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上元元年(760)开春,杜甫得到亲友们的帮助,在成都西郭外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草堂,使得逃难到这里的老杜一家,暂时安居下来。次年八月,不料草堂为秋风所破,满屋漏雨,他百感交集,通宵不眠,就写下了这篇思想艺术成就都很高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此诗一上来就开门见山地描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情状。秋空越是辽阔,就越能显出狂风来势之猛。这样大的风,当然会卷起屋顶上的几重茅草,似乎还能撼动天地。这样,诗人就以刚劲有力的笔锋,简括而生动地写出了秋风的狂暴,并借以反衬出人们处在自然威力之下的巨大惊悸,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要求有安定生活保障的强烈愿望。然后,他就接二连三地极力铺叙狂风吹着茅草、“渡江洒江郊”、“挂胃长林梢”、“飘转沉塘坳”的情景,极度紧张,不容喘息,既显出风力之大和情况的混乱,又显出诗人眼望着自己苦心经营的草堂,正在遭到破坏却无力挽救的焦急和痛惜。前五句每句押韵,押的都是平声韵,这就使得接连不断的韵脚产生急剧的节奏,有助于加强诗中紧张的气氛,而“号”、“茅”、“郊”、“梢”、“坳”这些韵脚,读起来又仿佛令人感到秋风怒号,萧瑟满耳,就象身临其境一样。接着写一群顽童不听呼唤,抢走茅草的事和诗人的感叹。屋顶的茅草全给风吹散了,本来还可以拣回一些,想不到又给顽童们弄走了。弄走了茅草也就罢了,可是他们欺我年老无力,追他们不上,竟能忍心当面打抢,还公然抱着茅草大摇大摆地走着,故意气我,害得我叫干了嘴舌皮也不理睬,这就更加可恶,更加可叹。这里作者把自己和顽童对照起来写,使老人和顽童的神情都显得很生动。严辞斥责顽童,可见老人当时心情的暴躁,同时又令人感到很幽默。诗人笔下那些顽童固然可恶,但是在他们顽皮、幼稚的神情中也的确有可爱的地方。如果以为诗人是在极其认真地谴责他们,那还不能算是正确地理解了杜甫,理解了这几句诗。狂风停息不久,大雨就下了起来。屋漏床湿,诗人通宵不眠。写秋天黄昏时候大雨降临前的短暂沉寂,却烘托出诗人内心深处沉重的苦闷。他用铁来形容棉被;由于随着主人在外流浪多年,棉被变得很僵硬。被子能够硬得像铁,已足见它的陈旧了。娇儿睡觉不规矩,蹬一脚,破一块,更见它陈旧不堪。被窝冷,儿子不会睡,已经很难安宁了,何况茅屋又给秋风吹破,大雨下个不停,屋漏床湿,屋子里没有一块干的地方,这更叫老人怎样睡呢!诗人好用“日脚”、“雨脚”这类形象的词汇。的确,这和“雨点”、“雨滴”等词比较起来,“雨脚”不仅很形象,而且还富有情趣。往下一句是“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诗人久经战乱,忧国忧民,长时期以来就失眠,今夜遭到雨淋,更加不能合眼。多年积压在心头的家国深忧和目前的痛苦交错在一起折磨他,使得他急迫地盼望天明。可是,老天爷好象故意在捉弄人,盼望得越历害,就越是迟迟不亮。最后写诗人在风雨不眠之夜,产生了无穷的理想和愿望。他由目前的痛苦想到过去一连串的悲惨遭遇,又由个人的悲惨遭遇想到天下穷苦人们水深火热的苦难生活,并从而产生了甘愿为天下穷苦人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强烈愿望。这就是这首诗的主题,也是诗人长夜不眠经过苦苦思索,从切身痛苦中体验出来的极其伟大、极其宝贵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的产生,对于像杜甫这样热爱人民、且有丰富而又深刻的生活体验的诗人来说,是很自然的。因此,表达出来就很真实,很有力量,感人很深。正因为有这样的一种思想感情,这首诗才不仅只是个人悲苦命运的哀叹,而且还具有最重大最深广的时代社会意义;才能在进步现实主义的艺术创造中,闪耀出理想的光辉,洋溢着救世济人的激情,显示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这几句诗写得真好,巨大的形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深沉的喟叹和激昂、坚决的言辞:“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正好被诗人用来很恰当地表现了他那种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伟大精神。这是诗人,也是这首诗思想感情崇高伟大的地方。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阅读答案|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乾元三年(760)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怎能不使诗人万分焦急?“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我们读这几句诗,分明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而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也不能不激起我们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节五句。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是不是还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呢?有的,然而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五字宜着眼。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当壮健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忍能对面为盗贼”,意谓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盗贼!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无可奈何了。用诗人《又呈吴郎》一诗中的话说,这正是“不为困穷宁有此”!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节。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发生危险,因而就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浇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怎能入睡呢?“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于是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儿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进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之不足,故嗟叹之,“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当我们读完最后一节的时候,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如果说读到“归来倚杖自叹息”的时候对他“叹息”的内容还理解不深的话,那么读到“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总该看出他并不是仅仅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吧!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 〔注〕罥(juàn绢):挂结。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