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Kē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 今河北之尚义、景县,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新疆之塔城,湖北之监利、老河口,江西之崇仁、峡江,广东之新会,云南之陇川、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锡伯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源不一: ❶郑樵注引《姓苑》云: “吴公子柯芦之后。”此当以名为氏,系出姬姓。望出钱塘。“柯芦”,《广韵》 作“柯卢”; 《韵会》作“柯隆”。 ❷ 《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 “齐太公后有柯氏。”史称田和为齐太公,虞舜之裔,此则系出妫姓。望出齐郡。 ❸郑樵据《河南官氏志》 云: “柯拔氏改为柯氏。” ❹《姓氏考略》 又云: “羌及鲜卑俱有柯姓。” ❺为锡伯族科勒特斯氏所改,盖取其首音谐汉字“柯”而为单姓。 宋代有柯梦得; 又有柯述,南安人,朝散大夫;元代有柯九思; 明代有柯潜,莆田人,文学家; 清代有柯维贞,诗人。 柯kē❶草莖。張衡《西京賦》:“浸石菌於重涯,濯靈芝以朱柯。” ❷樹枝。王延壽《王孫賦》:“尋柯條以宛轉。或捉腐而登危。” ❸古地名,在今山東陽穀縣東。崔駰《達旨》:“曹劌舉節於柯盟,卞嚴克捷於彊禦。” 柯 柯kē斧柄。《豳风·伐柯》一章:“伐柯如何?匪斧不克。”毛《传》:“柯,斧柄也。”郑《笺》:“克,能也。伐柯之道,唯斧乃能之,此以类求其类也。” ☚ 栉 柄 ☛ 柯读音k·e(-),为e韵目,属e—ie—üe韵部。古俄切,平,歌韵。 ❶草木的枝茎。 ❷特指斧子的柄。 ❸姓。 上一条: 珂 下一条: 砢 柯〔ke〕 柯尔克孜族〔ke’er ke zi zu〕kod eut kel zid cul. 柯ko44[k′o]打鼾。 柯{}三3824名碗、盂之类的器皿。古方言。《方言》第五:「盂,宋楚魏之间或谓之盌。盌谓之盂,或谓之铫锐;盌谓之櫂,盂谓之~。」清厉荃《事物异名录》:「《荀子》:鲁人以榶,卫人用~。注:盌谓之搪,盂谓之~。」   柯ke❶斧柄。《考工记·车人》:“~长三尺,博三寸,厚一寸有半。” ❷树枝。吴均《与朱元思书》:“横~上蔽,在昼犹昏。”(上蔽:从上面遮蔽。昼:白天。犹:好像。昏:黄昏。)《诗经·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伐:砍。匪:非,除非。克:成功。)贾思勰《齐民要术·园篱》:“交~错叶。”孔稚珪《北山移文》:“或飞~以折轮,乍低枝而扫迹。” 柯〈隐〉清末以来湖北武汉旧货业指数目八。参“斌、文、善、作、成、安、沔、柯、庆”。 柯kē❶〈文〉斧头的柄。 ❷〈文〉草木的枝茎。 ❸姓。 柯❶草木的枝茎:枝~︱南~一梦。 ❷斧子的柄:斧~。 ○~尔克孜(zi)族(我国少数民族名)。 柯kē❶ 树枝,草茎:枝柯│柯枝繁密。 ❷ 斧子的把儿:伐柯│烂柯人。 ❸ 姓。 柯(1次) 树枝。~彷佛而萎黄《辩·三》 柯kē树枝。《韩非子·喻老》:“丰殺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之中而不可别也。”《文选·张衡<西京赋>》:“濯灵芝以朱柯。”薛综注:“朱柯,芝草茎赤色也。”《九辩》:“柯仿佛而萎黄。”《文选》五臣注:“柯,枝也。”蒋天枢校释:“柯,谓细枝之干。”《九怀·株昭》:“凋彼叶柯。” 古代名物 > 日用類 > 炊食部 > 飯器 > 柯1 柯1 kē 碗、盂之類的器物。《荀子·正論》:“故魯人以搪,衛人用柯,齊人用一革。土地刑制不同,械用備飾不可不異也。”《方言》第五:“盌謂之盂……盂謂之柯。”
古代名物 > 日用類 > 用物部 > 工具 > 柯2 柯2 kē 亦稱“斧柯”。斧柄。《詩·豳風·伐柯》:“伐柯如何? 非斧不克。”鄭玄箋:“柯,斧柄也。”《周禮·考工記·車人》:“柯,長三尺,博三寸,厚一寸有半。”《國語·晉語八》:“今若大其柯。”韋昭注:“柯,斧柄也。所操以伐木。”《史記·蘇秦傳》:“毫釐不伐,將用斧柯。”唐·杜甫《惡樹》詩:“獨繞虚齋徑,常持小斧柯。” 柯kē〖名词〗 一、树枝,枝条(2)。《归去来辞》:眄庭柯以怡颜。——看着院子里的树枝而容颜欢愉。《北山移文》:或飞柯以折轮,乍低枝而扫迹。——有的扬起枝条去击毁他的车轮,有的突然低垂枝叶来扫除他的车迹。 二、古邑名。在今山东东阿西南(1)。《管晏列传》: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在柯邑的盟会上,桓公想背弃同曹沫的和约。 柯kē❶ 斧柄。《诗经·豳风·伐柯》:“伐~如何?匪斧不克。”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郡翻似烂~人。” ❷ 草木的枝茎。陶潜《归去来兮辞》:“引壶觞以自酌,眄庭~以怡颜。”吴均《与朱元思书》:“横~上蔽,在昼犹昏。” 柯*keBFC2 ❶〈文〉草木的枝茎(见《广雅》)。 ❷〈文〉斧子的柄(见《诗经》)。 ❸姓。 某些植物的茎 某些植物的茎草杆:刍 草本植物的茎:莛(麦~) 植物的枝或茎:梗(芋~) 荷的梗:茄 青腰 荷梗 草木的枝茎:柯 蒜、韭菜、油菜等的花茎:苔(蒜~) 蕻 某些十字花科蔬菜植物的花茎:菜苔 蒜、韭菜、油菜等生花的茎:蓊 莲的地下茎:藕(~丝;莲藕) 甘蔗的茎:藷 竿蔗 干柘 都蔗 都柘甘柘 甘蔗 诸蔗 黄金颡 稻麦等植物的茎:秆(稻~;麦~) 稁 稻秆:禾秆 禾的秆:稿(~茬;麦~) 稁 杂秆 秸秷 农作物的茎杆:秸(秸子;秸杆;豆~;麦~) ☚ 茎 藤 ☛
斧 斧斧(斧子;板~;扁~) 斤 鈇(~钺) 鏚 斧和钺:鏚钺 各种斧:斧斤 斤斨 砍木斧:釿 方孔的斧子:斨 古代军法用以杀人的斧:斧钺 白色锋利的斧钺:霜鈇 斧钺一类的兵器:刘(执~) 戚 鏚 钺(仗~;节~) 以黄金为饰的斧:金斧 大斧:锵钺 圆刃大斧:钺斧 铁斧:玄钺 鑱斧 利斧:资斧 资釜 齐斧 齐钺 不锋利的斧:斧鈯 斧子的柄:柯(斧柯) 斧把 斧柄 斧头上装柄的孔:銎
另见:武器 砍 锋利 ☚ 刀光 刑具 ☛
法则 法则纪 律(律条;规律) 柯 典 玉科 象则 式则 仪则 法程 程法 规则 刚则 宪则 宪极 道方 节度 某些专门的法则:门法 作文章的法则:辞条 填词的法则:词法 训释的法则:训法 律吕的法则:律法 议事法则:议则 论说推理的法则:论法 评定谥号的法则:谥法 王者教导民众的法则:训典 社会的法则:群法 国家的法则:邦训 古代留下的法则:故训 古训 祖宗的法则:祖则 标准,法则:权度 制度,法则:制象 规矩法则:矩则 矩矱 典章法则:典则 一般的法则、规律:律令 法律,律令:宪律 典章律令:典律 规章律令:规律 风教律令:风律 一定的法则:彝制 为便于记忆,用以表达某些事物之间内在联系并得到公认的一种法则:定则 有可供依据的法则或规矩:有典有则 经常不变的法则:典要 固定不变的法规法则:一定之法 不可更改的法则:铁则 不可改变的法则:不变之法 永远不变的法则:不易之典 永远作为后世的楷模或法则:永为后式 优良的法则:英规 英轨 长远的法则:长规 深妙的法则:鸿法 (法规:法则) ☚ 规则 规矩 ☛
器物各部 器物各部器物上便于握持的部分:把(把手;把柄;斧~;锄~;枪~;车~) 柯(斧~) 欛(欛柄) 靶 梃子 器物上便于提系的部分:梁(桶~;提梁) 纽 鋬(壶~) 器物两旁供人提的部分:耳子 器物上用于操作、转动的部分:钮 器物破口或残缺部分:碴(碗~子) 器物上象颈的部分:颈(瓶~;曲~) 器物上像棍的部分:杆(笔~;枪~) 某些器物的附属部分:衣(弓~;炮~) 塞(~子;瓶~) 盖(瓶~;缸~) 座(~子;底~) 器物上可开关的机件:栓(门~;枪~) 器物的脚:櫍 ☚ 鼓出部分 物的各处 ☛ 柯kē古俄切,平歌。 ❶斧子的把柄。《诗·豳风·伐柯》:“伐~伐~,其则不远。” ❷草木的茎干。杜甫《古柏行》:“孔明庙前有老柏,~如青铜根如石。” ❸碗盂类器物。《荀子·正论》:“鲁人以榶,卫人用~。” 柯法的语源之一。柯可训为法。《尔雅·释诂上》:“柯,法也。”柯的本义指斧柄。《说文·木部》:“柯,斧柄也。”《诗·幽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毛传:“柯,斧柄也。”古时斧柄有一定尺度。柯因以引申有尺度之义。《周礼·考工记·车人》:“半矩谓之宣,一宣有半谓之欘,一欘有半谓之柯,一柯有半谓之磬折。”郑玄注:“伐木之柯,柄长三尺。”由尺度又可引申有法的含义。《尔雅·释诂上》:“柯,法也。”郭璞注:“诗曰:伐柯伐柯,其则不远。”刑昺疏:“柯者,执以取法也。”郝懿行义疏:“柯与矩皆法之所以出,因亦训法矣。” 柯kē❶斧柄。 ❷树枝。 ❸姓。 柯kē ❶ [书] (草木的枝茎) stalk or branch ❷ [书] (斧子的柄) axe-handle; helve ❸ (姓氏) a surname: ~ 云 Ke Yun ◆柯达彩色胶片 Kodachrome; Kodacolor; 柯达照相机 Kodak; 柯尔克孜族 the Kirgiz [Khalkhas] Nationality, living in the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柯西 Cauchy 柯kē ❷ 南柯一梦
❹ 操斧伐柯|梦里南柯|一枕南柯|玉叶金柯
柯 金文; 篆kē[木(意符)+可(聲符)→柯(《説文》:“柯,斧柄也。從木,可聲。”柯,斧子的柄〈斧柯〉。草木的枝莖〈交柯錯葉〉。可即斧柄,因被借爲可以之可,故加木爲“柯”,物歸原主。)] 《詩經·豳風·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何?匪媒不得。” △柯kē9画 木部 (1) 〈书〉 斧子的把。 (2) 〈书〉 草木的枝茎: ~叶|茎~|交~错叶。 柯 ☚ 椎 柄 ☛ 柯★规◎常
kē形声,从木,可声,本义为斧子的柄,假借为草木的枝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