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李政道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李政道华裔美国物理学家。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上海市,曾在浙江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学习。1946年去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院深造。195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50~1951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1951~1953年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1953~1960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1955年任副教授,1956年任教授)。1960~1963年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教授兼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63年后只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1964年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他对近代物理学的最大贡献,是1956年与杨振宁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过程中宇称不守恒的假设。为此两人共同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关心中国物理学发展,自1972年起多次回中国访问讲学,并协助建造正负电子对撞机和同步辐射设备。受聘为暨南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1980年以来,他发起美国几十所主要大学在中国联合招收物理学研究生。1994年6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 李政道 李政道1926.11.25~Li Zhengdao美籍华裔理论物理学家。出生于上海。1943~1944年在浙江大学物理系学习(时值抗日战争,浙大内迁贵州)。1945年入西南联大物理学系。1946年由吴大猷先生推荐赴美国入芝加哥大学研究院。1950年获博士学位。后在芝加哥大学天文系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系工作。1951年到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1953年任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助教授,1956年为副教授。1960~1963年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教授。1963年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64年任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讲座教授。1964年,任该校费米物理学讲座教授。1983年任该校全校讲座教授。李政道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他的杰出贡献是:1956年和杨振宁合作,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假设及实验检验途径,次年这一理论预言由吴健雄的实验所验证,他和杨振宁因此荣获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1949年,他和M.罗森布拉斯、扬振宁合作提出普适费米弱作用和中间玻色子存在的理论。1952年,和杨振宁合作提出统计物理中关于相变的李—杨定理。1954年发表了量子场论中著名的“李模型”理论。1957年,与R.奥赫梅和杨振宁合作提出C和T不守恒的分析。同年和杨振宁一起提出中微子二分量理论。1964年与M.瑙恩伯合作提出李-瑙恩伯定理(关于零质量粒子红外发散抵消问题的定理)。70年代之后研究CP自发破缺问题及非拓扑性孤立子问题,并建立了强子结构的孤粒子袋模型。以后又提出“色介常数”的概念,在路径积分、格点规范和时间作为动力学变量等方面做过许多有创见的工作。1972年以后,多次到中国访问讲学,协助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建造正负电子对撞机。1980年~1988年,李政道发起组织美国50多所大学联合招收物理研究生(CUSPEA)。他还受聘为暨南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 杨振宁 哈肯 ☛ 李政道1926—Tsung-Dao Lee物理学家。生于中国上海。早年在浙江大学学习,后转入西南联大(1945—1946)。1946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1950年获博士学位。先后在加利福尼亚大学(1950—1951)、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1951—1953)任教。1953年到哥伦比亚大学执教,1955年升为教授,后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教授(1960—1963)。1963年起任哥伦比亚大学费米物理学教授,兼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在基本粒子和统计力学方面有杰出贡献。与杨振宁一起发现违反宇称守恒定律的现象,证明至少在基本粒子弱相互作用领域内,宇称不守恒,宇称守恒定律并非普遍适用。为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之一。1987年起兼任北京理论物理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场论与粒子物理学》、《粒子物理和场论简引》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