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李白《菩萨蛮》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李白《菩萨蛮》

《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1。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2。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3。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4



【释】

1.漠漠:烟雾弥漫的样子。谢朓《游东田》:“远树暧阡阡,生烟纷漠漠。”碧:青绿色。

2.暝色:暮色。人:游子自指。

3.玉阶:白石台阶,以其光洁细腻似玉,故径称之。空:徒然,白白地。伫立: 久久地站着。

4.亭:古时修设在路边供人歇息的亭舍,各亭间距离不等,一般说五里一短亭, 十里一长亭。更:连接不断。



【译】

原野上的林木伸展在无垠的深秋,

弥漫的烟雾,如织似钩,

寒山一带,勾起客游他乡人的

离忧。

暮色一步步地流入高楼,

有人在楼上,

正陷入深深的哀愁。



伫立在白玉石阶上空自等候

——许久许久,

归巢的鸟儿呵,却一只又一只

——飞过云头。

唉!哪里是我归乡的道路?

只见长亭接着短亭,

无止无休。



【评】

传为李白的这两首词,据载曾题在鼎州沧水驿楼上(宋僧文莹《湘山野录》),是否确为李白所作,争论莫一。但此词产生较早,郑振铎先生即认为“其为初期词中的杰作,则是无可致疑的”,而初期词坛除玄宗外,尚无其他高手填词,倒是李白曾醉酒填《清平乐》三章, 而此两首, 苍凉高峻,意境阔远,非大手笔难达此艺境。故虽无真据,人们还是宁肯相信是李白之作,亦唯有李白,才堪当“百代词曲之祖”之谓。

“平林漠漠”,为望远怀旧之作,此题旨,为李白笔下之主旋律之一。

起句写平林寒山景色:旷远处的林间笼罩着飘曳漫浮的烟霭,一带寒山点染着使人伤心的苍碧。这景色是通过登楼者远眺的目光递次展开的。由平地之林而至漠漠的空间,空间中纵横交织着漠漠霭霭的烟气。目光渐移高远,远山延绵如带,透出萧瑟凄凉的苍碧。此二句由低向高,由近及远,渐次展开,境界阔大空灵。

次两句如特写镜头,人物切入画面。“暝色”与“漠漠”之景呼应,“入”字具有动感,将时光的流驶拉成了慢镜头。凸现人物的主体感受。“高楼”点明位置,使景鲜明活现出来,“愁”字点醒主旨。两句折到楼与人,道出愁字。

上片由景及人,渐次展示;下片由人回景,回归复沓。

“空”字与下句归飞急的宿鸟对应,人鸟对比,形成反差,引出“何处是归程”的暗问。结句叹息深婉,以景结情。“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标明路途的长亭短亭交替绵延,无尽无涯,那只是游子梦魂萦系的归程吧!唉!


唐宋词之《李白《菩萨蛮》》原文、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李白《菩萨蛮》

诗词鉴赏《唐宋五代词《李白《菩萨蛮》李 白

李 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接短亭

注释 ①平林:平原上的树林。漠漠:烟雾迷蒙的样子。南朝宋谢朓《游东田》:“远树暧阡阡,生烟纷漠漠。”②暝色:暮色。③伫立:长时间地站立。④亭:古代设在路旁供行人歇息的亭舍,亲友离别之时,送客者往往止步于此。按旧制,五里设置一短亭,十里设置一长亭。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

鉴赏 这首词被认为是后代词曲之祖。关于这首词的作者归属问题,一直是讨论的焦点。讨论最早开始于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菩萨蛮》之名,当起于晚唐世,按《杜阳杂编》云:‘大中初,女蛮国贡双龙犀……其国人危髻金冠,璎珞被体,故谓之菩萨蛮。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南部新书》所载与此亦同,则太白之世,尚未有斯题,何得预制其曲耶?”因此后人也就依据此认为此词非李白所作。但据史料记载,《教坊记《曲名表》及敦煌曲均有此调名。《教坊记》作者崔令钦是盛唐时人,此书成于安史之乱后,他所写即开元时调名,可见盛唐时已有《菩萨蛮》曲。此外,据宋释文莹《湘山野录》记载:“此词不知何人写在鼎州沧水驿楼,复不知何人所撰。魏道辅泰见而爱之,后至长沙,得古集于子宣内翰家,乃知李白所作。”文中所说的曾子宣,就是曾巩的弟弟曾布。曾巩是李白诗集的整理者,曾布家藏《古风集》载《菩萨蛮》一词为李白作,应该是比较可信的,所以还是把此词归为李白所作。

这首词上下两片采用不同的手法,是词中经典的结构方式。上片是对客观景物的描写,以景衬情。下片写情,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从词的整体上来看,情景相交,融成一片。词的时间选择是一个秋冬之交暮色茫茫的黄昏。起句“平林脉脉烟如织”传达出一种空寞惆怅的情绪,并笼罩全篇,扯也扯不开,割也割不断,连那远处碧绿的山色也抵挡不住这种情绪。这是静态的写生,在单纯的景物上杂夹着丝丝点点的主观感受,似撩人心弦却没有深入人心。接着,这种情绪开始动感化,“暝色入高楼”,一个“入”字使得画面动起来,镜头也从远处拉到近处,实际上也是人内心感受的不断变化。到“有人楼上愁”,这个从物到人的过渡完成了,这个愁把上下片的惆怅情绪全都连接在一起了,自然地过渡到下片,承上启下,甚是精妙。

仿米山水图(局部) 【明】 陈淳 故宫博物院藏

下片写主人公的主观情绪。暮色中,主人公站立在石阶上,感到一片空茫。“空”也是对上片景物所感后的必然结果。但下片的情绪不是孤立无助的,它融入景物之中。“宿鸟归飞急”,这一句很巧妙,一方面用急待回家的倦鸟来衬托孤立无助的主人公,另一方面,宿鸟急归也无疑使主人公的内心骚动更为强烈。“何处是归程”就使之前朦朦胧胧的“愁”“空”明朗化了,它是宿鸟急归引发的。这时主人公也急于寻找自己的归程,可是归程在哪里呢? 连绵的落拓、孤独和寂寞就在五里、十里的长亭短亭之间。

这首词中有很密集的景物:平林、烟雾、寒山、暝色、高楼、宿鸟、长亭、短亭,借此传情,意象绵密却不杂乱,展现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反映了词人在客观现实中找不到人生归宿的无限落拓的愁绪。(朱铭)

集评 宋《黄昇:“(李白《菩萨蛮》《忆秦娥》)二词,为百代词曲之祖。”(《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一)

明《沈际飞:“古词妙处,只是天然无雕饰。”(《草堂诗馀正集》卷一)

明《卓人月:“徐士俊云:词林以此为鼻祖,其古致遥情,自然压卷。”(《古今词统》卷五)

清《黄苏:“按入首二句,意兴苍凉壮阔。第三、第四句,说到‘楼’、到‘人’,又自静细孤寂,真化工之笔! 第二阕,‘栏干’字跟上‘楼’字来,‘伫立’字跟上‘愁’字来。末联始点出‘归’字来,是题目归宿。所以‘愁’者,此也,所以‘寒山’‘伤心’者,亦此也,更觉前阕凌空结撰,意兴高远。至结句,仍含蓄不说尽,雄浑无匹。”(《蓼园词选》)

清《李佳:“李青莲《菩萨蛮》云……、《忆秦娥》云……,二作为此词鼻祖,实亦千古绝唱。谪仙才固自不凡。”(《左庵词话》卷下)

清《刘熙载:“至太白《菩萨蛮》之繁情促节,《忆秦娥》之长吟远慕,遂使前此诸家,悉归环内。太白《菩萨蛮》《忆秦娥》两阕,足抵少陵《秋兴》八首,想其情境,殆作于明皇西幸后乎?”(《艺概》卷四)

清《陈廷焯:“太白《菩萨蛮》《忆秦娥》两阕,神在个中,音流弦外,可以是为词中鼻祖。寻词之祖,断自太白可也,不必高语六朝。”(《白雨斋词话足本》卷七)

俞陛云:“太白仙才旷世,即小令亦高挹群言。以字句论,首二句写登高晚眺,极目平林,林外更寒山一碧,乃高楼所见也。林霭浓织及山光入暮逾青,乃薄暝之时也。故三句以‘暝色入高楼’承接之。四句言楼上愁人,叙入本意。下阕‘玉阶’‘宿鸟’二句承高楼及暝色而言,且有鸟归而人未归、空劳伫立之意。故接以何处归程。结句‘长亭连短亭’,则归程愈远,见离愁之无尽也。以词格论,苍茫高浑,一气回旋。黄叔旸称此词及《忆秦娥》为‘百代词曲之祖’。”(《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链接 词牌《菩萨蛮》。据崔令钦《教坊记》记载,《菩萨蛮》是唐玄宗时期的教坊旧曲,后用为词牌。苏鹗《杜阳杂俎》卷下有记载曰:“危髻金冠,璎珞被体,故谓之‘菩萨蛮’。”《宋史《乐志》卷一七中载一种名叫“菩萨蛮队”的女弟子舞队,由此可见,这本是一种模仿外来装束的舞队中的曲调。《菩萨蛮》词牌又名《菩萨鬘》《重叠金》《梅花句》《花溪碧》《子夜歌》《晚云烘日》《花间意》等。《菩萨蛮》为双调小令,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


古代诗歌之李白《菩萨蛮》全译、翻译和译文 - 可可诗词网

李白《菩萨蛮》

李白《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1。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2。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3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4

【注释】

1.漠漠:烟雾弥漫的样子。小谢《游东田》:“远树暧阡阡,生烟纷漠漠。”碧:青绿色。

2.暝色:暮色。人:游子自指。

3.玉阶:白石台阶,以其光洁细腻似玉,故径称之。空:徒然,白白地。伫立:久久地站着。

4.亭:古时修设在路边供人歇息的亭舍,各亭间距离不等,一般说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更:连接不断。

今译



原野上的林木伸展在无垠的深秋,

弥漫的烟雾,如织似钩,

寒山一带,勾起客游他乡人的

离忧。

暮色一步步地流入高楼,

有人在楼上,

正陷入深深的哀愁。

伫立在白玉石阶上空自等候

——许久许久,

归巢的鸟儿呵,却一只又一只

——飞过云头。

唉!哪里是我归乡的道路?

只见长亭接着短亭,

无止无休。

唐宋词之李白《菩萨蛮》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赏析 - 可可诗词网

李白《菩萨蛮》

《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注释】 ①漠漠:烟雾弥漫的样子。谢朓《游东田》:“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碧:青绿色。②暝色:暮色。人:游子自指。③玉阶:白石台阶,以其光洁细腻似玉,故径称之。空:徒然,白白地。伫(zhu助)立:久久地站着。④亭:古时修设在路边供行人歇息的亭舍,各亭间距离不等,一般说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更:连接不断。

【译文】 平野上林木已笼罩在层层烟雾中,连绵群山蜿蜒如带,也浸透寒意,那碧绿的山色勾引起哀哀的离情。暮色冉冉地降临高楼,楼头的游子正独自远眺伤神。人立石阶许久许久,群鸟归巢急急匆匆。啊,落拓飘零,何处是我最终的归宿,何时才能踏上归家的路程?唉,眼望着长亭接着短亭,我心中但觉一片空茫与迷蒙。

【集评】 宋·黄升:“二词(指此首与《忆秦娥》》)为百代词曲之祖。”(《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一)

明·卓人月、徐士俊:“词林以此为鼻祖,其古致遥情,自然压卷。”(《古今词统》卷五)

近代·俞陛云:“以词格论,苍茫高浑,一气回旋。”(《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总案】 词写游子思乡之愁。上片由远而近,以景衬情。“烟如织”、“寒山碧”,反衬着游子迷惘伤感的情怀。“暝色入高楼”,时光流逝,物换景移,引出楼头远眺之人——乡愁满怀的游子。下片由近而远,抒发乡愁。借宿鸟归飞起兴,自然贴切,内蕴丰厚,由思乡而思及人生归宿。长亭短亭,寄意言外:千里万里,欲归无计。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4:4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