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松锦之战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松锦之战

松锦之战

清军攻明战役。皇太极称帝后,数次入关侵扰,但仍不敢立足于关内,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明军仍控制着山海关以及关外锦州等地。清朝欲夺取全国的统治权,必须先下锦州和山海关。崇祯十三年 (清崇德五年,1640),清兵攻打锦州,为明军守将祖大寿所败。次年,皇太极又派多尔衮率兵攻打锦州,亦失利。于是,皇太极决心加强攻势,派郑亲王济尔哈朗、武英郡王阿济格、贝勒多铎等率大兵强攻。明廷则派洪承畴率领八总兵步骑13万救援锦州。洪承畴步步为营,以守为战,立营于锦州城南18里的松山西北。清军来攻,明军屡战皆败。此时,明崇祯帝及兵部一再摧战,于是洪承畴率6万人开路先进。皇太极也于八月抵锦州前线,陈兵于松山、杏山之间,集中兵力打击洪承畴援军。首先夺明军笔架山的粮草,以动摇明军军心。清军设伏击溃从乳峰山撤向松山的明军。又在松山和杏山设伏,大败从杏山逃向宁远 (辽宁兴城) 的明军。此役歼灭明军13000余人,洪承畴仅剩残军一万多人,被围困在松山城内。虽组织五次突围,皆未成功。崇祯十五年二月,松山城破,洪承畴被俘后投降。坚守锦州的祖大寿,也因松山失陷而最后降清。接着,清军又破塔山,下杏山,使明在关外互为犄角的几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据点,均被拔除。山海关外,除宁远孤城为明据守外,关门以东,尽为清有。

☚ 东兵入口   山海关之战 ☛

松锦之战

清与明朝的重要战役之一。天聪五年(崇祯四年,1631),清军攻战大凌河之后,明与清在辽西的战局较长时间处于相持状态。清军徘徊于锦州、右屯卫之间,而在其他方向却颇有进展,臣服朝鲜,进兵蒙古,铲除后顾之忧,“四方咸归,后患已绝”。为了取明而代之,清军必须从根本上打破锦州一宁远一山海关防线。而欲取宁远必先取锦州,欲取锦州必先夺环绕锦州的松山、塔山和杏山三城。崇德五年(明崇祯十三年,1640),皇太极选锦州门户之地义州驻兵、屯田,积贮粮饷,围而不攻,断明兵援、粮饷,使明军深受威胁。次年,明廷令洪承畴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督蓟辽军务,以破皇太极围困锦州之策。五月至十月,双方展开围困与反围困的激烈争夺。清军总结锦州围困不严之失,于四城各立八营,挖深壕,筑垛口,设哨兵,出兵4万余人,严困锦州,逼松山,“势虽困锦,实乃伺松”。以锦州外城蒙古6千余人降清,明总兵祖大寿孤守锦州。四月,洪承畴统吴三桂等八大总兵13万众,进入松山、杏山间,并以6万之众,夺取乳峰山西石门与2万守东石门的清军对峙,获取小胜,军声已振。后皇太极亲督战前,指挥10万余众,断明粮道,掘壕筑垣,围困明军。明军粮饷不济,夜间突围,为清伏兵追杀,在四五天中,10余万众溃不成军。吴三桂等仅以身免,逃归杏山城,洪承畴退守松山,坚守孤城。七年二月二十八日,部下副将夏承德献城降清,洪承畴等被俘。三月八日,锦州守将祖大寿,亦以7千之众献城归降。

松锦之战

清和明朝间的重要战役。清崇德六年(1641),皇太极派清军围攻锦州,明蓟辽总督洪承畴率八总兵十三万人马驰援。洪承畴步步为营,以守为战,以六万军开路,骑兵环松山三面,步兵据锦州城北乳峰山。皇太极获知明援军到来,立即率增兵从盛京赶来,并陈兵于松山、杏山之间,截断松山、杏山间明军之间的联系,又派兵夺取明军屯粮的塔山,争得了战争的主动权。洪承畴被迫背靠松山列阵,冲击清营,均被击败,困在松山城(辽宁锦县)。城内粮尽,城破,洪承畴被俘。久被围困在锦州的明军,见援军完全失败,也举城投降。这次战争,使明朝的“边兵”主力全被消灭,宁锦防线全部崩溃,山海关成一孤城。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7: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