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李白·渡荆门送别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李白·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以“一生好入名山游”自诩的诗人李白,从幼年至青年,很长时间却生活在四川境内的彰明县(今划入江油县),虽说也曾游访过青城、峨眉等名胜,足迹到底不出蜀中。他的远游,应从开元十三年,诗人廿五岁时算起。这年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沿长江而东下,其动机之一便是游览东南名胜。在《秋下荆门》一诗中他写道:“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鲈鱼脍”是一个很有名的思念故乡的典故,李白因为自己是离开故乡,所以反用了这一故事。)

此诗便是出蜀时的作品之一。不过从诗中只能看到离别的感受而并无“送别”之意味。要说有送别,便只如诗的结尾所说,长江在殷勤送着诗人和他的行舟,如是而已。所以清人沈德潜认为“题中二字可删。”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与北岸的虎牙山对峙,形同荆州门户。在到达荆门之前,李白应该在四川境内水流湍急的三峡中颠簸了好些天。千年后的郭沫若形容峡中航行的况味是:峡的两岸有如削成,摩天的群峭环绕四方,后面不见来程,前面不知去向,就象幽闭在一个峭壁环绕的水乡,纵然没有猿声,也觉凄凉。然而船到荆门,景观便豁然开朗,前面是一望无际的荆楚平野,出峡后的江面顿时开阔,汹涌的激流变成一片浩浩荡荡的大水,真是两岸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了。甭说诗人,就是一般旅客到此也会胸怀一敞而逸兴遄飞。所以诗的首二句虽平叙事实,其语气却是十分兴奋爽朗的。

荆门以外便是春秋战国时楚国的故地,在三国时又曾是蜀主刘备起家的地方。诗人提到“楚国”这个历史地理的概念,自然能引起读者有关历史文化的一些联想。“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江上吟》)这里是李白景仰的大诗人屈原和灿烂荆楚文化的故乡。荆州首府江陵,及当地的故楚章华台、郢城遗址,都是诗人此行应游之地。后来他在《庐山谣》中还自称“我本楚狂人”由此可想见其初来游楚时应有一种何等亲切、沉醉的心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十字写尽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观。这里的写景,角度是移动着的,而不是定点的静的观察。这从“随…尽——入…流”四字体现出来。因此这两句诗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扩;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这两句的壮阔写景,也须放置到诗人多日峡行后一旦豁然开朗的特定前提下玩味,才能对其中涵蓄着的说不尽的愉快新鲜感有所领会。

三峡之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崇崖迭嶂,遮天蔽日,“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郦道元《水经注》)当然更看不到地平线和水天相接处云霞幻化的奇观。所以紧接的两句仍是惊喜不置的写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对大自然最为醉心的莫过于明月,那奇妙的飞镜,是他从未看厌过的,此行在巴山蜀水的旅程中,他常常为夜晚不能见月而遗憾。“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喻州。”(《峨眉山月歌》)有人说这里所思的,就是连半轮也不复见的明月。而一到荆门就很容易和明月见面,真有重见故人似的高兴。而“江入大荒流”后,水势平缓,月的倒影也能清楚地看到了,所谓“上下天光”(范仲淹),尤为可爱。而水天之际的云霞变幻,又使诗人如睹海市蜃楼的奇观。

全诗中四句都用来写景,寓有初次出峡后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有人把它用来对照杜甫《旅夜抒怀》中写同样景观的两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以为同是上对天宇下临江面的景色,杜诗熔铸在两句而李诗扩散于四句,风格上便有凝重和爽朗的不同。这一比较很有见地。

前六句都著眼于初到荆门的观感,充满诗人对生活新天地的礼赞和陶醉。离开故乡热土,对于李白来说意味着鹏程初展,他自然是喜悦之情占了上风的。但这又并不意味着诗人和故乡割断了感情联系。蜀中是他的父母之邦,是哺育他成长的地方。当他羽翼丰满后,她又无私地将这个值得骄傲的儿子奉献给整个大唐。而李白也以赤子之心,永怀着对故乡母亲的热爱。他感到即使身已出蜀,故乡的一切仍和这江水一样,长与他同在,伴送他走到更远的地方。“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十字,是充满了由衷感激之情的。“仍怜”云云,语气极轻柔婉转,而分量厚重。至此,诗人写出了初下荆门时他复杂感情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有了这个方面,诗情才更见温润,仅有欣喜的一面是不够的。


《李白·渡荆门送别》诗词原文-翻译-鉴赏-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李白·渡荆门送别》

《李白·渡荆门送别》全诗阅读答案|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江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像瑰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2: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