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李愬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李愬773—821唐将领。洮州临潭(今属甘肃)人,字元直。名将李晟子。德宗时,授太子右庶子,出为坊、晋二州刺史,有政绩,加金紫光禄大夫,进詹事。宪宗讨吴元济,高霞寓、袁滋等或败或无功,他自请往战,拜检校左散骑常侍、随唐邓节度使。上任后,扬言不战,阴为战备。半年后率军出征,破城略地,斩获颇多,又任用降者,尽知吴元济虚实。元和十一年(816年)冬,出师袭蔡州,遇大雨雪,士卒道中冻死者约十分之一、二。他仍挥军向前,夜取蔡州城,擒吴元济。以功拜检校尚书左仆射、山南东道节度使,封凉国公。不久又任武宁节度使,与魏博、宣武军讨平淄青节度副使李师道。后代田弘正镇守魏博。 李愬773—821唐大将。字元直,洮州临潭(今属甘肃)人。唐将李晟之子。有筹略,善骑射。以荫补协律郎,累迁卫尉少卿,坊、晋二州刺史。元和十一年(816年),宪宗用兵讨吴元济,唐、邓节度使商霞寓、袁滋皆为元济所败。他抗表自请,愿于军前自效,因授以随唐邓节度。至镇抚养士卒,恢复士气。知人善任。优待来降军将,故能了解敌之山川道路之险易与元济之虚实。并与元济降将李祐、吴秀琳等谋议取蔡州(今河南汝南)之计。元和十二年春夏间,唐陈许节度使李光颜从蔡州北路郾城、洄曲(水于此回曲,今河南临颍、郾城附近)与元济军对阵,频战数胜。元济以主力精卒屯洄曲以抗光颜。他知蔡州空虚,防御力量削弱,认为偷袭吴元济平定淮西的时机已经成熟。十月十日,阴晦风雪,便利用这一气候,部署袭击。是日夜,命降将李祐、李忠义率三千突将为前锋;李进诚率三千人为后军;自率三千人为中军,从文城栅出发东行。袭占张柴村,截断回曲至蔡州之桥梁,以防淮西军自洄曲回救蔡州。自率兵冒雪继续东进,赶到蔡州时,天尚未明。先击城边鹅鸭池,“以乱军声”,给敌人以错觉,掩护军队行动。其军已经登城,蔡军还没发觉。天明雪止,生擒吴元济。召降洄曲淮西军。申、光二州见蔡州已破,纷纷投降,结束了平定淮西之役。进封凉国公,拜山南东道节度使。十三年,改任武宁军节度使,与宣武、魏博等军共讨淄青节度副大使李师道。淄青平,徙昭义节度使。后病卒。 李愬773—821字元直。洮州临潭(今甘肃临潭)人。唐代名将李晟之子。唐贞元九年(793年),藩镇叛乱日盛,尤以吴元济最为凶顽,数次征讨不克。元和十一年(816年)任他兼随、唐、邓洲节度使,率军出征蔡州(今河南汝南县境)。他审时度势,抚养士卒,休养生息,优待降将。公元817年,乘雪夜奇袭蔡州,生擒吴元济。后又讨伐淄、青的李师道。任昭仪节度使。 李愬见“军事”中的“李愬”。 李愬773~821唐代将领。字元直,洮州临潭(今属甘肃)人,李晟子。有韬略,善骑射。初任坊、晋二州刺史。后历任昭义、魏博等节度使,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疾甚,不能军,以太子少保还东都卒。 李愬 李愬773~821字元直, 洮州临潭 (今临潭县)人,李晟之子。唐代名将。好骑射,有谋略,以父荫补协律郎,任卫尉少卿、太子少庶子,后任坊、晋二州刺史,有政绩,加金紫光禄大夫。元和十一年(816年)上表求战,讨伐叛将吴元济,任唐、隋、邓节度使,安定军心,诚待兵士,抚病济困,士气大振。攻占马鞍山,连破道口栅、青陵城,俘骁将丁士良,擒谋主陈光洽,降吴秀琳,信用降将李宪、李裕,招募敢死队3000人,督征教练。十月,率军雪夜袭蔡州,一举破城,生擒元济,不杀降军。以功进检校尚书左仆射、山南东道节度使,封凉国公,转凤翔节度使,代兄愿统武宁军。后进同平章事,历任昭仪、魏博帅。病卒。赠太尉,谥曰“武”。 ☚ 李公佐 李训 ☛ 李愬773—821唐代将军。洮州临潭(今甘肃临潭)人。字元直,李晟子。元和十一年(816)任唐(今河南泌阳)、隋(今湖北隋县)邓(今河南邓县)节度使,率部讨伐吴元济。抚养士卒,优待降将,麻痹对方。次年冬,乘雪夜攻克蔡州,俘吴元济,以功迁检校尚书左仆射、山南东道节度使,封凉国公。元和十三年,任武宁节度使,助讨李师道。后任昭义、魏博等节度使。 李愬773—821唐大将。字元直。洮州临潭(今属甘肃)人。李晟子。有韬略,善骑射。初任坊、晋二州刺史。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任唐、随、邓节度使,率兵讨伐吴元济的叛乱。他善于观察形势,选择战机。次年冬,雪夜攻克蔡州,生擒吴元济,进授山南东道节度使,封凉国公。十三年(公元818年),任武宁节度使,和宣武、魏博等军共讨淄青节度副大使李师道。后历任昭义、魏博等节度使,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累官至太子少保。 李愬773—821字元直。唐洮州临潭(今属甘肃)人。名将李晟之子。宪宗元和九年(814)淮西吴元济反叛,唐廷出兵讨伐,他自请参战,为邓州节度使。十二年冬,雪夜奔袭蔡州,俘吴元济,此役为战史上著名奇袭战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