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李峤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李峤 李峤645—714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幼通“五经”,二十岁登进士第,举制策甲科,授长安尉,迁监察御史、给事中。因忤武后旨,出任润州司马。后诏为凤阁舍人。武周圣历(698—700)初,迁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转成均祭酒,领修《三教珠英》。中宗复位,贬为通州刺史。顷授礼部侍郎,封赞皇县男。迁礼部尚书,进封县公。中宗神龙二年(706),为中书令。景龙二年(708),加修文馆大学士。景龙三年罢中书令,但仍以特进守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睿宗即位,贬为怀州刺史。玄宗立,贬滁州别驾,改庐州别驾卒。峤为唐初武后及中宗朝四位大学士之一,以文学称,所作世多传诵。诗多应制、咏物之作,词采典丽。《汾阴行》为唐玄宗称赏,许为“真才子”。杂咏一百二十首,唐以后常被用作童蒙读物,并远传日本。少与乡人苏味道齐名,合称“苏、李”;又与崔融、苏味道、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原有集五十卷,久佚,明人辑《李峤集》三卷,有《唐十家诗集》本。又有《李峤杂咏》一百二十首,有日本《佚存丛书》本,敦煌遗书残存唐张方注本二种。《全唐诗》卷五七至六一收李峤诗五卷,《全唐诗补编》补三首又二句。《旧唐书》卷九四、《新唐书》卷一二三有传。 ☚ 杜审言 苏味道 ☛ 李峤644—713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唐代诗人。“文章四友”之一。与苏味道并称“苏李”。二十岁举进士,初为安定县尉,累迁给事中。因触怒武后,贬润州司马,后召为凤阁舍人。圣历元年为相。中宗复位,峤以依附张易之兄弟被贬,后召为吏部侍郎,迁吏部尚书。神龙二年任中书令,后加修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封赵国公。睿宗即位,贬为怀州刺史。玄宗即位,再贬庐州别驾。原有集五十卷,又有《杂咏诗》十二卷,已散佚,明人辑有《李峤集》。 李峤 顷寻绎故中书令李郑公百二十咏,藻丽词清,调谐律雅。宏溢逾于灵运,密致掩于延年。特茂霜松,孤悬皓月。高标凛凛,千载仰其清芬; 明镜亭亭,万象舍其朗耀。味夫纯粹,罕测端倪。故燕公刺异词曰:“新诗冠宇宙。”斯言不佞,信而有征。 峤富才思,有所属缀,人多传讽。……然其仕前与王勃、杨盈川接,中与崔融、苏味道齐名,晚诸人没,而为文章宿老,一时学者取法焉。 唐初诸子,词心共艳,律调俱扬,不可尚已。而擅古作者,宋、李二君之宗,尤为炳著。延清之七言,裁茂郁之幽思,按鸿朗之疏节,品第梁陈,固已含跨其上; 而巨山之五言,词华英净,节奏铿谐,置之晋宋之间,则潘岳之流调,惠连之靡富,微波尚传,不当擅美。若复湔其泾杂,骋其长驾,则七子之流,未知上下其论。 李峤五言古,平韵者止“奉诏受边服”一篇声韵近古,余皆杂用律体; 仄韵者虽忌鹤膝,而语自工。七言古调虽不纯,而语亦工。五言律在沈、宋之下,燕、许之上。其咏物一百二十首中有极工者。七言律二篇稍近六朝,然颇称完美。 咏物诗,齐梁始多有之,其标格高下,犹画之有匠作,有士气。征故实,写色泽,广比譬,虽极镂绘之工,皆匠气也。又其卑者,饾凑成篇,谜也,非诗也。李峤称“大手笔”,咏物尤其属意之作,裁剪整齐,而生意索然,亦匠笔耳。 读李巨山咏物百余诗,固是淹雅之士,但整核而已,未甚精出。即如《芙蓉园应制》“飞花随蝶舞,艳曲伴莺娇”,较“风来花自舞,春入鸟能言”,其意相越几何?经慧笔便成秀句,天才洵不可强。 李巨山咏物百二十首,虽极工切,而声律时有未调,犹带齐、梁遗习,未可遽以唐人试帖例视。 李峤《汾阴行》,步伐整齐,词旨凄恻,为有唐一代七言古正声所起。 其源远祖文通,近规江令。才多略格,每见率尔成篇。七言骋妍,有陈宫艳体。《汾阴》之作,盛传当时,亦只以章尾四言跌宕,振起全篇,前路铺排,已无深致。咏物累牍,取成事类,风味无成,角巧分题,源出梁陈杂体; 试帖之兴,其滥觞矣。 苏、李虽属一体齐名,而苏实不逮远甚。峤古诗如《奉使朔方》 及 《鹧鸪》 一首,尤契古韵。又《拟东飞伯劳西飞燕歌》,虽七言而转韵尤然,盖深得齐梁之遗也。尝作咏物诗百篇,体物浏亮,世尤传诵。 李峤 李峤644—713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历仕武周、中宗、睿宗、玄宗朝,景龙中以特进同中书门下三品,封赵国公,先天初为相,后坐事累贬卢州别驾。富才思,善文辞,有〔桃花行〕等词。 ☚ 李景伯 张说 ☛ 李峤李峤曾著诗歌美学著作《评诗格》,今佚。但从《诗学指南》诸书的征引来看,是一部论述近体诗形式美学的著作。 李峤约645—约714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十五岁通五经,弱冠擢士,累迁为监察御史。武后时,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因罪贬庐州别驾。峤富才思,有所属缀,人辄传讽。与乡人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苏味道为“文章四友”。《全唐诗》存诗五卷。 李峤 李峤约645—约714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二十岁举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因上谏触怒武则天,黜为润州司马。由于极具才华,后诏还,官至平章事,兼修国史。唐中宗时任中书令,封赵国公(参阅《旧唐书·李峤传》)。他的人口思想: 其一,认真地考察人口流散,脱漏的原因。李峤虽主要活动在盛唐时期,但土地兼并使人口逃亡的情况日趋严重。李峤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明确提出,赋役苛重人民不堪承受,以及户口管理不善,是人口大量逃亡、隐漏的原因。其二,加强户口管理。他提出了加强对基层居民组织的严格管理办法。即“使闾阎为保,递相觉察,前后乖避,皆许自新”。而且,互相监督,奖励举托,限期令隐漏人户入籍,逾期不报者“依法科罪,迁之边州”。(《旧唐书·李峤传》)其三,尽量安置流民。提出对自愿返回原籍的流民,要予以多方照顾,给予赈济“虽有阙赋悬徭,背军离镇,亦皆舍而不问,宽而勿征。其应还家,而贫乏不能致者,乃给程粮,使达本贯”(《旧唐书·李峤传》)。对于不愿返归故里的人,不要强迫他们返回原籍,“听于所在隶名,即编为户”(《旧唐书·李峤传》)。让他们就地申报户籍。以上可见李峤的人口思想有一定的合理性。 ☚ 傅奕 刘晏 ☛ 李峤645—714唐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20岁举进士,累官监察御史。武后、中宗朝,屡居相位,封赵国公。玄宗时贬庐州别驾。其诗多为咏物及应制、奉和之作,对唐代律诗及歌行的发展有一定作用与影响。与苏味道齐名,并称“苏李”,又与杜审言、苏味道、崔融合称“文章四友”。原有集五十卷,已散佚,明人辑有《李峤集》。 李峤 李峤645——714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少有才名,20岁时擢进士第,举制策甲科,累官监察御史,曾劝降僚兵,表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迁给事中,武后、中宗朝,屡居相位,封赵国公。后左迁怀州刺史。玄宗时贬滁州别驾,改庐州别驾。李峤与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为时人景仰。有文集50卷,今佚。 ☚ 卢照邻 王勃 ☛ 李峤about 645~about714Li Qiaoproser of the Tang Dynasty.Works: Miscellaneous Poems by Li Qiao,A Collection of Li Qiao,etc. 李峤644—713字巨山,唐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父李镇恶。弱冠举进士,累官监察御史,历仕高宗、武后、中宗、玄宗四期,官至中书令。善诗文,与同乡苏味道齐名,合称“李苏”。玄宗时官任庐州(治今安徽合肥市)别驾而卒。有文集五十卷。 李峤644—713唐文学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龙朔进士,举制策甲科。累迁给事中。神龙中,特进同中书门下三品。玄宗时,坐事贬庐州别驾卒。富于才思,与同乡苏味道齐名,时号“苏李”。诗多咏物之作,缺乏情趣。《汾阴行》较有名。 李峤644—713字巨山。唐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世为著姓,高宗时进士,官监察御史、给事中等。酷吏来俊臣构陷狄仁杰等,峤极力营救,贬为润州司马。转凤阁舍人。圣历初,拜相。又曾上疏谏止则天修造大佛像。中宗复位,以峤附张易之兄弟,出为豫州刺史。不久,复任吏部侍郎、尚书,奏置员外官数千人,行私惠以收人心。神龙二年(706),任中书令,封赵国公。峤以文学知名,与苏味道时称“苏、李”。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