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李嘉图等价定理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李嘉图等价定理

见“李嘉图等价”。

李嘉图等价定理

李嘉图等价定理Richardian Equivalence Theorem

在政府支出一定的情况下,政府无论选用一次性总付税 (Lump-sum Tax),还是发行公债,来为政府筹措资金均不会影响消费和投资,这一思想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李嘉图(D. Richardo) 首先提出,故称。该定理若成立,要包含许多前提条件,其中包括: (1) 无论是用税收还是用公债融资,初始时期的政府支出是不变的; (2) 初始时期发行的公债必须用以后时期课征的税收收入偿还; (3) 资本市场是完全的,即不存在流动性约束,而且个人与政府的借贷利率是相同的; (4) 个人对现在和将来的收入流量预期是确定的,即具有理性预期的特性; (5) 个人作为现行纳税人和将来的潜在纳税人,其行为就好像能永远生存下去一样。为此,美国经济学家巴罗 (R. Barro)提出了具有利他动机的个人的交叠世代模型来满足这一条件; (6) 个人能完全预见包含在公债发行中的将来时期的纳税义务,即不存在“公债幻觉”或公债的资产效应; (7) 所有税收都是一次总付税,这样的税收不影响相对价格和人们的边际决策行为; (8)公债持有者的数额与未来纳税额的负担是对称的。
李嘉图等价定理是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家们用来论证政府财政政策无效的一个理论工具。因为根据这一定理,政府因减税措施而增发的公债会被人们作为未来潜在的税收考虑到整个预算约束中去。在不存在流动性约束的情况下,公债和潜在税收的现值是相等的。这样,变化前后两种预算约束本质上是一致的,从而人们的消费和投资行为在时间路径上就不改变。
但实际上,该定理成立需要的前提太苛刻,现实经济很难满足。

☚ 节俭悖论   过度敏感性 ☛
李嘉图等价定理

李嘉图等价定理Ricardian Equivalence Theorem

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所提出的关于政府举债与课税的比较效应的说法。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的第17章中,曾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如果为了一年的战费支出而以发行公债的方式征集2000万镑,这就是从国家的生产资本中取去了2000万镑,每年为偿付这种公债利息而征课的100万镑,只不过由付这100万镑的人手中转移到收这100万镑的人手中,也就是由纳税人手中转移到公债债权人手中。实际的开支是那2000万镑,而不是为那2000万镑必须支付的利息。付不付利息都不会使国家增富或变穷。政府可以通过赋税的方式一次征收2000万镑;在这种情形下,就不必每年征课100万镑。但这样做,并不会改变这一问题的性质。”这就是被现代经济学家们称之 为“李嘉 图 等价 定理 (Ricardian Equivalence Theorem)”的原文。
李嘉图等价定理指出,为政府支出筹措资金而采取何种专门措施的方法问题是无关紧要的。更确切地讲,选用征收一次性支付的税收,还是发行政府公债,来为政府支出筹措资金,既不会影响居民的消费,也不会影响资本的生成。尽管李嘉图明确地解释了政府债券与税收等价的道理,但他告诫人们:“读者决不要根据我以上所说的话作出推论,说我认为举债是最适于支付政府非常开支的办法。”
1974年,美国经济学家R.J. 巴罗在其论文《政府债券是净财富吗?》中对李嘉图等价定理进行了引申研究。他的论点是建立在将遗产行为与利他动机相混合的基础上的,即一个具有利他动机的消费者不仅会从自身的消费中获得效用,也可以从其后代的消费中获得效用。依此推理,如果这个消费者的所有子孙都是利他的,并关心他们后代的消费,那么这个利他的消费者会间接地关心其所有子孙的消费。这样就会得出利他的消费者肯定关心、至少间接地关心其本人所有子孙后代的包括即期和未来消费在内的整个消费过程。这样李嘉图等价定理便可以在利他消费者死于国债到期之前的情况下继续成立。

☚ 预付税款券   固定收益出售方式 ☛
0000168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0:05:41