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帝师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天象類 > 天體部 > 二十八宿 > 帝師 帝師 dìshī 星名。五諸侯五星之第一星。詳本類“五諸侯”。 教师 教师师(师父;师傅;老师) 先生 园丁 另见:学生 徒弟 教育 讲授 教育 数导 ☚ 信使 医生 ☛ 帝师元代赐予喇嘛教萨迦派上层僧侣的最高封号。原称国师。蒙古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即帝位,封*八思巴为国师,领总制院(1288年改为宣政院)事。至元七年(1270)升号帝师。此后,凡嗣为帝师者,例领宣政院事,秩从一品,赐玉印。元制,皇帝即位前,须从其受佛戒九次。皇帝向藏族地区颁发文告, 例由其副署。平日在御前设专座,位高权大,声势烜赫。其亲属门徒皆享受高官厚禄。终元之世, 共设十五任。 帝师 帝师元朝受皇帝供奉的最高神职。例由乌思藏佛教萨斯迦派的高级喇嘛充任。世祖至元六年(1269)始设,第一任为*八思巴。此后历代十四任帝师亦多出身于款氏家族。帝师是全国佛教的最高领袖,例领宣政院事,秩从一品,赐玉印。帝后妃主都从受灌顶(洗礼),新君即位,顺从其受佛戒九次。帝师法旨与皇帝诏令并行于吐蕃地区,也行于内地寺院。 ☚ 国师 大宝法王 ☛ 帝师 帝师元朝受皇帝供奉的最高神职。例由乌思藏佛教萨斯迦派的高级喇嘛充任。世祖至元六年(1269)始设,第一任为*八思巴。此后历代十四任帝师亦多出身于款氏家族。帝师是全国佛教的最高领袖,例领宣政院事,秩从一品,赐玉印。帝后妃主都从受灌顶(洗礼),新君即位,顺从其受佛戒九次。帝师法旨与皇帝诏令并行于吐蕃地区,也行于内地寺院。 ☚ 国师 大宝法王 ☛ 帝师佛教最高职称。即皇帝之师。汉成帝曾尊张禹为帝师。吐蕃王朝赞普(王)曾尊本教师、佛教高僧为师。西夏仁宗曾封高僧为帝师,位在国师(秩一品)、诸王之上。当时有吐蕃高僧热巴,曾在内地受封过帝师。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即位,封吐蕃乌思藏高僧、藏传佛教萨迦教派领袖八思巴为国师,命统领全国佛教寺院僧尼,至元元年(1264)置总制院,命八思巴领院事,以管理全国佛教及吐蕃全境事务;七年(1270),八思巴升帝师;二十五年(1288),总制院改名宣政院。元制:历朝皇帝即位,必以吐蕃高僧为师,并从受佛戒;帝师既领宣政院事,院使、帝师辟举,其位居第二之院使必以僧人充任,帝师颁布法旨,与诏敕并行于全国各大寺院及吐蕃全境军民,遂成为有元一代所特有之体制。终元之世,吐蕃高僧受封为帝师、摄帝师或国师、领宣政院事者,先后有14人,即(1)八思巴(1264—1276、1279—1280)、(2)亦怜真(仁钦坚参,1276—1279)、(3)答儿麻八剌剌吉塔(达玛巴拉,1282—1286)、(4)亦摄思连真(意希仁钦,1287—1294)、(5)乞剌斯八斡节儿(扎巴沃色,1294—1303)、(6)辇真监藏(仁钦坚参, 1304—1305)、 (7)相儿加思(桑结,1305—1314)、 (8)公哥罗古罗思监藏班藏卜(贡嘎坚参,1315—1322、1325—1327)、(9)旺出儿监藏(旺秋坚参,1323—1325)、(10)公哥列思八冲纳思监藏班藏卜(贡嘎勒贝迥乃坚参,1327—1330)、(11)辇真吃刺失思(仁钦扎西,1330-1333)、(12)公哥儿监藏班藏卜(贡嘎坚参,1333—1358)、(13)喇钦·索南罗追(约1358—1362)、(14)喃加巴藏卜(约1362—1368摄职)。《元史·释老传》所记稍异。此外,尚有录撒堪补(约1323)、管着儿监藏国师(约1365)亦曾颁过法旨;胆巴国师于皇庆间(1312—1313)追封为帝师。明灭元后,撤除宣政院建置,罢帝师封号。 帝师dì shī1、皇帝的老师。汉置,掌讲授经书。汉成帝为太子时,丞相张禹为其讲授《论语》,成帝即位后,尊称张禹为帝师。《汉书·朱云传》:"至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 2、宗教首领的封号。元朝帝王崇信喇嘛,封藏族地区的宗教首领为帝师,兼理宣政院事,管理全国的佛教及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见《元史·释老传》。 帝师僧官名。元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世祖命乌思藏佛教萨斯迦派的高级喇嘛八思巴以国师总领总制院(后改称宣政院)事,七年(公元1270年)升号帝师。此后继任帝师者例领宣政院事,为全国佛教领袖,秩从一品,赐玉印。世祖以后,皇帝即位之初例从蕃僧受佛戒,故终元之世,此职不废。帝师法旨行于全国寺院。在吐蕃地区并得与皇帝诏命并行。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