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挖耳
中药名。 见《分类草药性》。别名:挖耳草,朴地菊,劳伤草,倒盖菊,野向日葵。 为菊科植物金挖耳Carpesium divaricatum Sieb.et Zuce.的全草。多年生草本,生于山坡、荒地。 分布四川、贵州、湖南、福建以及东北等地。8~9月花期采收。 药材:干燥全草,茎细长,被丝毛,灰绿色至暗棕色。叶多皱缩破碎,卵状长圆形,灰绿色至暗棕色。 茎基丛生细根,暗棕色。时有带头状花序,呈枯黄色。 有青草气,味涩。产四川、福建等地。 味苦辛,性凉。清热解毒。治感冒,头风,泄泻,咽喉肿痛,赤眼,痈肿疮毒,痔核出血。 内服:煎汤,6~9克;或捣汁。 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❶ 治咽喉肿痛:金挖耳鲜全草捣烂绞汁,调蜜服(《泉州本草》)。 ❷ 治寒毒疮初起或未溃者:挖耳草叶捣绒,包。能散者散,不散者穿。 ❸ 治痔核破溃出血:挖耳草煎水洗。 ❹ 治腮腺炎:挖耳草叶250克,大葱头4个,合酒糟子捣合,炒熟外敷。 并用挖耳草根头七个,捣烂泡开水饮汁(以上3方出《重庆草药》)。 ❺ 治疮疗肿毒,瘰疽,带状疱疹:鲜倒盖菊,捣烂敷患处(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 ❻ 治毒蛇、疯犬咬伤:金挖耳草9克。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