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花栽培史history of azalea planting杜鹃花(Rhododendron spp.)系杜鹃花属一些观赏种的总称。常见的有映山红、满山红、马银花、白花杜鹃、黄杜鹃等。杜鹃花一名山石榴、山踯躅、石岩花。其中黄杜鹃又称羊踯躅、闹羊花等。 《神农本草经》最早提到羊踯躅花辛有毒,生淮南各地,可治贼风恶毒诸邪气。西晋崔豹《古今注》提到羊踯躅,开黄花,因羊食之即死,见之则踯躅不前,故有此名。唐代杜鹃花引种频繁,宫苑、宅园、寺庙多有栽培。有僧自天台移杜鹃至润州(今江苏镇江)鹤林寺;开成四年(839)唐相李德裕将稽山之四时杜鹃移植于洛阳。嘉泰《会稽志》提到越人皆种杜鹃于庭槛内,并结为盘盂翔凤之状。明清时期,有关杜鹃花的记载更为多见。成化二十年(1484),张志淳寄居云南,曾撰写《永昌二芳记》,书中记载杜鹃花20种,但此书未见传世。云南楚雄、大理等郡,盛产杜鹃,种类繁多,花有五色,以重台者为胜; 野生杜鹃林,常连绵数十里。黔阳山中有野生杜鹃,千叶深红。《广东新语》提到罗浮山、香山、凤凰山多杜鹃,花有蓝、紫、黄者。从方志反映,当时温州有四季杜鹃,四明山有五色杜鹃,徽州有香杜鹃; 宜兴善卷洞杜鹃,花瓣有泪痕。自19世纪中叶以后,英法植物学家将中国大量杜鹃种质采集回国,经杂交选择,从而育成大量近代杜鹃品种。 此花性喜冷凉湿润气候,以及富含有机质的酸性土壤,城郊栽培不易成长,历史上关于杜鹃花栽培技术的论述很少。《花镜》提及杜鹃可用嫁接繁殖,种时须用山黄泥。植株性喜阴而恶肥,生长期间宜施豆汁,切忌粪水,干旱时早晚以河水浇灌,并置之树荫下,则叶青翠可观。《致富全书》则强调杜鹃喜阴畏热,平时养护须以羊粪浸水浇之方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