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柯尔克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柯尔克孜 柯尔克孜中国清代少数民族。又称“布鲁特”,意为 “高山居民”。其先民,两汉时称为 “坚昆”、“隔昆”; 南北朝时称为 “护骨氏”、“契骨”; 隋唐时称为“纥骨”、“纥扢斯”、“黠戛斯”;辽宋时称为“辖戛斯”、“黠戛司”、“纥里迄斯”;元朝时称为“吉利吉思”、“乞儿吉思”。以上均为柯尔克孜语自称在不同时期汉语的音转和异译。清代时,满、汉等民族始称柯尔克孜为“布鲁特”。柯尔克孜人自两汉时起即居住于今叶尼塞河上游地区,曾服属于匈奴。后又与丁零、乌孙等联合夹击匈奴。在与匈奴作战中,一部分古柯尔克孜人随之西迁至天山地区,此即在《隋书·铁勒传》中所提到的“纥骨”。仍居于叶尼塞河流域的柯尔克孜人联合回鹘汗国中的反对派建立了黠戛斯汗国。辽至元代,一批批柯尔克孜人由于战争或军事行动需要,陆续被迁往天山地区,至楚河、塔拉斯河流域。清初,叶尼塞河上游依旧是柯尔克孜人的活动中心,被称为唐努乌梁梅地区。初,一度服属于喀尔喀蒙古札萨克图汗,后隶属于卫拉特蒙古的准噶尔部。17世纪末,沙皇侵占了原属准噶尔的大片土地。准噶尔汗策旺阿拉布坦为避免与沙俄继续冲突,便于清康熙四十一年 (1702年) 派军队强行将柯尔克孜人从叶尼塞河上游西迁至天山伊塞克湖地区。此后,不堪准噶尔部欺压的柯尔克孜人一部分迁至中亚塔什干、费尔干纳及其附近山区,一部分迁到帕米尔高原、兴都库什山和喀喇昆仑山一带及其附近地区。聚居于天山北部的称东布鲁特,聚居于天山南部的称西布鲁特。在清朝与准噶尔部的争战中,柯尔克孜常与哈萨克一起,帮助清朝征讨准噶尔。清乾隆二十年,清军平定准噶尔部达瓦齐的叛乱时,把被其裹胁的柯尔克孜人迁至东北齐齐哈尔都统管辖地区 (今富裕县境内)安置。此后,在清军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时,柯尔克孜人为清军作向导,协同清军作战,并纷纷请求归附。清统一新疆,设伊犁将军衙门。柯尔克孜族由伊犁将军直接管辖。自此,天山南北的柯尔克孜族人有了较为安定的环境以从事生产。19世纪初,位于中亚、曾是清朝藩属的浩罕汗国占领了费尔干盆地及附近的柯尔克孜族山区。流落在浩罕的大小和卓木后裔曾多次窜回南疆煽动叛乱。大和卓木之孙张格尔在反清势力的支持下,蒙蔽维吾尔和柯尔克孜族部众,煽起南疆西四城叛乱。在清军平叛中,柯尔克孜人积极配合,使平叛战争迅速取得了胜利。浩罕汗国乘清与张格尔争战之隙,攻占了原属清朝管辖的西部天山的许多柯尔克孜族地区。此后,沙俄吞并浩罕,柯尔克孜人亦受其奴役。不久,英帝国亦跟踪而至。中国南疆和帕米尔柯尔克孜族地区大部分被侵略者分割。柯尔克孜人为反压迫和争取回归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柯尔克孜人绝大部分使用柯尔克孜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居南疆者通晓维吾尔语;居北疆者通晓哈萨克语;居齐齐哈尔地区的通用汉语、蒙古语。其服饰、习俗及宗教信仰均与当地少数民族相似。柯尔克孜人以游牧、畜牧业经济为主,其居处根据农牧业及季节变化而变化,柯尔克孜人重视族谱和家谱,并世代相承。 ☚ 畲民 政治典制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