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2。 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萍花不自由3。 【注释】 1.酬:酬答,回赠。曹侍御:诗人的一位官侍御史的曹姓朋友。象县: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象州县。见寄:接到对方寄赠的诗文书信的尊称。 2.破额:在今湖北省黄梅县西,系曹侍御行程始发地。碧玉流:喻水流清翠似碧玉。骚人:因屈原曾作《离骚》,故以称诗人,此指曹侍御。遥驻:指曹侍御舣舟象县边柳江。 3.潇湘意:南朝柳恽《江南曲》:“汀州采白萍,日暖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诗人用此典表达思念故旧之情。不自由:谓官职拘羁,欲采萍花相赠,以致思念之意却无法实现。 今译 破额山前的江水, 象一块碧玉在奔流, 远远地能望见你在江边 停下那美丽的兰舟。 春风的魅力在向我们招手, 可惜我们不能象柳晖与他的朋友, 在潇湘江边同游。 那我就采摘一束萍花 献给你——我远道而来的朋友, 可惜——我的身躯不自由。 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柳宗元 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 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 这首小诗,是唐人七绝中的名篇之一,传颂颇广,但如何解释,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觉得,那个题目很有概括性,不是随意加上去的,因而要理解原诗,必须紧扣原题。简单地说:“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两句,切“曹侍御过象县见寄”(曹侍御经过象县的时候,作诗寄给柳宗元);“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两句,切酬(读到曹侍御寄来的诗,作诗酬答,等于写回信)。作者当时正在柳州贬所,因而可以确定:“碧玉流”,指的是流经柳江和象县的柳江;“破额山”,当然是象县沿江的山。《唐诗选》里说:“‘破额山’,在今湖北省黄梅县西北。‘碧玉流’,形容澄清的江水。曹侍御从黄梅县来,曾驻舟于碧玉流中,从柳州象县而想‘破额山前’,所以说‘遥驻’。”这样的解释,似乎既不合诗题,又违反诗意。 现在紧扣诗题,来看诗意。 “骚人”一词,本指《离骚》作者屈原,后来泛指情操高洁的文士。“玉”和“木兰”,都是屈原喜欢用的词儿,象征坚贞、芬芳的品质。作者称曹侍御为“骚人”,并且用“碧玉流”、“木兰舟”这样美好的环境来烘托他,就会使读者把他和屈原及其作品联系起来,产生许多联想。环境如此优美、如此清幽,“骚人”本可一面赶他的路,一面看山看水,悦性怡情,如今却“遥驻木兰舟”于“碧玉流”之上,究竟干什么呢?想什么呢?这又会使读者产生许多联想。“遥”作为“驻”的状语,所表现的不是别的什么,而是“骚人”与作者之间的距离。象县是柳州的属县,“骚人”已经到了象县,距他的朋友柳宗元所在的柳州并不是十分遥远了,何况眼前的“碧玉流”,正是从柳州流来的,为什么不乘上“木兰舟”到柳州去看他的朋友呢?这原因,也不能不引人深思。如果不嫌穿凿的话,可不可作这样的解释,第一,相对的说,从象县到柳州,还是显得“遥”。第二,曹侍御的处境如何,虽然不知其详,但也可以从“骚人”的称呼中得到一些暗示;柳宗元呢,更分明过着“投荒万死”的流放生活。所以,政治上的间隔,就比地理上的距离更显得“遥”。如韩愈在《祭柳子厚文》中所说:“一斥不复,群飞刺天”。“骚人”也是怕“刺”的啊!因此,他尽管思友心切,却只好“遥驻”木兰舟于“破额山前”,望“碧玉流”而兴叹。唯一的办法,就是作诗代柬,表达他的无限深情。 “春风无限潇湘意”一句,的确会使读者感到“无限意”,但究竟是什么“意”,却迷离朦胧,说不具体。这正是一部分优美的小诗所常有的艺术特点,也正是“神韵”派诗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然而这也并不是“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更不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如果细玩全诗,其主要之点,还是可以说清的,“潇湘”一带,是屈原行吟之地。作者不是把曹侍御称为“骚人”吗?同时,作者自己,也曾“以愚触罪,谪潇水上”(《愚溪诗序》),有类似“骚人”屈子的经历。把“潇湘”和“骚人”联系起来,那“无限意”就包含了政治上受打击之意。此其一。更重要的是:联系句中的“欲采蘋花”看,作者显然汲取了南朝诗人柳恽《江南曲》的诗意。《江南曲》是一篇名作,全文是这样的: 汀洲采白蘋,日暖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 由此可见,“春风无限潇湘意”,主要就是怀念故人之意。此其二。而这两点,又是像水乳那样融合在一起的。 “春风无限潇湘意”作为绝句的第三句,又妙在似承似转,亦承亦转。也就是说,它主要表现作者怀念“骚人”之情,但也包含“骚人”寄诗中所表达的怀念作者之意。“春风”和暖,芳草丛生,蘋花盛开,朋友们能够于此时相见,该有多好!然而却办不到啊!“无限”相思而不能相见,就想到“采蘋花”以赠故人。然而呢?不要说相见没有“自由”,就是“欲采蘋花”相赠,也“不自由”啊! 有的选注家说这首诗“用简练的语言,细致地描绘出柳江一带的景色”,这当然是不错的。比如用“碧玉”作“流”的定语,就十分新颖。它不仅准确地表现了柳江的色调和质感,而且连那微波不兴、一平似镜的江面也展现在读者面前。这和第三句的“春风”是协调的,尤其和第二句的“遥驻”是协调的。如果写在风急浪涌的情况下,或者在“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三峡急流里,“骚人遥驻木兰舟”,那就完全破坏了艺术的和谐美。 这首诗虽然写景如画,但这不是它的主要特点。从全篇看,特别是从结局看,其主要特点是比兴并用,虚实相生,能够唤起读者许多联想。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卷二十里说:“欲采蘋花相赠,尚牵制不能自由,何以为情乎?言外有欲以忠心献之于君而未由意,与《上萧翰林书》同意,而词特微婉。”它的言外之意是不是“欲以忠心献之于君而未由”,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但它有言外之意,却是不成问题的。最明显的言外之意是:连“采蘋花”都“不自由”,还能有什么别的自由呢?又为什么没有自由呢?结合作者被贬谪的原因、经过和被贬以后继续遭受诽谤、打击、动辄得咎的处境,不是可以想到许多东西吗? 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柳宗元 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 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 这是小诗,是唐人七绝中的名篇之一,传颂颇广。 前两句切题中的“曹侍御过象县见寄”,即曹侍御经过象县之时,作诗寄作者;后两句切题中的一“酬”,即作者读到曹侍御寄来的诗,作此诗酬答。今人多据诗中有“潇湘”二字而确定此诗作于永州,但永州、象县相距遥远,书简往还不易,与诗意不合。“潇湘”别有意义,不专作地名。姑定为柳州作品。 “骚人”本指《离骚》的作者屈原,后来泛指情操高洁的文人。“玉”、“木兰”,都是屈原喜用的词,象征坚贞、芬芳的品质。作者称曹侍御为“骚人”,并用“碧玉流”、“木兰舟”这样美好的环境来烘托他,就会使读者把他和屈原及其作品联系起来,产生许多联想。“骚人”本可看山看水,愉快地赶他的路,如今却“遥驻木兰舟”于“碧玉流”之上,究竟为什么,这又会使读者产生许多联想。“遥”作为柳宗元的贬所不算太“遥”,何况眼前的“碧玉流”正是从柳州流来的,为什么不乘“木兰舟”到柳州去看看他的朋友?这又引人深思。曹侍御的处境如何,虽然不知其详,但从“骚人”的称呼中也可得到一些暗示。至于柳宗元,分明过着“万死投荒”的流放生活。所以政治上的间隔,比地理上的距离更显得“遥”。因此,尽管思友心切,路也不太远,却只能“驻舟”兴叹,寄诗抒怀。 “春风无限潇湘意”一句,结合下句“欲采蘋花”看,显然汲取了南朝诗人柳恽《江南曲》的诗意。《江南曲》是一篇名作,全文如下: 江州采白蘋,日暖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 由此可见,“春风无限潇湘意”,就是怀念故人之意。此句作为全诗的第三句,妙在似承似转,亦承亦转。就是说:它主要表现作者怀念“骚人”之情,但也兼包“骚人”寄诗中所表达的怀念作者之意。“春风”和暖,芳草如茵,蘋花盛开,朋友们倘能相见,该多好! “无限”相思而不能相见,就想到“采蘋花”以赠故人。然而呢?不要说相见没有自由,就是“欲采蘋花”相赠,也“不自由”啊! 全诗不仅写景如画,而且比兴并用,虚实相生,能够唤起读者许多联想。结句“欲采蘋花”尚“不自由”,还能有什么自由!词气委婉而内涵悲愤。结合作者被贬谪的原因、经过和被贬后继续遭受诽谤、打击,动辄得咎的处境,不是可以想到更多东西吗?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