物、黄土及黄土状物质、河流冲积物、湖积物及风沙堆积物等。有机质矿质化的速度大于腐殖质的积累速度,土壤淋溶作用较弱,钙化过程相对强烈。腐殖质层厚仅20厘米~30厘米,有机质含量在1.5%~3.0%,全剖面呈碱性反应,表土下30厘米~50厘米处出现钙积层。

栗钙土

chestnut soil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4: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