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生态乡村旅游模式
四川省成都市建设生态乡村旅游的典型模式。乡村生态旅游是以生态旅游理念为指导、以乡村为目的地的生态旅游,以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为旅游吸引物,通过旅游发展使乡村生态环境得到优化和提升,使当地社区和普通农户在经济上得到收益。早在1987年,成都郫县农科村就形成了面向成都市民的 “农家乐” 旅游雏形。近年成都锦江区打造的 “五朵金花” 更是成为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典范,得到了国家旅游局和全国旅游业界的高度评价。目前四川省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氛围日趋浓厚,旅游功能进一步完善,旅游形象和品牌进一步突出。目前成都市农家乐数量已达一万余家,乡村酒店几百家,旅游古镇六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六个。经营形式也由一家一户为主经营发展为合伙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 经营内容由单一为游客提供周末休息、餐饮、茶水、棋牌服务,发展为提供休闲、度假、娱乐、养生、会议等服务; 投资主体呈多元化发展态势; 服务方式由自发粗放走向逐步规范。锦江区三圣花乡成为国家4A级景区。乡村旅游地区的果进篮、花进盆、菜进盒、农副产品进袋工程,有效提升了农副产品的形象和附加值。
成都生态乡村旅游模式的主要特点是:
❶通过旅游规划,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使旅游地变成生态乡村。生态乡村建设的内涵包括乡村生态环境建设、乡村生态产业发展、乡村生态居住的创建、乡村生态文化的建设。乡村生态环境建设包括: 自然生态环境、农业生态环境和社区环境建设。乡村生态产业发展要求做到在乡村旅游目的地内,利用各种资源形成绿色、健康、清洁、环保的产业相容、协调发展的一、二、三产业。乡村生态居住的创建要求尽量利用天然材料、天然能源和可再生资源,采用节能技术和防污染措施,使私人住所和公共空间的屋顶、墙体、景观绿化。乡村生态文化是一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融合共进的文化,要求崇尚自然、保护环境、促进资源永续利用。
❷保护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加强行业管理与环境整治。在具体措施上加强行业管理与环境整治。一方面,在政府主导下保护农村生态旅游资源,做好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长远规划。如在兴建旅游交通、基础设施方面,考虑乡村生态旅游的后续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充分论证。另一方面,政府引导旅游经营企业和当地居民保护好生态环境。鼓励旅游经营企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使旅游经营企业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制定策略。使旅游经营企业树立破坏自然环境的建筑绝不建立,污染环境的产业绝不设立,严格控制污染源产生的观念,做到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同时政府引导当地居民大力推广生态农业,鼓励当地农民发展绿色产品基地,生产绿色旅游食品和旅游环保产品,减少生产、生活垃圾。
❸发展旅游创意产业,走特色发展之路。有条件发展乡村旅游的村与村之间,旅游产品要差异化竞争,实现错位发展。特色是旅游竞争中最有力的关键词。各村可以依托所处地域的自然、人文等方面的优势,根据自身条件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扬长避短,因地制宜,走特色发展之路。特色可以是独特的饮食、不同的体验形式、不同的建筑设施、不同的生态景色等。特色不在于形式的大小,而在于人无我有。
❹发动当地农民开发、建设、服务乡村生态旅游。“农民参与,农民受益”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地农民参与是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衡量乡村生态旅游的重要标志和避免出现权力支配和利益分配不合理等现象的重要保证。将农民作为旅游开发的主体、建设的主体、服务的主体,同时使之成为利益主体、发展成果享受的主体。通过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发挥乡村旅游在就业上的 “乘数效应”,使广大农民通过参与旅游开发,在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实现有效就业; 同时,为广大农民依托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开展多种经营创造良好环境,间接带动增加农民就业。通过保证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劳动报酬,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民的资源参股、资金入股的合法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