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杨昌济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杨昌济1871—1920湖南长沙人 杨昌济
杨昌济
杨昌济1871—1920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伦理学家。又中怀中,字华生。湖南长沙人。1889年考取秀才,1903年留学日本,专攻教育学六年。1909年至1912年在英国学习哲学、伦理学。1913年回国。先后在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第四师范学校、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等校任教,提倡奋斗向上的人生观,对毛泽东、蔡和森等人的思想有较大影响。1918年任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1920年病逝于北京。译有《伦理学之根本问题》(鲍尔生著,1918、1919年北京大学出版),著有《西洋伦理学史》(1919年北京大学出版)等。在伦理思想上,杨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为武器,批判中国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他认为中国社会道德的腐败,是数千年专制制度的产物,是孔子道德学说成为“国教”的结果。“中国三纲之说,严责卑幼而薄责尊长,实酿暴虐残忍之风。”(《论语类钞》)封建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纳妾、守寡、强迫婚姻等制度风俗,都是不道德的,都要铲除。他肯定资产阶级个性自由、个人主义的道德价值,提出了一种“公共心的个人主义”,认为“教育不可不养成个人主义之人,又不可陷于个人主义之弊”(《教育学讲义》)。“教育当养成于必要之时牺牲自己利益之精神,又不可不养成有确信、有主张之人,不可不养成有公共心之个人主义之人。此于个人、于社会皆为有益。”(同上书)在道德实践上,他重视立志,认为匹夫不可夺志,“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论语类钞》)提倡诚实、勤劳、节约等美德和高尚的精神生活。重视意志锻炼。在道德教育上,主张把道德教育贯彻于语文、历史、地理、音乐等学科之中,以助益学生道德情操的养成。 杨昌济 137 杨昌济1871—1920近代学者。字怀中,号华生,晚号板仓老人。湖南长沙人。曾先后赴日、英、德等国求学。1912年从德国回乡。决心采用东洋各国成法,创兴学校,力行指导社会之责。先后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第一师范、湖南省高等师范和北京大学任教。他认为救国首先在于人才,重视人才的识拔和培养。1920年在北京德国医院,致信章士钊说: “吾郑重语君,二子(指毛泽东、蔡和森)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见重二子。”他知识渊博,品德高尚,诲人不倦,平易近人,常与学生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罗学瓒等探讨人生哲理,论天下大势,谈相契政见,谋事今天,计虑将来。主张人贵在志,认为人患无肯,立志有身,精神一抖,何事不就。提出理想是立志的内容,认为“人者,有理想之动物也。人生的目的在于实现理想”。这一思想对新民学会早期会员有一定影响。 ☚ 梁启超 陈独秀 ☛ 杨昌济 杨昌济1871—1920Yangchangji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伦理学家。湖南长沙人。又名怀中,字华生。秀才出身。曾在长沙岳麓书院读书,赴日本、英国、德国学习考察回国后,先后在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第四师范学校,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湖南省商业专科学校,湖南省第一中学等校任教。在他的循循善诱下,毛泽东、蔡和森等青年不断向上,探讨“如何使个人及全人类生活向上”问题,导致了我国五四时期最早的进步社团——新民学会的成立。后受蔡元培之约,到北京大学任伦理学教授,1920年1月17日在北京病逝。其著作有《论语类钞》、《心理学讲义》、《教育学讲义》、《各种伦理主义之略述及概评》、《哲学上各种理论之概述》、《西洋伦理学史》等。现有王兴国编的《杨昌济文集》,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达化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 章太炎 梁启超 ☛ 杨昌济 杨昌济1871~1920又名怀中,字华生。长沙人。早年就读于长沙城南、岳麓两书院。南学会成员。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赴日本留学,先后入弘文学院、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后又赴英国留学,并到德国考察。1913年回国,先后任教于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省高等工业学校,主讲伦理学和教育学。参加反袁斗争和新文化运动,曾多次在《新青年》、《东方杂志》上发表论文。任教时指导学生毛泽东、蔡和森等学习哲学。1918年赴北京大学哲学系任伦理学教授。帮助新民学会成员赴法勤工俭学,并介绍毛泽东入北大图书馆工作。五四运动时期,参与发起北大哲学研究会。1920年病逝于北京德国医院。著有《达化斋日记》、《杨昌济文集》等。 ☚ 杨玉科 杨昌濬 ☛ 杨昌济 杨昌济1871—1920现代教育家。字华生,后改名怀中。长沙人。1889年应长沙县学试,补邑庠生。1898年入长沙岳麓书院学习,戊戌维新运动中加入南学会,变法失败后,回乡隐居授徒,研究经世之学。1903年赴日本弘文学院学习。1906年人东京高等师范学校。1909年赴英国阿伯丁大学攻读哲学、伦理学、心理学,获文学士学位。后到德国考察教育制度。1913年回国,任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后任教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其思想对毛泽东、蔡和森等学生影响很大。1917年,主持湖南大学筹备处的工作,次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杨昌济教学严谨,注意联系实际,提倡 “教育救国”,同时,认为教育万能论和教育不可能论“同为极端之说”。主张教育工作者应处于超然地位,不宜干预政治; 认为教育不应只为富家子弟 “图远大前程”,更应为贫民子弟 “图谋生之良计”; 提出要注意学前教育、女子教育、社会教育; 赞成启发式教学法,但不主张废除注入式; 指出教育培养目标应以道德为中心,德、智、体全面发展。主要著作收入《达化斋日记》、《杨昌济文集》。 ☚ 张孝骞 陈奎生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