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杞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杞Qǐ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颇广: 今山西之太原、临汾,甘肃之永登,湖北之武昌,安徽之贵池、云南之陇川、路南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彝族、傈僳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 之 《氏族略》亦俱收载。郑樵注云: “姒姓,夏禹之后,成汤放桀,其后稍绝。武王克纣,求禹后,得东楼公而封之于杞。今东京雍邱县即杞故城,子孙以国为氏。又,杞康汉末时避董卓难改姓 ‘抱’。《北史》 有抱嶷、抱老寿。” 杞qǐ❶木名,即杞柳。張衡《西京賦》:“周以金堤,樹以柳杞。” 杞 杞qǐ❶枸杞,又名枸檵,枸骨。落叶灌木。《尔雅·释木》:“杞,枸檵。”郝懿行《义疏》: “春生苗叶如石榴,叶而软薄堪食,俗呼为甜菜,其茎干高三、五尺作丛。六月生小红紫花,随便结红实,形微长,如枣核,其根名地骨。”陆玑《草木疏》:“一名苦杞,春生,作羹茹微苦。其茎似莓。其子秋熟,正赤。茎、叶及子服之,轻身益气。”《本草纲目》李时珍〔集解〕:“古者枸杞、地骨取常山者为上,其他丘陵阪岸者皆可用。后世唯取陕西者良,而又以甘州者为绝品。今陕之兰州、灵州、九原以西枸杞,并是大树,其叶厚根粗。河西及甘州者,其子圆如樱桃,暴干紧小少核,干亦红润甘美,味如葡蔔,可作果食,异于他处者。” 《小雅·南山有臺》三章: “南山有杞,北山有李。”陆德明 《经典释文》: “ 《草木疏》:‘其树如樗(chū),一名狗骨。”《小雅·湛露》三章:“湛湛露斯,在彼杞棘。”毛《传》:“湛湛,露茂盛貌。”棘,jì,酸枣树。胡承珙 《后笺》:“凡木丛生,被露独厚。杞、棘,并有苞称,故以并言。” 《小雅·四月》八章:“山有蕨薇,隰有杞桋。”毛《传》: “杞,枸檵也; 桋,赤梀(shè)也。”隰,xí,低湿之地。《尔雅·释木》: “桋,赤梀。”郭璞注:“好丛生山中。” ☚ 杜 杨 ☛ 杞读音q·i(ˇ),为i韵目,属i—er韵部。墟里切,上,止韵。 上一条: 玘 下一条: 芑 杞qǐ姓。 杞周朝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杞县一带:~人忧天。 杞qǐ❶ 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杞县。 杞❶夏后氏之後也。《禮記·禮運》:“孔子曰: 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 鄭玄注:“杞,夏后氏之後也。” 古代名物 > 木果類 > 林木部 > 灌木 > 杞 杞 qǐ 亦稱“苦杞”、“地輔”、“地仙”、“却暑”、“仙人杖”、“西王母杖”。此木有棘如枸之刺,莖如杞柳之條,故兼名之曰枸杞。木名。茄科,落葉小灌木。枝條細弱,下垂。單葉,互生。花黄色。漿果,圓形,色紅。果和根皮入藥。產山東、寧夏、河南等省。始載於先秦典籍。《詩·小雅·四牡》:“翩翩者鵻,載飛載止,集于苞杞。”鄭玄注:“杞,枸檵也。”《左傳·昭公十二年》:“我有圃,生之杞乎。”杜預注:“杞,世所謂枸杞也。”《說文·木部》:“杞,枸杞也。”段玉裁注:“枸檵為古名;枸杞雖見《本草經》,而為今名。”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三·枸杞》:“〔釋名〕枸檵、枸棘、苦杞、甜菜、天精、地骨、地輔、地仙、却暑、羊乳、仙人杖、西王母杖。 杞qǐ❶ 树名。❶ 杞柳。《诗经·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 杞*qiE8BD 中药 中药国药 药石 药材 本草(滇南~)粗药 草药 ☚ 药物 药方 ☛ 杞qǐ ❶ (周朝国名) Qi, a state in the Zhou Dynasty 杞国名。姒姓,为商周古国。楚惠王四十四年(前445)灭之,楚地进至泗水之上。故城旧说在今山东安丘县东北,今有学者改订于山东新泰县境。 杞先秦国名。周武王克殷封东楼公于今河南杞县。杞成公迁都今山东昌乐县东南,文公时又迁都于今山东安丘县东北。公元前445年为楚所灭。 杞古国名。姒姓。周武王克商后所封。始封之君是东楼公,相传为夏禹之后。初都于雍丘(河南杞县),杞成公时迁于缘陵(山东昌乐东南),杞文公时又迁至淳于(山东安丘东北)。与莒近,鲁隐公时曾遭莒伐。公元前445年为楚所灭。 杞qǐ❶ 杞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