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李煜《乌夜啼》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李煜《乌夜啼》李煜《乌夜啼》
今译 林间的花朵 凋谢了 春日的 姹紫嫣红, 太匆匆。 怎奈何 那凌晨的寒雨 夜晚的风! 残花凋零 象是流过美人 面颊的泪水, 使我沉醉 迷蒙, 更何况,此一去 何日再重逢? 唉!人生长有恨呀, 流水长向东。 李煜《乌夜啼》《乌夜啼》·李煜
李煜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滴频欹枕,起坐不能平。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这首秋夜抒怀词,抒写作者亡国后的囚徒生活。前片写实际的狱中生活。“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二句写秋夜风雨,营造出一种令人凄苦、彷徨、迷惘的氛围。暗示出他所处的环境十分险恶,令人觉得过分冷清,几乎要倒抽一口冷气。后二句抒情主人公出场,他经过一夜的“频欹枕”,“起坐不能平”,直熬到“烛残”、漏断,天色大明。仅仅12个字,便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作者自己五内俱焚、抑郁满怀、辗转难眠之苦。至于抒情者有什么“不能平”呢?当然是家国之痛,自不待言。漏滴:漏壶滴下的水点。古人计算时刻,用铜壶盛水,底穿一孔滴水,中间插入一根标竿,标竿上有刻度,水流出或流入壶中时,即能用标竿上的刻度计算时刻。 下片抒情。“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是最普遍也是最一般的人生叹喟。其中的“漫”、“算来”,显示出一种空虚、疑惑、迷惘感,写得十分传神。“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这末二句是全词最沉痛、最凄冷的两句。由于作者的执著和他的清醒,使他无法摆脱人生的困扰与烦恼,只好借酒浇愁,以得到醉中的短暂解脱。“醉乡路稳”反衬作者的处境:愈是清醒,愈是明白,则愈烦恼与不安,只有一醉解千愁,“此外不堪行”。在这里,作者那种欲死不忍、求生不得的愁苦、无奈的心情,由帝王到囚徒的失落感,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这首词在艺术上颇有特色。作者将自己的痛苦现实纳入普遍的人生慨叹,通过一般来表现特殊。因此,正如俞陛云所云: “论其词句,固能写牢愁之极致也。” (《唐五代两宋词选释》118页) 李煜《乌夜啼》李煜《乌夜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今译 默默无语 独自 登上西楼, 月儿如钩。 深院里 长着寂寞的梧桐, 锁着寂寞的清秋。 那剪不断 梳理却又乱了的 是离愁。 唉!是一种别样的 滋味 在心头。 李煜《乌夜啼》《乌夜啼》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1。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2?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李煜《乌夜啼》《乌夜啼》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①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②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注释】 ①谢:辞谢,凋谢。②胭脂泪:女人的眼泪。此句从杜甫《曲江对雨》“林花著雨胭脂湿”化出。 【译文】 林花凋谢,失去了春天的艳红,未免过于匆匆。无奈摧残她的,有那朝来的寒雨和晚来的风。 风雨中的残花,像女子脸带胭脂把泪淌,使人迷醉,更不知何时才能重逢?人生长恨,自像那流水长向东。 【集评】 清·谭献:“前半阕濡染大笔”。(谭评《词辨》卷二) 近代·俞陛云:“后主为樊若水所卖,举国与人。词借伤春为喻,恨风雨之摧花,犹逆臣之误国,迨魁柄一失,如水之东流,安能挽沧海尾闾、复鼓回澜之力耶?”(《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近代·王国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谓颠倒黑白矣。‘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人间词话》) 现代·唐圭璋 :“以水之必然长东,喻人之必然长恨,语最深刻。‘自是’二字,尤能揭出人生苦闷之义蕴。此与‘此外不堪行’,‘肠断更无疑’诸语,皆以重笔收束,沈哀入骨”(《唐宋词简释》) 加拿大·叶嘉莹:“王国维《人间词话》称李后主‘俨然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盖即指此一类作品而言者也。然而李煜在词中虽曾写出全人类共有之悲哀,但其所表现之人生,却实在并不出于理性之观察,而全出于深情之直觉的体认。即如此词中所叙写的由林花红落而引发的一切有生之物的苦难无常之哀感,李煜之所以体认及此,即全由于其自身所经历过的一段破国亡家之惨痛的遭遇,而并非由于理性之思索与观察。”(《灵溪词说》) 【总案】 此词伤春、感慨人生,情调凄婉,为后主入宋后所作。结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揭示题旨。“人生长恨”一“长”字,概括了许许多多时,许许多多事,有失去家国的悲痛,也有由人主降为贱虏的耻辱;既长恨身世之悲,又长恨往事、时光的不可重来。而长恨又如“水长东”,水长流东去不休,则长恨亦不休。一句叠用两“长”字,其长无比,其长无限。而这一感叹人生的抒情句,又具有较普遍的意义,它已远远超出后主自身经历的范畴。鲜明的艺术形象高度概括了人们在人生道路上有过这样或那样怨恨的共同体验,简洁地道出他人想说却说不出或说不清的感受,故尔王国维称后主“俨然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这支伤春而自伤的小曲,意象鲜明,明白如话,情韵悠长。先落笔花事,次花人合写,末独写人生。由伤花而自伤身世,又由自伤身世概括出较有普遍意义的“人生长恨”,越写越深,越写越新警,越写越有味,一往奔放,淋漓尽致。古往今来,此词曾引起多少读者的共鸣,足见其永久的艺术魅力。 李煜《乌夜啼》《乌夜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译文】 默默无言独自登上西楼,楼头明月犹如镰钩。长着梧桐的深院,好像锁闭着寂寞的清秋。 千缕的情绪剪也剪不断,越想理清越烦乱,说是一般的离愁,可还另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留在心头。 【集评】 宋·黄升: “此词最凄婉,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花庵词选》卷一) 明·卓人月、徐士俊:“七情所至,浅尝者说破,深尝者说不破。‘别是’句甚深”。(《古今词统》卷三) 明·茅暎:“绝无皇帝气,可人可人。”(《词的》卷一) 清·王闿运:“词之妙处,亦别是一般滋味。”(《湘绮楼词选》) 现代·俞平伯:“自来盛传其‘翦不断,理还乱’以下四句,其实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六字之中,已摄尽凄惋之神矣。”(《论诗词曲杂著》) 【总案】 根据黄升的推测,此词也是降宋之后的作品。“几曾识干戈”的后主,从耽于声色狗马、琴棋书画的风流君主,沦而为阶下之囚、备受凌辱囚困于小楼的“违命侯”,前后真有天壤之别。俯仰楼头之际,但见梧桐寂寞,清秋被锁,惜物实是自惜,悲秋实为自悲,透露出一片孤苦、寂寞、凄凉、冷落之情。离愁,既是对“车如流水马如龙”、春风得意的上苑宫廷生活的留恋,又是对“三千里地山河”南唐小朝廷的缅怀。但离愁毕竟是人类思维活动中的一种抽象感受,词人遂用纷乱无绪的丝缕比喻,且加以发挥。纷乱的丝缕快刀斩不断,快剪也剪不断,即便是灵巧的纤纤双手也理不清,反而会越理越乱,比喻新警,非常人所能想,堪称离愁妙喻、绝唱。“剪不断”接连三个三字短句,节奏感强烈,已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且接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九个字作结,促节曼声,疾徐相配,余音袅袅,更有绕梁三日之妙。以浅易质仆的文字而能淋漓地表现自身如此复杂、且具有人类普遍意义的离愁,实为词中神品。 李煜《乌夜啼》《乌夜啼》·李煜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每一个比喻都十分准确、生动,使作品中的形象显得更突出、更完美。例如“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句,“朝”、“晚”二字相对,形容风雨来得频繁,摧得春花凋零。“林花”、“春红”是暗指被俘以前的宫廷享乐生活,这种欢乐对李煜来说很短暂,好景不长,所以“太匆匆”。恰恰相反,人生的恨却同江河东去一般,长得没有尽头。通过这些明指暗喻,我们还能体会到作者颇具匠心的一番苦意——用自然现象暗指历史悲剧的发生是必然的,不可挽回的。“林花谢了春红”是比喻南唐的灭亡,“水长东”象征着人生长恨,春去花谢和大江东去都是人们熟悉的自然规律,选择这样的事物来抒发消极的心绪,不仅妥切,而且很有生活气息,给人以美的感受。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