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标准化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标准化biāo zhǔn huà

在产品质量、品种规格、零部件通用等方面规定的技术标准。1936年《科学画报》第三卷第十七期:“翼的改进已使每单位翼面的升力加倍;翼和机体的构造已经化简,增强而变轻;飞行时的安定已经成功;辐形发动机已经标准化;每马力的重量已经减半。”

标准化biāo zhǔn huàстандартизция

标准化

标准化

也称“规范化”。就语法描写来说,标准化是指语法描写方式的规范统一。如S(主语),V(动词),O(宾语),*(不能接受的),⇒(转换成)等就是语法描写符号的标准化。参见“语法规范”。

☚ 词类的有序性   规范化 ☛

标准化standardization

以制订和贯彻标准为主要内容的有组织的活动过程。标准化作为一门科学是研究这个过程的规律和方法;作为一项工作,是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促进这个过程的不断循环、螺旋式上升发展。对象涉及到经济、技术、科研和管理工作等各个领域,其水平是反映一个国家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主要作用是:为实行科学管理奠定基础;为组织现代化生产创造前提条件;合理利用资源,节约劳动消耗;合理发展产品品种;提高企业应变能力;保证产品质量,维护消费者利益,保障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使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具有共同准则,建立稳定的秩序;消除贸易障碍,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主要形式有:简化、统一化、系列化、通用化、组合化等。

标准化

1961年,ISO的标准化原理研究常设委员会(ISO/STACO)提出:“标准化是为了所有有关方面的利益,特别是为了促进最佳的全面经济并适当考虑到产品使用条件与安全要求,在所有有关方面的协作下,进行有秩序的指定活动所制定并实施各项规则的过程。”1983年,中国GB3935.1—1983提出:标准化是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1991年,ISO/IEC第2号指南(1996年中国GB/T3935.1—1996等同采用)提出标准化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标准化可以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并促进技术合作。

标准化

对产品的品种、规格、检验方法和名词术语等统一技术规定的制定、推广、普及和运用的过程。主要包括3个方面: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等物质的品种和规格;方法和程序,如作业方法、试验方法、检验规程和安全规则;图形、符号、名词和术语等概念。


标准化

对工业产品或机器零部件的类型、性能、尺寸、所用材料、工艺装备以及技术文件的符号与代号等加以统一的规定,并予以实施的一项技术措施。参见“经济”中的“标准化”。


标准化

见“工程技术基础”中的“标准化”。

标准化

对产品的质量、品种规格、零部件通用及测试手段等方面,在一定的范围内统一规定的技术标准。见“通用化”、“系列化”

标准化

标准化

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的活动过程。标准化工作,就是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不断地促进制订标准、贯彻实施标准和监督实施标准这种循环过程的进行和发展。它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标准化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甘肃省的标准化工作,面向经济主战场,对企业实行分类指导,大中型企业以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为重点,小型和乡镇企业以消灭无标生产为重点。“八五”期间全省共制订修订标准476项。到1998年底,全省工业产品标准备案数已达5461个。消灭无标生产的试点工作已全面推开,全省已有15个县区作为消灭无标准生产试点县,其中兰州市西固区等4个县 (区) 为国家级试点县。

☚ 计量测试   国际标准 ☛

标准化

对社会生产和服务活动所规定的统一的技术要求。在我国,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为了促进技术进步、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以及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于1988年12月公布,并于1989年4月起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该法规定,对以下项目制定统一标准: (1) 工业产品的品种、规格、质量、等级,或者安全、卫生要求;(2) 工业产品的设计、生产、检验、包装、储存、运输、使用的方法,或者生产、储存、运输过程中的安全、卫生要求;(3) 有关环境保护的各项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4) 建设工程的设计、施工方法和安全要求;(5) 有关工业生产、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技术术语、符号、代号和制图方法。
该法鼓励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国际标准是指由国际上有关组织对产品和服务所规定的统一的技术要求。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有关产品和服务质量方面的国际标准,即ISO9000系列标准。该法将我国国内的技术标准分为四级: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1) 国家标准,是指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标准。对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应制定国家标准。(2) 行业标准,是指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有关标准。对没有国家标准而又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可制定行业标准。(3) 地方标准,是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有关标准。对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而又需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统一的工业产品的安全和卫生要求,可制定地方标准。(4) 企业标准,是指由企业制定,并报当地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有关标准。企业生产产品,如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应当制定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
该法还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两类。保障人体健康、保障人身与财产安全的标准,以及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强制执行的标准,属于强制性标准,其他标准是推荐性标准。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工业产品的安全、卫生要求的地方标准,在本行政区域内属强制性标准。凡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禁止生产、销售和进口。对于推荐性标准,国家则鼓励企业自愿采用。企业对有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产品,可以向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授权的部门申请产品质量认证。认证合格的,由认证部门授予认证证书,准许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使用规定的认证标志。

标准化

对工业产品和零部件的质量、规格、性能、所用原材料、工艺装备、工艺方法、检验方法、包装以及技术文件中所用的符号、代号等规定的统一技术标准要求以及予以实施的全部过程。它是“三化” (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 的主要内容之一。标准化是现代工业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现代化生产都是建立在分工细密、生产技术先进和广泛协作基础上的社会化大生产,产品品种繁多、结构复杂,涉及许多部门和生产环节,在客观上要求对产品或产品的零部件在许多方面规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实行标准化,简化一些产品品种,改进产品设计,扩大零部件的互换性,有利于生产专业化和协作,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方便使用和维修,提高劳动生产率。
标准化按其适用范围分为国家标准、部颁标准和企业标准;按其基本内容可分为产品标准化、零部件标准化、工艺标准化、原材料标准化等。在所有的标准中,产品质量标准有着重要的意义。要保证和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工业企业必须制定和严格执行零部件的质量标准、工艺标准以及其它各项标准。

标准化

指对同类的产品和工程规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即对工业产品或零部件的类型、性能、规格以及所用材料、工艺设备、技术条件等加以统一规定,并予以实施的一项技术措施。标准化是对标准化对象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作出统一和简化的合理规定。1962年,国务院颁发了《工农业产品和工程建设标准技术管理办法》。为了加强标准化工作,1978年成立了国家标准总局。

标准化

标准化Standardization

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的活动。标准化具有以下特点:(1)标准化的基本目的是建立最佳秩序、提高效率,从而获得最佳社会效益。(2)标准化的对象是具有多样性、相关性特征的重复事物。所谓多样性是指事物具有多种表现形态。所谓相关性是指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以及内部和外部的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重复是指同一事物反复多次出现的性质。制定标准的对象已经从技术领域延伸到经济领域和人类生活的其他领域。(3)标准化是一个过程,即制定标准、贯彻标准进而修订标准的过程。
在企业管理中,标准化为企业各项职能的实施提供了共同的准则和依据。企业借助于标准化这个手段,能够更有效地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要素和各个环节合理地组织起来,使每个部门和每个个人都能够分工明确、职责清楚,实现企业管理的合理化,科学化。
标准化与质量管理的关系非常密切。标准是评价和衡量产品或服务质量的一个尺度,是企业进行质量管理的依据。没有各类标准,就无从进行管理,在一定意义上而言,质量管理的过程也就是标准化的过程。企业标准化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制定和贯彻标准,使企业的生产、技术、经营活动合理化,改进质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最少的投入实现企业的目标。

☚ 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 ☛
标准化

标准化

对社会生产和服务活动所规定的统一技术要求。

☚ 价值工程   国际标准 ☛
标准化

标准化

指对产品(或工程)质量、规格及其检验方法制订的统一技术要求。有产品质量标准化、规格标准化、工艺标准化、工艺装备标准化等等。产品质量标准按其适用范围,有国际的、国家的、部门的和企业的。制订标准化的目的在于促进专业化协作,有利于简化设计,实行批量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并可以扩大零配件的产品和互换性。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是农机经营提高效益的必然要求。

☚ 农机作业合同   通用化 ☛
标准化

标准化

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订、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的活动过程。它是一个不断循环、发展的运动过程。通过标准的制订、贯彻、修订、再贯彻、再修订的不断循环,使标准的水平逐步得到提高。标准是标准化活动的核心,标准化的目的和作用,要通过制订和贯彻具体的标准来实现。标准化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就产生了标准化思想的萌芽。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人类开始有意识地制订标准。机器大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使得标准化迅速发展起来。1798年美国人艾利·惠特尼开始在制造步枪过程中运用互换性原理,成功地制造了具有互换性的标准零部件。1898年,美国成立了材料与试验协会,开展了材料、建筑、燃料等方面的标准化工作。1901年,英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标准化团体——英国工程标准委员会。1906年,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的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 (缩写IEC,我国于1957年8月加入),1947年,成立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标准化机构——国际标准化组织 (缩写ISO,我国于1978年9月加入)。标准化有多种形式,主要形式有简化、统一化、系列化、通用化、组合化等,各种形式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内容,针对不同的标准化任务,达到不同的标准化目的。标准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是促进专业化协作,实现社会化大生产的必要条件; 为实现管理现代化奠定基础; 促进产品品种的合理发展,使社会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 保证产品质量,维护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正当利益; 合理利用国家资源,降低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消耗; 标准化是加强国际技术经济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的桥梁,有利于消除贸易障碍,促进国际、国内贸易发展,促进人类社会国际化趋势的发展; 有助于保护环境,保障人民的安全和健康。

☚ 标准   标准体系 ☛

标准化

standardization

标准化

standardization;standardize; normalizing
~程序 standardization program/~考试standardized examination

标准化

标准化standardization

心理计量学术语。指在编制或修订心理测验时,使之符合标准测验条件的手续,这些手续包括测验结构好,样本大而且有足够的代表性,对所测查的心理变量是在符合常模要求的标准情况下来取样的。按这些方法所编制或修订的心理测验可称为标准测验。

☚ 标准分   标准化测验 ☛
0000188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0:5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