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柑橘害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柑橘害螨citrus mites为害柑橘的各类害螨属蛛形纲,蜱螨目。主要包括瘿螨,叶螨和跗线螨三科。中国常见的叶螨有柑橘全爪螨,柑橘始叶螨,六点始叶螨和柑橘裂爪螨。跗线螨科主要有侧多食跗线螨。瘿螨科主要有柑橘瘤瘿螨和柑橘锈螨。均以刺吸式口器吸食。
六点始叶螨 见六点始叶螨。 柑橘裂爪螨 学名Schizotetranychus baltazaraeRimando。因足爪分两裂而得名。1962年菲律宾最早见于记载,泰国也有记录。中国分布于广东、福建、台湾等省。为害柑橘的叶片和果实,也为害黄皮果的叶片。被害叶面及果面形成密集的灰白色小圆斑,叶片生长受阻,果实品质降低,树势衰弱。雌体长约0.36毫米,椭圆形,背腹扁平,浅黄色,体侧有黑色斑点,背毛正常,毛长均短于横列间距。雄体长0.33毫米,阳具末端弯向背面。一年发生多代,在叶片表面和果面分散为害,也常生活于叶背的主脉两侧。通常在山区类型柑橘园发生较多,平原丘陵也有发生为害。防治同柑橘全爪螨。 侧多食跗线螨 见侧多食跗线螨。 中国柑橘瘤瘿螨 学名Aceria sheldoni chinen-sis Kuang et Hong。分布于中国云南、四川、贵州、广西、湖南、湖北、陕西和甘肃。为害芽和花,被害嫩芽产生愈伤组织,形成若干小乳头状突起,丛集成不规则的花椒状虫瘿。被害橘树叶片减少,花果稀疏. 严重影响树势。体长0.17~0.18毫米,腹部环节背片与腹片的数目和形状几乎相同,65~70个,背、腹面环距相等,足羽状爪每侧6支,雌生殖器盖片,上纵纹12~14条。虫瘿初为淡绿色,后转深绿色,老熟时呈绿褐、灰褐或黄色。年生10余代,全年均在虫瘿内繁殖,世代重叠,随时可以发现各种虫态,但冬季以成螨占绝大多数。越冬成螨于3~4月间从老虫瘿中爬出,迁移为害当年春梢的腋芽、花芽、嫩叶、花蕾、果柄、果蒂等幼嫩组织,形成新虫瘿,4月中下旬最盛。瘤瘿螨在新虫瘿内继续繁殖为害,繁殖盛期在4月下旬至6月下旬。在发生高峰期一个虫瘿内有数百个虫体。7月以后发生数量逐渐下降,夏、秋梢较少受害。防治方法是: 剪除虫瘿; 增施肥料; 春季柑橘发芽至开花前喷洒乐果、氧化乐果等。 柑橘锈螨 学名Phyllocoptruta oleivora (Ash-mead)又名柑橘锈瘿螨。分布于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中国各柑橘产区均有。仅为害柑橘类。雌螨体长约0.15毫米,粗短纺锤形,浅黄色,腹部具背片约31个,腹片约58个,头胸部具足2对,前足比后足稍长。成螨和若螨群集叶、果和嫩枝上刺破表皮细胞,吸食汁液。叶、果被害后,细胞破坏,内含芳香油溢出,经空气氧化,变成黑褐色,影响果实品质,受害严重者,果实全部变黑,并引致大量落叶,削弱树势。在中国南部柑橘区年生18~24代,以成螨在柑橘腋芽、卷叶内和秋梢叶片上越冬。翌年3~4月日平均温度达15℃左右时,开始活动繁殖,先在春梢新叶上为害。5月之后虫口迅速增加,逐渐向果实和夏秋梢转移为害。7~10月盛发,一叶或一果虫数可达千余头。此螨行孤雌生殖,卵产于叶背及果实凹陷处。性喜荫蔽,通常在树冠的内部和下部、叶背和果实的下方及背阳方向虫口密度较大。7~9月高温干旱条件下,常猖獗成灾。栽培管理粗放、土壤瘠薄而干燥的柑橘园,往往发生较重。天敌有汤普森多毛菌,捕食螨、肉食性蓟马和瘿蚊等。防治方法是: 加强果园肥水管理,种植覆盖植物,防止土壤干旱; 保护天敌; 6~9月合理施用杀螨剂或其他农药,控制害虫。使用波尔多液防治病害时,要注意锈螨的发展趋势,及时防治,因此液会杀死锈螨的天敌多毛菌,可能促进锈螨大发生。 柑橘害螨蛛形纲蜱螨目柑橘害虫。主要种类有叶螨科的柑橘全爪螨和瘿螨科的柑橘锈螨。柑橘全爪螨又名柑橘红蜘蛛。雌成螨体长约0.4mm,足4对。幼螨体长0.2mm,淡红色,足3对。第二若螨足4对。在中国一年发生12~20代,从北至南递增。3~4月春梢期成螨从老梢迁到新梢上繁殖,短期内即可酿成灾害。发育、繁殖的适温范围是20~30℃。30℃以上发育繁殖受到抑制。孵化最适温度为25~26℃,最适湿度为60%~70%。柑橘锈螨又名柑橘叶刺瘿螨、锈蜘蛛、锈壁虱。雌成螨体长约0.12mm,黄色或橙黄色。若螨较小,华东、华中、华南柑橘产区一年18~20代。日均温达15℃时开始活动产卵,4月逐渐转移至春梢叶片上繁殖,5~6月向果实迁移危害,7~10月为发生盛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