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粉蚧citrus mealy bugs刺吸柑橘汁液的一类蚧虫。同翅目,粉蚧科。体被白色蜡质粉粒,足发达,行动自如,有肛环,肛环上有孔纹1~2列,多数具刚毛6~8根,通常体边缘有由三孔腺、锥刺和一些毛组成的刺孔群,分泌蜡丝。少数种类蜡丝很短甚至缺少。中国柑橘上的粉蚧已知有13种。常见种有: 橘小粉蚧,橘臀纹粉蚧,堆蜡粉蚧,柑橘根粉蚧和柑橘地粉蚧。 橘小粉蚧 学名Psudococcus citriculus Green。分布于斯里兰卡及中国的南部地区。雌成虫体长2毫米左右,扁椭圆形,体覆白蜡粉,周缘蜡丝17对,侧缘蜡丝长不到体宽之半,前端的短而后端的长,相差极显著,末一对最长,约等于前一对的两倍。寄主植物主要有茶和柑橘类。常见于柑橘叶背和两叶相叠处,叶柄,果梗基部以及根部。浙江、福建年生4~5代,以雌成虫带卵越冬。 橘臀纹粉蚧 学名Planococcus citri(Risso)。广布世界许多柑橘产区。雌成虫体长约2.4毫米,扁椭圆形,体覆白蜡粉,但背中线上缺蜡粉,显露出一道纵纹。体周缘蜡丝18对,都较短,末一对仅比前一对略长。寄主植物除柑橘类外,还有茶、菠萝、柿、桑、咖啡、橡胶、重阳木、葡萄、梧桐、巴豆以及属于松科、茄科、旋花科等多种植物。常寄生于果实与嫩枝杈处,成堆聚集,亦见于根部和树干裂缝。中国东南部年生6代,以带卵雌虫越冬,5月中盛发为害。 堆蜡粉蚧 学名Nipaecoccus viridis(Newstead)分布东南亚、中东、非洲、、大洋洲、太平洋岛屿及中国南部。寄主植物除柑橘类外,常为害角豆树、棉、葡萄、木槿、桑、酸豆、阔叶合欢、枣、阿拉伯相思树、杧果等。雌成虫体长约2.5毫米,椭圆形,灰紫色,体表披覆蜡粉甚厚,每一节上蜡粉分作4堆,全体自前而后形成4行,体周缘蜡丝粗短,仅未端一对略长。卵囊状若绵球,黄白色。若虫和成虫常群集于嫩梢、果柄、果蒂、叶柄和小枝上,受害枝梢扭曲,新梢停发,果实畸形脱落,树势衰弱。中国华南年生5~6代,世代重叠,若虫和成虫在树干,枝条裂缝和卷叶等处越冬。4~5月和9~10月虫口密度最大,通常雄虫数量极少,能行孤雌生殖。一雌产卵量500~1 000余粒。 柑橘根粉蚧 学名Rhizoecus kondonis Kuwana。在日本是柑橘上的一种重要害虫。中国东南部已有发现,是典型的土栖粉蚧。雌成虫体长1.5~2.2毫米,长扁圆筒形,被白色蜡粉,体周缘无蜡丝,触角短,5节,体背前后部各有唇裂一个,第三、四腹节腹面各有脐斑一个,圆形,后一个较大,肛门环上有刚毛6根。雄成虫体长约0.67毫米,无翅,是常见的雄蚧虫中特有的无翅种类。寄生于柑橘细根,被害树芽少,叶小退色,果实发育不良,落叶落果,细根根皮脱离或腐烂剥落。在土中的分布,随细根伸展所及,以地下10厘米左右虫口数量最多,可深至30~40厘米。雄虫甚少,可营孤雌生殖。福建邵武年生3代,以若虫和新生的雌成虫越冬。成虫于4月开始产卵,第一代在雨季之中,虫口密度较小;第二代虫口上升。7天内连续降雨,自然死亡率达60~70%。第三代于越冬前虫口密度最大。成虫和若虫围绕细根活动,以口针插入细胞内吸取养分,被害根腐败后则向新根移动,成虫分泌疏松的卵囊于细根附近土粒间,一卵囊内有卵约20~120粒。通常局部发生,适生于含水量15~25%的酸性土壤。西向,浅土和园地瘠薄往往发生较重。 柑橘地粉蚧 学名Geococcus citrinu s Kuwana。日本和中国的一种柑橘根部害虫。亦属典型的土栖粉蚧。中国仅发现于福建,印度记载为害胡椒根部。雌成虫体长约3毫米,体形与柑橘根粉蚧相似,但腹末的一对臀瓣呈圆锥形突出,其末端各具一个大刺钩,钩端略向上,在肛环的正背方,又有一对较小的刺钩位于腹部尾端中央,钩端向外。此蚧的寄生部位和为害习性与柑橘根粉蚧十分近似。20世纪60年代在福州、闽侯等柑橘区,曾严重发生,引致大面积柑橘果园树势衰退,产量锐减,部分果园被毁。 柑橘粉蚧的防治方法是:❶利用天敌。埃及曾引进埃及粉蚧跳小蜂,印度粉蚧长角跳小蜂,防治堆蜡粉蚧成功; 中国引进孟氏隐唇瓢虫,繁殖散放控制橘粉蚧等均有成效。 ❷用拟除虫菊酯或对硫磷等喷洒,对上栖粉蚧可以松土浇施。 ❸地粉蚧和根粉蚧随柑橘苗木传播,须行苗木检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