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李庆逵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李庆逵
李庆逵1912~中国著名的土壤学家、农业化学家。1912年2月12日生于浙江省宁波。193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1944~1948年留学于美国伊利诺大学农学院,获博士学位。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历任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所长。曾任中国土壤学会理事长,第四届国际土壤学会副主席,国际《肥料研究》(Fertilizor Research)杂志编委等职。他一直从事农业化学的基础及应用研究工作。早期从事土壤分析工作,他编著的《土壤分析法》(1937年在《土壤特刊》上发表,1953年正式出版,直至1978年重印了5次)对推进中国土壤分析工作起了重大作用。他长期深入红壤地区工作,对红壤的基本性质有深入的研究,为中国红壤的发生分类、理化性质、土壤肥力特点和开发利用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他多年从事土壤磷素的含量、分布、形态及转化规律的研究,取得了多项成果。其中,阐述不同形态磷素在植物营养上的作用,60年代在国际上是领先的。有关“磷肥品种、土壤性质和植物磷素营养的相互关系”的论述,为中国发展磷肥工业和合理施用磷肥提供了理论依据。他对土壤钾素和钾肥有效施用的研究,推进了中国土壤钾素的研究工作与钾肥的合理施用。在橡胶宜林地考察工作中,提出在中国选择北回归线以南种植橡胶树的土壤学依据,为发展橡胶生产作出了贡献。70年代初,碳酸氢铵已成为中国的主要氮肥品种,但因其易挥发,损失严重,当时的利用率不到30%。由他主持研制的碳酸氢铵粒肥和深施技术,可提高氮素利用率1/3以上,在生产上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李庆逵长期从事土壤和农化研究工作,学术著作很多。他与熊毅主编的《中国土壤》于1993年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发表的论文有“中国红壤的化学性质”、“我国红壤区某些主要土类钾的含量状况及钾矿物的转化规律”、“磷肥品种、土壤性质和植物磷素营养的相互关系”、“磷矿粉肥效问题的理论基础”、“中国磷矿的农业利用”等80余篇。 李庆逵1912~中国土壤学家和农业化学家。1912年2月12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1932年从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毕业后,进入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工作。1944年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研究生院深造,1946年获农学硕士学位,194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仍在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 李庆逵1912~中国土壤学家和农业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12年2月12日生于浙江宁波。1932年复旦大学化学系毕业。1944~1948年留学美国,获伊利诺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技正,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农业研究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土壤学会理事长,国际土壤学会会员,第四届国际土壤学会副主席,国际磷酸盐研究委员会委员。1987年获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农学院“著名科学家”称号。长期从事植物营养与施肥、红壤基本性质、发生分类及合理开发利用的研究,为中国土壤一植物营养化学的奠基人,也是中国土壤分析化学的创始人之一。著有《土壤分析法》、主编《中国红壤》以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李庆逵 李庆逵1912~浙江宁波人。复旦大学毕业,1948年获美国伊利诺大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国土壤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所长,国际《肥料研究》杂志编辑。主要研究中国红壤的生成、发育、开发、利用和化学性质,是中国第一个系统研究土壤磷、钾状况的学者。在其领导下研究的碳酸氢铵粒肥的应用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专著有《土壤分析法》(合著)、《中国土壤代换性钾之分析结果》、《碳酸氢铵粒肥》(合著)、《中国红壤》(主编),及论文60余篇。 ☚ 李宗道 李学全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