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板桥晓别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板桥晓别
先说题目,板桥,就是唐代汴州城西的板桥店,这里是汴州的交通枢纽,又是行人话别的地方。这个标题指明这是一首言别诗,它既交待了话别的地点,又点明了话别的时间。作者在这首绚丽多彩的七言绝句中,细致描写了一对情人在板桥话别的情景,其中既有他们话别时的极度伤感,又有他们在分手时对已逝的在汴州共同生活的难忘回忆。李商隐在这首言别诗中,把一对情侣的离别,抹上了浓重的神奇虚幻的神秘彩色,开创了我国言别诗表现手法的新境界。 首句通过写回望来路暗示对过去的留恋。高城,就是汴州城;晓河,破晓时分的银河。作者描写的这对情人从汴州城出来,来到板桥话别,想必是他们在汴州城中共同渡过了一段时光,因此在告别这座曾给他们带来幸福与欢乐的高城时,出现了一步一回头的依依惜别不断回望的情景,流露出恋恋不舍的怅惘心情。由于起程时间太早,高城的一切景物都被朦胧所罩,他们只能回望到原先横贯汴州城空的银河,现在已渐渐被东方的微微曙光所吞没,象似飞落了一样。“落晓河”既照应了标题中的“晓”字,又暗示牛郎织女期会已过,分别在即。我们从这句诗中不难想到:这对情侣在分别前夜,彻夜不眠,难舍难分的惜别情景,从而暗示了这对情侣感情的深笃。 次句写分手时的环境。古代诗文戏曲习惯把情人话别的地点安排在长亭中。这首诗里的长亭,也是这对情侣话别的地方,它靠近板桥,又修在水中。这里既是他们共同渡过最后 一夜的地方,又是晓来分手之处。长亭窗外,是微波荡漾的河道。“压”字指明窗户和水波之间的距离靠得不能再近了。这个句子把这对情人分别的地点安排在烟波之上,是为了制造神奇虚幻的神秘气氛。这里的“水波”,既是对话别环境的客观描述,又是对这对情侣言别时激荡的心绪的含蓄暗示。 第三句是通过 一个神话故事,正面写行者。句子先借用了琴高的典故。传说琴高是战国时赵国的一个神人,他学修炼长生之术,游于冀州涿城之间,后入涿水取龙子,与弟子期某日返。至时,高果乘赤鲤而出,留月余复入水去。作者在这里把行者将由水路西去,比喻为乘鲤凌波而去的水仙琴高,使美丽的神话和眼前的事实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了一幅神奇的虚幻图画,增加了诗歌的奇幻情趣。 最后一句还是通过一个神话故事,写送者的哀伤心绪。李商隐在诗歌的末句中先把送者比喻为艳美的芙蓉,这位如花似玉的娇美情人在送别情人之夜心情如何呢? 自然引出“红泪多”句。“红泪多”又是一个典故,源于《拾遗记》,说魏文帝宫女薛灵芸在离别父母时极度伤感,在车上用玉 唾壶承泪,壶呈红色。及至京师,壶中泪水凝结如血。把送者伤别所流的泪比喻成薛灵芸的泣血之泪,以说明她伤别之极,也说明她对行者感情之深厚。这个比喻又是作者 一个新奇之笔。它把这首言别诗的意境进一步推入到一个幻化的神奇世界。这正是作者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具体表现。 板桥晓别
板桥,指唐代汴州城 (今河南开封)西三十里的板桥店。一个秋天的拂晓,诗人在板桥上与情人依依惜别,写下了这首情深境奇的诗。 首句写回望汴州城所见。“高城”,指汴州城。“晓河”,破晓时分的银河。诗人在汴州城里同情人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日子,此刻要分手了,他很自然地怀着无限留恋和怅惘的心情翘首回望。只见原先高悬在城头上的灿灿银河,已经暗淡下去,西移垂地了; 微微发白的天幕下,隐现出高城朦胧的轮廓。“落晓河”,不仅写望中景色并明点题中“晓”字,而且隐喻情人送别。传说牛郎和织女这一对仙侣,每年七月七日之夜,由乌鹊搭桥在银河上相会。这里写银河西垂,便暗示牛女期会巳过,离别在即。我们读这一句,仿佛听到诗人对时间迅逝的深长叹息。 次句,诗人把目光收回来,深情地观察板桥景色。“长亭”,板桥上的一座临水的亭阁,古人多在驿站、长亭送别。诗人用“长亭”这个词,便点出题中的“别”字。在长亭的窗下,河水微微荡漾着波光。“压”字用得极妙,既画出窗户紧贴水波的情景,又给人一种黯淡感和沉重感。这一对情侣,昨夜在长亭聚会,晓来在长亭分手,长亭负载着他们沉重的忧愁,压向水面,压得河水仿佛也颤抖起来。这使我们想起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名句。以上两句都是写景,但景中含情,已初步烘托出一个凄清暗淡、迷离朦胧的境界。尤其是牛女银河相聚传说的暗用,更给景色淡淡地涂上了一层奇幻神秘的色彩。 诗人在三、四句进一步展开浪漫主义的想象,将现实场景幻化成神话境界。“水仙”句暗用琴高事。《列仙传》上说,琴高是战国时赵人,行神仙道术。曾乘赤鲤来,留月余复入水去。诗人把自己比作乘鲤凌波而去的水仙。这个想象十分大胆、奇幻,却又和眼前景吻合。因为诗人即将由水路乘舟而去,板桥下正停靠着待发的小舟。诗人笃信神仙道术,曾去东玉阳山 (在今河南济源县西) 学仙,他以仙人自喻也是很自然的,结句写为他送行的情人。句中“红泪”暗用薛灵芸事。《拾遗记》 上说,魏文帝美人薛灵芸离别父母登车上路,用玉唾壶承泪,壶呈红色。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这里将情人暗喻为水中带露的芙蓉,紧扣着水边实景,借芙蓉表现她的美艳;又由红色芙蓉进而想象出她的泪也应该是“红泪”。“芙蓉红泪”是诗人兼用拟人和隐喻手法创造出的叠加意象,带着一种天真浪漫的悲剧美,把一位美如芙蓉的痴心女子因为情郎远行而泣血神伤的情态写得多么绚丽动人! “一夜”追忆昨夜的伤离,与“晓别”呼应,并进一步衬出晓别的黯然销魂; “芙蓉红泪”,同前面的“晓河”、“微波”、“水仙”等景色融成一片。这些,都体现了诗人构思的巧妙严谨。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抒写情人惜别的名篇佳作不胜枚举,例如杜牧的《赠别》 、柳永的《雨霖铃》等,都写得情致缠绵悱恻,韵味深长不尽,令人读之回肠荡气。但绝大多数篇章是用写实的手法。李商隐的《板桥晓别》,却以迷离的景色,奇幻的想象,瑰丽的辞藻、深邈的含意独具一格,的确是一首闪烁着新奇迷人的浪漫色彩的情诗。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