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杜甫《阁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杜甫《阁夜》杜甫《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这首诗是大历元年(766)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断,吐蕃也不断侵扰蜀地。诗人的好友郑虔、苏原明、李白、严武、高适等也都先后去世,感时忆旧,他写下了这首诗。 诗人的情绪是沉重悲凉的。在此他所选取的意象也沉重而悲凉: “岁暮”、“短景”、“霜雪”、“寒宵”,“鼓角悲壮”、“星河动摇”……这里所呈现的景物都浸透着诗人的主观意绪,用西方美学的术语来说这就是“移情”——移诗人主观之情于客观之物,或者说是由诗人心灵的眼睛所摄于特定情景。从这四句诗来看,诗人所写的情境是由日暮到五更:先说岁暮日短,再说寒宵雪霁,三说五更鼓角……这就表明在整整的这个“阁夜”里诗人是通宵未眠,以“长开眼”看到了这自暮至晚的一切。为何彻夜未眠? “五更鼓角声悲壮”已透露了端倪,而颈联两句则更具体说明了原由: “野哭千家闻战伐”和“五更”句相呼应,表明“战伐”正在进行,而死亡士卒的家属已遍及千家万户,旷野坟茔传来的哭声响彻云天,揭露着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惨痛。自“安史之乱”以来遍及全国的战争一直没有停息,而今又加之军阀的混战、吐蕃的入侵,死者真可谓白骨成山、横尸枕藉;而“夷歌”之声不断传来还预示着社会前景的更大不宁,在此种情景下忧时伤世的诗人怎能不彻夜无眠,辗转反侧……结尾两句是说:像诸葛亮(卧龙)、公孙述(跃马化用左思《蜀都赋》 “公孙跃马而称帝”句,意指公孙述在西汉末乘乱据蜀称帝)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论他是贤是愚,都埋于黄土同归于尽了;如今自己所面对的人世烦忧,包括所期盼而不至的远地音书,亦不过是时间长河中的一瞬,它也很快将归于无尽的逝水——永恒的寂寥。前人评论此诗“意中言外,怆然有无穷之思”是颇有见地的。 杜甫《阁夜》杜甫《阁夜》
【注释】 1.岁暮:指阴历年终。阴阳:指日、月。催短景:言冬末白天特别短,故云:“短景”;因白天很快过去,故云:“催短景”。景:即“影”,指日光、光阴。霁(音ji):雨雪停止,天气放晴。寒宵:寒夜。 2.五更:汉魏以来,自昏至晓,一夜分为五刻,或称五鼓、五更。三峡:即瞿塘峡(在今四川奉节县东)、巫峡(在四川巫山县东)、西陵峡(在今湖北宜昌县西北)。这里以瞿塘峡代三峡。星河:指倒映在河水中的星影。 3.野哭:野外的哭声。战伐:指蜀中爆发的崔旰之乱。当时尚未平息。夷歌:夔州少数民族的山歌。 4.卧龙:指诸葛亮。《三国志·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刘备)曰:‘诸葛孔明,卧龙也,将军(指刘备)宜枉驾顾之。’”跃马:指公孙述。字子阳,汉扶风人,王莽时为导江卒正。更始帝立,他乘时局动乱,割据蜀中,自称白帝。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终黄土:终竟都变成一堆黄土。指他们都早已死了。唐时,夔州有白帝祠、孔明庙。人事:此指杜甫自己与朝廷的冷淡关系。音书:指亲朋消息。漫:听任。 今译 日月奔梭,催来岁暮,白昼渐少, 霜雪初晴,独自度此天涯寒宵。 远远传来凄厉悲壮的报时鼓角, 一更、二更……直听到五更拂晓。 天上的星河闪烁,倒映在三峡水面, 波影闪烁动摇。 可恨战乱,千家万户在野外哭叫, 哪儿能听到渔人樵夫自在的歌谣? 历史上此地曾有诸葛卧龙辅佐刘备, 也曾有公孙述跃马称帝,却早已化为黄土白草。 唉!我漂泊西南,与朝廷关系疏远, 亲朋好友也久断音讯,只好任其冷漠寂寥。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